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今天也在等男主篡位[穿书]——鬼酉蜡烛(3
他憋着气,喝了一口散发着甜香气味的茶水,让自己显得平静一些,才对外面道:宣!
孟大将军这次前来是来为前线将士请功的。
得胜回朝之后便是论功行赏。
以往景昌帝从不管这些事,一概丢给叶丞相。孟大将军这次也是惯例来请示一番,本没什么指望,但这次竟然有些出乎他的预料。
陛下没有像过去那般将折子随手扔在一旁,而是认认真真地看了一遍,还小声和一旁那个年轻俊朗的臣子交流着。
不久之后,李锦余放下折子,咳嗽一声:大将军,你这封赏的水分是否太重了些?
孟大将军这份折子本是用来去和丞相讨价还价用的叶丞相不是蠢人,知道军队的重要性,也忌惮大将军派的实力,不会堵死军队的封赏。
但在抚恤金和饷银上卡一卡孟大将军是他做得出来的事。
几次下来,孟大将军便干脆把封赏和抚恤金多报一些,留作与叶丞相讨价还价的余地。
孟大将军有些惊讶地看着李锦余。
他没想到陛下竟然会认真看这份折子,更没想到陛下竟然看出这份折子有水分。
看来其他留京将领们所说的陛下似有励精图治之意竟不是蒙他。
孟大将军倒也干脆:臣这折子原是写给丞相的,陛下若要批,只批一半便可。
李锦余微微噎了一下。
方才霍采瑜在他耳边解释了一番孟大将军和叶丞相的利害关系,但没解释孟大将军竟然是如此直接的人。
因着霍采瑜的身世,李锦余对军队天然有着同理心,爽快地批了下来:朕准了,还请大将军代朕向将士们问好。
孟大将军看着李锦余痛快地御笔红勾,脸上的惊讶完全掩饰不住,上下打量了一下李锦余,有些迟疑地问:陛下可有不适?
李锦余:朕无恙,大将军多虑了。
从前叶丞相能卡孟大将军的钱粮,无非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仗着陛下不管事胡作非为;现在李锦余批了折子,孟大将军便有充足的信心从户部要出钱来。
钱到手的孟大将军心情好了不少,之后霍采瑜婉转提出扳倒丞相相关的话题,孟大将军也没有拒绝,只是沉吟片刻:丞相如今根盘错节,与皇亲世家多有联系,陛下可有考虑?
孟家是太皇太后的娘家,也算正宗的皇亲国戚,孟击浪自然清楚皇亲世家与丞相派之间的瓜葛。
他对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的叶丞相自然没有任何好感陛下好歹还算得上他的子侄,叶归乡算什么?!
丞相能够笼络世家,无非是拿朝中的官位为筹码。霍采瑜淡淡地道,斩断这条路,丞相派便是无根之水。
能坐上大将军之位,孟击浪自然不是蠢人,瞬间便猜到:科举?
如今朝中科举贡举混杂,丞相孟钻的空子多。陛下打算修改科举和贡举的方式,令科举全程闭卷,择优者直接上报朝廷,陛下亲自殿试,不再经过地方官审查。
之前景昌帝根本不管殿试。
孟击浪今日出乎意料多次,目光紧紧盯着霍采瑜:那贡举呢?
贡举仍保留,只是从地方官郡守推荐改为官员联名推荐,且要有试用期。
孟击浪有些疑惑地咀嚼了一下这个词:试用期?
对!霍采瑜眼神骤然亮了许多。
试用期这个词的概念是李锦余提出来的,深得霍采瑜的心意。
这个词意思不难理解,孟击浪很快便理清了霍采瑜的意思,赞赏地点点头:这主意不错。
旋即他脸色一板,只是霍大人仍未说明,如何解决皇亲世家的阻拦。
肃清科举和贡举,明眼人都看得出是针对丞相派卖官位的行为,那尝到甜头的皇亲世家会同意吗?
若皇亲世家本身便自顾不暇,如何能称为阻力呢?霍采瑜又拿出一份文书,放在孟大将军面前,大将军且看。
这是一条针对如今皇亲世家的律令。
简单而言便是嫡子袭爵、庶子入仕。
古往今来,嫡庶之争一直是各大世家经久不衰的矛盾。荻朝从前对嫡庶不算太看重,若嫡子太不成气,家主可启禀朝廷,将爵位换给庶子。
这条法子本意是鼓励大家族子弟们上进,莫要贪图享乐,可如今已然变了味道。
能讨好家主、打通关系,便有机会袭爵。
叶丞相的卖官行业如此蓬勃,离不开这些急切得世家子弟的捧场。
这条律令直接严密堵死了庶子争夺家产的路,庶子若想出头,只能老老实实走科考;嫡子可顺顺利利继承家中的爵位,但想入仕便只能走贡举即官员联名推荐且历试用期。
如此嫡子可保富贵,身无长物的庶子也有路可走。
孟击浪凝视着这折子,微微觉得里头哪里有些不对,但看起来又两全其美,实在想不出个所以然。
他虽是孟家子弟,却是走军旅起家,并非老谋深算的官僚,只是靠军队和孟家的支持,才走到今天的高位。
末了,孟大将军还是点点头:若推行此法,各大家族阻力或可减少不少。
李锦余在一旁听他们俩对话,为了保持自己的形象努力压抑嗑瓜子的**,听到孟大将军这句话,顿时眼前一亮:大将军这是同意了?
之前他们分析孟大将军的性格时,李锦余回想原著内容,给了一个关键的特征:孟大将军虽出身世家,却与一般的世家弟子不同,会将朝廷利益放在世家之前。
大多数世家高位,对家族的归属感都大于对朝廷;孟大将军守过数年边关,在寒苦边疆没有世家和朝廷的分别,只有战争、死亡、牺牲。
霍采瑜这些日子调查了所有和丞相有往来的世家,制订了这个有损世家利益、却极便于朝廷推行的方案,相信大将军一定会被打动。
臣还需思量一下。孟大将军没有一口答应下来,而是转头看向了李锦余,目光隐隐有些严厉,臣更好奇,陛下懒政多年,为何如今忽然勤勉?
李锦余有些吃不消孟大将军这大家长一般的目光,忍不住瑟缩了一下。
他倒是有些理解为何原身不和大将军亲近,哪怕大将军比丞相更加忠心。
比起一见面就吹彩虹屁的叶丞相,这位一心报国、却直来直去的孟大将军着实不够讨喜。
但此时不能给霍采瑜拖后腿!他要竭尽全力支持霍采瑜!
李锦余努力给自己打气,挺起腰杆,摆出自己早就想好的理由:朕前阵子去了一趟青水郡,体悟了一番百姓疾苦,深感愧疚,又得了霍爱卿这等人才,便想励精图治,重整朝纲。
他特意提了一下霍采瑜,便是想让孟大将军注意到霍采瑜这颗未来的帝星。
孟大将军全然无视了李锦余的苦心,没去看霍采瑜,只上下端详李锦余片刻,才勉强点点头:陛下有此心,尚不算无用。
李锦余:
你看看说话的艺术,这要是换了叶丞相,肯定先来一套陛下忧国忧民实乃荻朝之幸吧啦吧啦。
孟大将军到底还是铁杆保皇派,虽然没有当场同意,其实已经隐隐有些心动。
霍采瑜很高兴,李锦余却有点不太开心。
明明现在应该去刷孟大将军的恶感,结果又演变成了和孟大将军联手的情况。
这和刷霍采瑜的仇恨值的顺利程度截然不同啊!
第35章 吱吱吱吱吱吱?
当天夜里,李锦余还是安排霍采瑜睡在外殿。
第二日是沐休, 按照惯例又该去向太后请安。
之前几次去拜见太后, 太后总是以研究佛法、为陛下祈福为由闭门不见人;偶尔几次见面,态度也有些疏离冷淡, 简直不像亲生的。
李锦余一开始还有些疑惑, 但慢慢习惯了倒也没觉得有什么问题。
也许太后沉湎佛法太久,对他又失望透顶所以不想搭理他吧。
反正为陛下祈福这个理由李锦余自己是不太相信的。
他对这种关系倒还挺满意到现在为止,能让他接纳近身的人也就一个霍采瑜而已。
何况他也没有继承原身的记忆,不清楚太后和原身相处的细节,真要母子和谐,说不定哪天就露馅了。
这种保持距离的关系对他来说再合适不过。
今天太后没有闭门念佛, 正常接待了李锦余。
李锦余惯例问了好, 坐在铺着青凤绣品的枣木椅上低头品茶。
只一口就让他暗中撇撇嘴,放了下来。
这茶好苦,香味也太浓了。
比霍采瑜给他泡的差太远了
李锦余正低头思量着要不要找霍采瑜要些茶来孝敬太后,冷不防听到太后问了一句:听闻你最近正筹划着从丞相那里收权?
李锦余吓了一跳, 抬起头下意识四下打量了一下, 发现方才伺候的宫人已经悄悄退去, 只留着一个见过的姑姑在太后身旁伺候。
似乎看出他的警惕, 太后有些皱纹的脸上微微扯出一个不算慈祥的笑容:放心, 哀家这里都是信得过的人。
李锦余稍稍松口气,摸不清太后的立场, 谨慎地道:朕只是想多处理些朝政。
太后对李锦余这个回答似有些不满, 但还是点点头:你能想通便好, 现在争回来尚不算晚。
想通?
李锦余觉得这个词有点微妙,试探着问了一句:太后支持朕吗?
你现在是皇帝,哀家有什么不支持的。太后手里转动着檀木念珠,微微叹口气,你想青史留名,哀家能理解;只是古往今来,能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又有几人?多少皇帝也不过籍籍无名。
李锦余听着愈发晕乎,附和道:朕觉得也是。
像他一个成精的仓鼠,在现代社会听过的古代皇帝也不过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那几位。
你能想通这点便好。太后似乎有些疲倦,放下念珠,微微撑了一下额头,哀家乏了,你且回去吧,孟氏和韩氏都会支持你,你只管去做。
李锦余晕晕乎乎从慈宁宫出来,摸不着头脑。
太后这番话是什么意思?
原身以前有什么想不开的事,所以才一直自暴自弃?
回宫路上李锦余一直在琢磨这次面见太后的对话内容。
听起来原身似乎有些执着青史留名。只是这和自暴自弃有什么关系?
总不会觉得自己干不出那些雄才大略的明君的伟业、不能百世流芳,就干脆学纣王遗臭万年吧?
哪有这么败坏自家祖宗基业的?
李锦余满腹疑惑地回了寝宫,想了想,把霍采瑜叫了过来。
他掐头去尾地把和太后交流的过程告诉霍采瑜,寄希望于霍采瑜的智慧帮他分析分析。
霍采瑜没想到陛下连和太后母子之间的沟通都告诉了他,十分意外。
按下多余的心思,霍采瑜认真思索片刻,面露欣喜:太后这意思,应当是孟大将军同意了。
孟大将军?
韩家是太后的本家,与孟大将军代表的孟家也是姻亲关系。霍采瑜简单介绍了一下两家人四五次联姻,听得李锦余头昏脑涨。
孟家是太皇太后的娘家,韩家是太后的娘家。
两家前几代家主互有姻亲,旁支更不计其数。
皇家的姻亲关系真是错综复杂
如今韩家是荻朝外戚的代表,在朝堂上影响力虽不及孟家,在皇亲世家中影响力却不低。霍采瑜看陛下晕乎乎的样子只觉得可爱,声音忍不住放柔了许多,臣之前还想是不是可以争取一下韩家的立场,没想到陛下今日便带来了好消息。
李锦余:是太后主动提的。
不是他说动的。
不论如何,有太后外戚和孟大将军的支持,他们可以着手改革科举了。
新政推出去,果然遭到了丞相派的强力抵触。
早朝时,叶丞相依然站在文官之首一言不发,背后的狗腿子们声情并茂涕泪俱下,痛斥新政,似乎若按照这政策,大荻即日便要亡了一般。
惯例顶着新政发起人的霍采瑜差点被丞相派的口水湮没。
李锦余习惯性把新政冠名权放在霍采瑜身上,本想给霍采瑜继续刷政绩,也知道丞相派的反弹是正常情况,但看到霍采瑜孤身一人承受尸位素餐的官员们的口水,还是忍不住有些心疼和愤怒。
霍采瑜对科举的改革和原著中差不多,都是为了给寒门学子一条公正的晋升道路,让朝堂能如同活水一般不断更替,才能一代代安稳走下去。
而这群正事不做、只知道溜须拍马贪赃枉法的狗官,却摆出一副忧国忧民的样子大放厥词!
李锦余越想越生气,忍不住拍了一下龙椅的扶手:够了!
这些人凭什么指责霍采瑜!
下面吵吵闹闹的大臣们为之一静。
霍采瑜屹立在百官之中昂然不动,只在李锦余开口时抬起头,目光望着高台之上的天子,微微发亮。
霍采瑜的意思,便是朕的意思。李锦余不假思索地道,大将军,你意下如何?
孟大将军隐晦地看了霍采瑜一眼,毫不迟疑地开口道:臣觉得可以一试。
丞相派的官员纷纷心中一惊:大将军这是明确表明站在那边了?
李锦余故意不理会丞相派的人,转头看向了作为国戚代表站在朝会上的绛国公:此事牵扯各大家族之政,绛国公如何看?
绛国公是当今太后的生父,外戚和公侯的魁首,一贯上朝明哲保身不发一言。
如今被陛下点了名,老国公慢吞吞回答:老臣亦赞同大将军。
绛国公的话几乎能代表最上层公侯世家的意见,丞相派的官员顿时觉得一盆冷水从天而降。
怎么回事?
大将军和绛国公同时站出来支持霍采瑜这个不起眼的小卒子?
这些世家不该和他们统一战线吗?
丞相派的人或怒视或恐慌,最终把所有的目光都汇集到丞相身上。
恋耽美
孟大将军这次前来是来为前线将士请功的。
得胜回朝之后便是论功行赏。
以往景昌帝从不管这些事,一概丢给叶丞相。孟大将军这次也是惯例来请示一番,本没什么指望,但这次竟然有些出乎他的预料。
陛下没有像过去那般将折子随手扔在一旁,而是认认真真地看了一遍,还小声和一旁那个年轻俊朗的臣子交流着。
不久之后,李锦余放下折子,咳嗽一声:大将军,你这封赏的水分是否太重了些?
孟大将军这份折子本是用来去和丞相讨价还价用的叶丞相不是蠢人,知道军队的重要性,也忌惮大将军派的实力,不会堵死军队的封赏。
但在抚恤金和饷银上卡一卡孟大将军是他做得出来的事。
几次下来,孟大将军便干脆把封赏和抚恤金多报一些,留作与叶丞相讨价还价的余地。
孟大将军有些惊讶地看着李锦余。
他没想到陛下竟然会认真看这份折子,更没想到陛下竟然看出这份折子有水分。
看来其他留京将领们所说的陛下似有励精图治之意竟不是蒙他。
孟大将军倒也干脆:臣这折子原是写给丞相的,陛下若要批,只批一半便可。
李锦余微微噎了一下。
方才霍采瑜在他耳边解释了一番孟大将军和叶丞相的利害关系,但没解释孟大将军竟然是如此直接的人。
因着霍采瑜的身世,李锦余对军队天然有着同理心,爽快地批了下来:朕准了,还请大将军代朕向将士们问好。
孟大将军看着李锦余痛快地御笔红勾,脸上的惊讶完全掩饰不住,上下打量了一下李锦余,有些迟疑地问:陛下可有不适?
李锦余:朕无恙,大将军多虑了。
从前叶丞相能卡孟大将军的钱粮,无非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仗着陛下不管事胡作非为;现在李锦余批了折子,孟大将军便有充足的信心从户部要出钱来。
钱到手的孟大将军心情好了不少,之后霍采瑜婉转提出扳倒丞相相关的话题,孟大将军也没有拒绝,只是沉吟片刻:丞相如今根盘错节,与皇亲世家多有联系,陛下可有考虑?
孟家是太皇太后的娘家,也算正宗的皇亲国戚,孟击浪自然清楚皇亲世家与丞相派之间的瓜葛。
他对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的叶丞相自然没有任何好感陛下好歹还算得上他的子侄,叶归乡算什么?!
丞相能够笼络世家,无非是拿朝中的官位为筹码。霍采瑜淡淡地道,斩断这条路,丞相派便是无根之水。
能坐上大将军之位,孟击浪自然不是蠢人,瞬间便猜到:科举?
如今朝中科举贡举混杂,丞相孟钻的空子多。陛下打算修改科举和贡举的方式,令科举全程闭卷,择优者直接上报朝廷,陛下亲自殿试,不再经过地方官审查。
之前景昌帝根本不管殿试。
孟击浪今日出乎意料多次,目光紧紧盯着霍采瑜:那贡举呢?
贡举仍保留,只是从地方官郡守推荐改为官员联名推荐,且要有试用期。
孟击浪有些疑惑地咀嚼了一下这个词:试用期?
对!霍采瑜眼神骤然亮了许多。
试用期这个词的概念是李锦余提出来的,深得霍采瑜的心意。
这个词意思不难理解,孟击浪很快便理清了霍采瑜的意思,赞赏地点点头:这主意不错。
旋即他脸色一板,只是霍大人仍未说明,如何解决皇亲世家的阻拦。
肃清科举和贡举,明眼人都看得出是针对丞相派卖官位的行为,那尝到甜头的皇亲世家会同意吗?
若皇亲世家本身便自顾不暇,如何能称为阻力呢?霍采瑜又拿出一份文书,放在孟大将军面前,大将军且看。
这是一条针对如今皇亲世家的律令。
简单而言便是嫡子袭爵、庶子入仕。
古往今来,嫡庶之争一直是各大世家经久不衰的矛盾。荻朝从前对嫡庶不算太看重,若嫡子太不成气,家主可启禀朝廷,将爵位换给庶子。
这条法子本意是鼓励大家族子弟们上进,莫要贪图享乐,可如今已然变了味道。
能讨好家主、打通关系,便有机会袭爵。
叶丞相的卖官行业如此蓬勃,离不开这些急切得世家子弟的捧场。
这条律令直接严密堵死了庶子争夺家产的路,庶子若想出头,只能老老实实走科考;嫡子可顺顺利利继承家中的爵位,但想入仕便只能走贡举即官员联名推荐且历试用期。
如此嫡子可保富贵,身无长物的庶子也有路可走。
孟击浪凝视着这折子,微微觉得里头哪里有些不对,但看起来又两全其美,实在想不出个所以然。
他虽是孟家子弟,却是走军旅起家,并非老谋深算的官僚,只是靠军队和孟家的支持,才走到今天的高位。
末了,孟大将军还是点点头:若推行此法,各大家族阻力或可减少不少。
李锦余在一旁听他们俩对话,为了保持自己的形象努力压抑嗑瓜子的**,听到孟大将军这句话,顿时眼前一亮:大将军这是同意了?
之前他们分析孟大将军的性格时,李锦余回想原著内容,给了一个关键的特征:孟大将军虽出身世家,却与一般的世家弟子不同,会将朝廷利益放在世家之前。
大多数世家高位,对家族的归属感都大于对朝廷;孟大将军守过数年边关,在寒苦边疆没有世家和朝廷的分别,只有战争、死亡、牺牲。
霍采瑜这些日子调查了所有和丞相有往来的世家,制订了这个有损世家利益、却极便于朝廷推行的方案,相信大将军一定会被打动。
臣还需思量一下。孟大将军没有一口答应下来,而是转头看向了李锦余,目光隐隐有些严厉,臣更好奇,陛下懒政多年,为何如今忽然勤勉?
李锦余有些吃不消孟大将军这大家长一般的目光,忍不住瑟缩了一下。
他倒是有些理解为何原身不和大将军亲近,哪怕大将军比丞相更加忠心。
比起一见面就吹彩虹屁的叶丞相,这位一心报国、却直来直去的孟大将军着实不够讨喜。
但此时不能给霍采瑜拖后腿!他要竭尽全力支持霍采瑜!
李锦余努力给自己打气,挺起腰杆,摆出自己早就想好的理由:朕前阵子去了一趟青水郡,体悟了一番百姓疾苦,深感愧疚,又得了霍爱卿这等人才,便想励精图治,重整朝纲。
他特意提了一下霍采瑜,便是想让孟大将军注意到霍采瑜这颗未来的帝星。
孟大将军全然无视了李锦余的苦心,没去看霍采瑜,只上下端详李锦余片刻,才勉强点点头:陛下有此心,尚不算无用。
李锦余:
你看看说话的艺术,这要是换了叶丞相,肯定先来一套陛下忧国忧民实乃荻朝之幸吧啦吧啦。
孟大将军到底还是铁杆保皇派,虽然没有当场同意,其实已经隐隐有些心动。
霍采瑜很高兴,李锦余却有点不太开心。
明明现在应该去刷孟大将军的恶感,结果又演变成了和孟大将军联手的情况。
这和刷霍采瑜的仇恨值的顺利程度截然不同啊!
第35章 吱吱吱吱吱吱?
当天夜里,李锦余还是安排霍采瑜睡在外殿。
第二日是沐休, 按照惯例又该去向太后请安。
之前几次去拜见太后, 太后总是以研究佛法、为陛下祈福为由闭门不见人;偶尔几次见面,态度也有些疏离冷淡, 简直不像亲生的。
李锦余一开始还有些疑惑, 但慢慢习惯了倒也没觉得有什么问题。
也许太后沉湎佛法太久,对他又失望透顶所以不想搭理他吧。
反正为陛下祈福这个理由李锦余自己是不太相信的。
他对这种关系倒还挺满意到现在为止,能让他接纳近身的人也就一个霍采瑜而已。
何况他也没有继承原身的记忆,不清楚太后和原身相处的细节,真要母子和谐,说不定哪天就露馅了。
这种保持距离的关系对他来说再合适不过。
今天太后没有闭门念佛, 正常接待了李锦余。
李锦余惯例问了好, 坐在铺着青凤绣品的枣木椅上低头品茶。
只一口就让他暗中撇撇嘴,放了下来。
这茶好苦,香味也太浓了。
比霍采瑜给他泡的差太远了
李锦余正低头思量着要不要找霍采瑜要些茶来孝敬太后,冷不防听到太后问了一句:听闻你最近正筹划着从丞相那里收权?
李锦余吓了一跳, 抬起头下意识四下打量了一下, 发现方才伺候的宫人已经悄悄退去, 只留着一个见过的姑姑在太后身旁伺候。
似乎看出他的警惕, 太后有些皱纹的脸上微微扯出一个不算慈祥的笑容:放心, 哀家这里都是信得过的人。
李锦余稍稍松口气,摸不清太后的立场, 谨慎地道:朕只是想多处理些朝政。
太后对李锦余这个回答似有些不满, 但还是点点头:你能想通便好, 现在争回来尚不算晚。
想通?
李锦余觉得这个词有点微妙,试探着问了一句:太后支持朕吗?
你现在是皇帝,哀家有什么不支持的。太后手里转动着檀木念珠,微微叹口气,你想青史留名,哀家能理解;只是古往今来,能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又有几人?多少皇帝也不过籍籍无名。
李锦余听着愈发晕乎,附和道:朕觉得也是。
像他一个成精的仓鼠,在现代社会听过的古代皇帝也不过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那几位。
你能想通这点便好。太后似乎有些疲倦,放下念珠,微微撑了一下额头,哀家乏了,你且回去吧,孟氏和韩氏都会支持你,你只管去做。
李锦余晕晕乎乎从慈宁宫出来,摸不着头脑。
太后这番话是什么意思?
原身以前有什么想不开的事,所以才一直自暴自弃?
回宫路上李锦余一直在琢磨这次面见太后的对话内容。
听起来原身似乎有些执着青史留名。只是这和自暴自弃有什么关系?
总不会觉得自己干不出那些雄才大略的明君的伟业、不能百世流芳,就干脆学纣王遗臭万年吧?
哪有这么败坏自家祖宗基业的?
李锦余满腹疑惑地回了寝宫,想了想,把霍采瑜叫了过来。
他掐头去尾地把和太后交流的过程告诉霍采瑜,寄希望于霍采瑜的智慧帮他分析分析。
霍采瑜没想到陛下连和太后母子之间的沟通都告诉了他,十分意外。
按下多余的心思,霍采瑜认真思索片刻,面露欣喜:太后这意思,应当是孟大将军同意了。
孟大将军?
韩家是太后的本家,与孟大将军代表的孟家也是姻亲关系。霍采瑜简单介绍了一下两家人四五次联姻,听得李锦余头昏脑涨。
孟家是太皇太后的娘家,韩家是太后的娘家。
两家前几代家主互有姻亲,旁支更不计其数。
皇家的姻亲关系真是错综复杂
如今韩家是荻朝外戚的代表,在朝堂上影响力虽不及孟家,在皇亲世家中影响力却不低。霍采瑜看陛下晕乎乎的样子只觉得可爱,声音忍不住放柔了许多,臣之前还想是不是可以争取一下韩家的立场,没想到陛下今日便带来了好消息。
李锦余:是太后主动提的。
不是他说动的。
不论如何,有太后外戚和孟大将军的支持,他们可以着手改革科举了。
新政推出去,果然遭到了丞相派的强力抵触。
早朝时,叶丞相依然站在文官之首一言不发,背后的狗腿子们声情并茂涕泪俱下,痛斥新政,似乎若按照这政策,大荻即日便要亡了一般。
惯例顶着新政发起人的霍采瑜差点被丞相派的口水湮没。
李锦余习惯性把新政冠名权放在霍采瑜身上,本想给霍采瑜继续刷政绩,也知道丞相派的反弹是正常情况,但看到霍采瑜孤身一人承受尸位素餐的官员们的口水,还是忍不住有些心疼和愤怒。
霍采瑜对科举的改革和原著中差不多,都是为了给寒门学子一条公正的晋升道路,让朝堂能如同活水一般不断更替,才能一代代安稳走下去。
而这群正事不做、只知道溜须拍马贪赃枉法的狗官,却摆出一副忧国忧民的样子大放厥词!
李锦余越想越生气,忍不住拍了一下龙椅的扶手:够了!
这些人凭什么指责霍采瑜!
下面吵吵闹闹的大臣们为之一静。
霍采瑜屹立在百官之中昂然不动,只在李锦余开口时抬起头,目光望着高台之上的天子,微微发亮。
霍采瑜的意思,便是朕的意思。李锦余不假思索地道,大将军,你意下如何?
孟大将军隐晦地看了霍采瑜一眼,毫不迟疑地开口道:臣觉得可以一试。
丞相派的官员纷纷心中一惊:大将军这是明确表明站在那边了?
李锦余故意不理会丞相派的人,转头看向了作为国戚代表站在朝会上的绛国公:此事牵扯各大家族之政,绛国公如何看?
绛国公是当今太后的生父,外戚和公侯的魁首,一贯上朝明哲保身不发一言。
如今被陛下点了名,老国公慢吞吞回答:老臣亦赞同大将军。
绛国公的话几乎能代表最上层公侯世家的意见,丞相派的官员顿时觉得一盆冷水从天而降。
怎么回事?
大将军和绛国公同时站出来支持霍采瑜这个不起眼的小卒子?
这些世家不该和他们统一战线吗?
丞相派的人或怒视或恐慌,最终把所有的目光都汇集到丞相身上。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