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 > 快穿之二十世纪日常

第459页

    “不就剩下那几只了吗?养着吧,孩子们还能吃个鸡蛋。攒多了卖几个钱。建国建文那边我会说说,每月按八块给吧”
    李锦绣每天看那几只鸡下几个蛋,冬天天冷,每天最多能掏三四个鸡蛋。弟媳妇生孩的要准备出来,自家一个星期总得吃一次鸡蛋吧!老妈那边不可能一个不给,妈都给了婆婆能不给吗?
    尽管那哥俩每月多交六块,李锦绣算着要过好日子还是很难。冰兰与孩子们窝在家里几乎不出门,每天帮着做做饭,洗洗弟妹的衣服外,就是陪几个小的看书、学习。她将初中和高中的重新过了一遍,将夏志信拿回来想点火的报纸看看。
    她要知道大局的动向,十五过去,夏建国兄弟过来,每月多交三块谁也没意见。开始的时候夏建国拿了十块,是冰兰一定收五块。要知道一般职工在食堂吃饭月票都是需要七八块。
    八块钱合情合理,人一多,李锦绣感觉有些吃不消了。一大早要做那么多人的饭,吃的带的,以前那丫头怎么过来的?
    她看冰兰干活很麻利,如果不是她帮着,自己真的要从早忙到晚。李锦绣觉得自己就是一头夏家的老黄牛。除了做饭就是洗衣服收拾东西。
    “阿姨,以后我们会在学校写完作业回来,建华幼儿园放的晚,我们几个做卫生时间不一致,我们会相互等等,建华到点我们接着回来”做完早饭,冰兰告诉李锦绣。
    “我去接吧,文英也去幼儿园”
    “我们一起结回来,不然晚饭回来做就太晚了。”
    “那就辛苦你们了”李锦绣不会往别处想,主要的冰兰几个给人的印象实在太乖太懂事。
    上学后,几个孩子时间很固定,周末依然要出去一整天,李锦绣倒是习惯了。孩子们很将就,只带几个饼子或冰兰做的菜饽饽。一小瓶萝卜干或咸菜。李锦绣都觉得孩子们实在艰苦。
    李锦绣终于上班了,跟一群家属在货场搞卫生。活计脏,每月二十一块,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他们这里经常来货走货,会有东西掉下来没空去理会。
    他们家属扫卫生,那些不要的就是他们的了,例如土豆、花生、黄豆、大葱、煤块、焦炭等等。当然也有没用的,例如铁矿石粉,石子、洋灰粉等。
    “这活计是脏点累点,别看钱不多,咱们一年下来弄好了冬天不用买煤,那就是几十块!这豆子、花生的都能吃,就是不能吃的麦子小米的还以喂鸡不是”家属工里的老大姐孙冬琴说道。
    她在这儿干了多少年,地震以前就干,对什么都门清!“你是夏志信的媳妇吧?我们老宋跟老夏是一个组的,开始干不习惯,腰酸腿疼,习惯就好了”
    “嗯,还行,我以前也干活”李锦绣跟所有人不熟,那就少说多听。
    “老夏的那几个孩子听话吗?”孙冬琴凑过来低声问。
    “非常听话,很懂事。冰兰每天都起帮我做饭收拾,几个小的帮着刷碗。那几个孩子从不出去瞎跑,在家都是安安静静的看书学习,就是文英也带着一起看书。”李锦绣实事求是的说。
    “那就好,那就好”孙冬琴才不相信,都说后妈不好当,老夏家那是四个孩子,怎么可能没事。这女人嘴巴严,有苦水自己咽吧!孙冬琴一心等着看好戏,无聊啊!没点八卦更无聊。
    第一个月没下来,粮食没了。夏建文还没转正,他没哥哥幸运,夏建国去建筑队赶上人员缺少,转正送点东西就能转。现在不同了,就差那么一年的时间,再想成为正式工人难上加难。
    随着知青的返程,社会待业人员越来越多,来干建筑工的自然不少。人家都是非农业城镇户口,转正也是人家优先。夏建文没粮本,口粮在去年冬季已经送过来了。九口人吃八口人的粮本,能够吗?
    李锦绣拿着粮本犯难,生产队的夏粮还没下来。老家不会给他们粮食。下月的粮食还有九天到。这九天吃什么?高价粮食?就是棒子面也要三毛钱,粮店只有九分。一家人一天按八斤算,一天两块四,九天就是二十一块六。下月呢?一年不用多了,五个月就是一百多了。
    李锦绣再次找夏志信谈:“这月的粮食没了,咱们要去买高价粮食吗?”
    “已经吃完了?”夏志信以前哪里操心过这种事。“那就去买好了”
    “你知道黑市的玉米面多少钱吗?最便宜也要三毛钱,到下月咱们就要买七八十斤玉米面。难道就让孩子们吃十来天的窝头?再买点白面,三十块钱快进去了”
    “哦,要那么多啊!”夏志信不禁发愁起来,媳妇的工资搭进去都不够,“鸡蛋呢?鸡蛋卖钱了吗?”
    “小风(她弟弟)媳妇要生孩子,我想着给她攒几个。两头老人还想给几个,这不就没敢卖。妈说买两只鸡给小风家坐月子,大嫂也说买两只,我现在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那家里就没两只鸡了,大嫂那边能不能不给?小风那边一只吧,不然鸡没了贴补都没有。这月就先买一百斤的玉米面,十斤白面吧。”
    “下月呢?”
    “下月?”下月怎么办?夏志信犯难了。
    “建文转不了正要一直做临时工?”李锦绣试探着问。
    “大哥大嫂没了,要不怎么办?回头我跟建国建文商量一下。再去问问他们部门的领导,如果没戏真不如回家种地,挣得那点钱不够买粮食”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