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页
之后呢,他又因为张良的缘故,一直坚定地站在刘邦这边,因此,等到刘邦得了天下,他这个韩王的含金量就更高了,刘邦为了抵御匈奴的威胁,将韩国的封地增加了不少,毕竟想要人卖力,自然得给人足够的好处才行。
问题是,刘邦忽略了韩王信的能力,说实话,韩国宗室当年是真的不怎么样,好不容易出了个韩非,还是正统的王族,都不能用,被秦国那边捡了个便宜。
韩王信呢,本身也算不上有多少才干,他根本就是一路躺赢过来的。
韩国的王族,当初在被灭国之后,大多数都不得不被迁到咸阳,而韩王信呢,那时候只是庶出,因而得以逃过一劫,之后呢,张良一直在为复国而努力,等到有了机会之后,张良一开始的时候,就是找到了故国的君王之后,也就是韩王信,先辅助他打下了韩国,然后呢,才给刘邦效力。
韩王信呢,之后也没怎么经受过项羽的威胁,谁让项羽为了避免锦衣夜行,衣锦还乡了呢,韩国跟楚国压根没什么接壤的地方,当年三家分晋,韩国最后捞到的地方最小,也最靠近秦国,因此,那些年的时候,被秦国坑得最严重的差不多就是韩国了。
距离关中近,那就意味着,韩王信压根不可能去投靠项羽,他这边只要流露出一点意思,关中这边的大军就能先反手将他干掉,因此,他不管是出于对张良的信任,还是迫于实际情况,都只能站在刘邦这边。
因此呢,等到后来,论功行赏了,韩王信就算是捡着了最大的一块蛋糕,他的封国一下子变大了许多,这也意味着,当匈奴人占据了草原之后,他的封国直接就与匈奴接壤了。
韩王信心里发虚啊,他手里头就那么多兵马,麾下也没几个能征善战的,那些善战的兵马当初都派出去支援刘邦了,后来连同将领都被封了侯,自然不会再返回韩国来了。
因此,韩王信无奈之下,只得三番五次地派人去跟匈奴议和!这也是韩国的老把戏了,当初他们为了避免秦国三五不时地攻打自己,也是比较坚定的议和派。没办法,其他的国家之所以愿意联手攻打秦国,是因为他们跟秦国比较远,几乎没什么接壤的地方,可是韩国那真的是首当其冲。因此,割让土地城池什么的,韩国那边一直是最频繁的。
如今呢,不过就是故技重施而已!比起秦国来,韩王信觉得匈奴人其实更好对付,人家对于中原的土地没那么感兴趣,因为匈奴人根本不会耕种,他们只会放牧。所以呢,韩王信便拿着丝绸还有粮食之类的礼物,去找匈奴人议和。
一次两次也就算了,次数多了,哪里还能瞒得过长安,刘邦一听,差点没气爆了,我让你做韩王,占据这么大的领土,是让你过去对付匈奴人的,可不是让你过去跟匈奴人议和的。
因此,刘邦自然要问罪,哪知道,韩王信是个胆子小的,居然二话不说,直接带着人投降了匈奴,然后,更让刘邦暴跳如雷的事情发生了,他二哥刘喜,一见匈奴人兵临城下,将自己的封国,自己的手下,什么都丢了,只恨爹娘少给他生了几条腿,二话不说,直接跑了!
刘邦简直觉得,自个被自己的二哥一巴掌扇了个响脆的。实际上,当初刘邦要册封刘喜做代王,也是有人反对的,而舒云就是反对的一个,舒云的反对意见就是,刘喜未必担当得起守土之责。毕竟,刘喜这些年来,压根没有担任过类似的职务,他如今也这把年纪了,早就没有多少血勇了,与其册封他,还不如将韩信改封到那里呢!
当然,以刘邦对韩信的芥蒂,他才不会将韩信册封到容易展露锋芒的地方呢,到时候,韩信再立下什么功劳,就更加控制不住了。
事实上,前一段时间的时候,就有人告密,说韩信想要造反,刘邦就一度想要拿韩信下手了,好在韩信呢,本身在政治上头也有些幼稚,刘邦在试探一番之后,就知道韩信大概也就是耳根子比较软而已,最终呢,只是削去了韩信几个县的封地,又剥夺了韩信的一部分兵马,然后呢,韩信造反的事情,也就这么过去了。
即便如此,刘邦也只是希望韩信就这么抑郁下去,最好赶紧去死,他好将楚国拆分掉,分给韩信的几个儿子,然后几代之后,韩信的后代也就没有什么威胁了!
既然如此的话,刘邦才不会将韩信放到关键的地方去呢。如今韩王信投降了匈奴,刘邦更觉得自己当日的选择非常正确,要是真的韩信也跟着投降了,到时候匈奴就更加难搞了!对于韩信的节操,刘邦根本信不过,毕竟,他当年就比较反复无常了。
不管怎么说,如今匈奴因为韩王信的背叛,还有刘喜的逃跑,已经快要入侵到中原腹地了,刘邦就算是忍者神龟,他也忍不了了。因此,刘邦几乎是第一时间召集了军队,就准备直接北上与匈奴作战。
舒云对于这一仗自然是赞同的,真要是让匈奴人占据了长城之类的那些郡县,北方那边本来大半就是平原,对于骑兵来说,那简直是如虎添翼,而汉军这边多半是步卒,到时候真的只能跟匈奴人搏命了。
实际上,对于在北方作战,舒云早就做了相应的准备,上辈子的时候,汉匈之间的战争就持续了好几年,许多经验教训都已经总结出来了,对付匈奴,一个呢,是需要骑兵,另外一个呢,就是需要注意气候。
--
问题是,刘邦忽略了韩王信的能力,说实话,韩国宗室当年是真的不怎么样,好不容易出了个韩非,还是正统的王族,都不能用,被秦国那边捡了个便宜。
韩王信呢,本身也算不上有多少才干,他根本就是一路躺赢过来的。
韩国的王族,当初在被灭国之后,大多数都不得不被迁到咸阳,而韩王信呢,那时候只是庶出,因而得以逃过一劫,之后呢,张良一直在为复国而努力,等到有了机会之后,张良一开始的时候,就是找到了故国的君王之后,也就是韩王信,先辅助他打下了韩国,然后呢,才给刘邦效力。
韩王信呢,之后也没怎么经受过项羽的威胁,谁让项羽为了避免锦衣夜行,衣锦还乡了呢,韩国跟楚国压根没什么接壤的地方,当年三家分晋,韩国最后捞到的地方最小,也最靠近秦国,因此,那些年的时候,被秦国坑得最严重的差不多就是韩国了。
距离关中近,那就意味着,韩王信压根不可能去投靠项羽,他这边只要流露出一点意思,关中这边的大军就能先反手将他干掉,因此,他不管是出于对张良的信任,还是迫于实际情况,都只能站在刘邦这边。
因此呢,等到后来,论功行赏了,韩王信就算是捡着了最大的一块蛋糕,他的封国一下子变大了许多,这也意味着,当匈奴人占据了草原之后,他的封国直接就与匈奴接壤了。
韩王信心里发虚啊,他手里头就那么多兵马,麾下也没几个能征善战的,那些善战的兵马当初都派出去支援刘邦了,后来连同将领都被封了侯,自然不会再返回韩国来了。
因此,韩王信无奈之下,只得三番五次地派人去跟匈奴议和!这也是韩国的老把戏了,当初他们为了避免秦国三五不时地攻打自己,也是比较坚定的议和派。没办法,其他的国家之所以愿意联手攻打秦国,是因为他们跟秦国比较远,几乎没什么接壤的地方,可是韩国那真的是首当其冲。因此,割让土地城池什么的,韩国那边一直是最频繁的。
如今呢,不过就是故技重施而已!比起秦国来,韩王信觉得匈奴人其实更好对付,人家对于中原的土地没那么感兴趣,因为匈奴人根本不会耕种,他们只会放牧。所以呢,韩王信便拿着丝绸还有粮食之类的礼物,去找匈奴人议和。
一次两次也就算了,次数多了,哪里还能瞒得过长安,刘邦一听,差点没气爆了,我让你做韩王,占据这么大的领土,是让你过去对付匈奴人的,可不是让你过去跟匈奴人议和的。
因此,刘邦自然要问罪,哪知道,韩王信是个胆子小的,居然二话不说,直接带着人投降了匈奴,然后,更让刘邦暴跳如雷的事情发生了,他二哥刘喜,一见匈奴人兵临城下,将自己的封国,自己的手下,什么都丢了,只恨爹娘少给他生了几条腿,二话不说,直接跑了!
刘邦简直觉得,自个被自己的二哥一巴掌扇了个响脆的。实际上,当初刘邦要册封刘喜做代王,也是有人反对的,而舒云就是反对的一个,舒云的反对意见就是,刘喜未必担当得起守土之责。毕竟,刘喜这些年来,压根没有担任过类似的职务,他如今也这把年纪了,早就没有多少血勇了,与其册封他,还不如将韩信改封到那里呢!
当然,以刘邦对韩信的芥蒂,他才不会将韩信册封到容易展露锋芒的地方呢,到时候,韩信再立下什么功劳,就更加控制不住了。
事实上,前一段时间的时候,就有人告密,说韩信想要造反,刘邦就一度想要拿韩信下手了,好在韩信呢,本身在政治上头也有些幼稚,刘邦在试探一番之后,就知道韩信大概也就是耳根子比较软而已,最终呢,只是削去了韩信几个县的封地,又剥夺了韩信的一部分兵马,然后呢,韩信造反的事情,也就这么过去了。
即便如此,刘邦也只是希望韩信就这么抑郁下去,最好赶紧去死,他好将楚国拆分掉,分给韩信的几个儿子,然后几代之后,韩信的后代也就没有什么威胁了!
既然如此的话,刘邦才不会将韩信放到关键的地方去呢。如今韩王信投降了匈奴,刘邦更觉得自己当日的选择非常正确,要是真的韩信也跟着投降了,到时候匈奴就更加难搞了!对于韩信的节操,刘邦根本信不过,毕竟,他当年就比较反复无常了。
不管怎么说,如今匈奴因为韩王信的背叛,还有刘喜的逃跑,已经快要入侵到中原腹地了,刘邦就算是忍者神龟,他也忍不了了。因此,刘邦几乎是第一时间召集了军队,就准备直接北上与匈奴作战。
舒云对于这一仗自然是赞同的,真要是让匈奴人占据了长城之类的那些郡县,北方那边本来大半就是平原,对于骑兵来说,那简直是如虎添翼,而汉军这边多半是步卒,到时候真的只能跟匈奴人搏命了。
实际上,对于在北方作战,舒云早就做了相应的准备,上辈子的时候,汉匈之间的战争就持续了好几年,许多经验教训都已经总结出来了,对付匈奴,一个呢,是需要骑兵,另外一个呢,就是需要注意气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