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页
或许对于一些落魄褴褛之人来说,盐所是一处令人向往的衣食无忧之所。但唯有真正身处其中才会明白,盐所犹如一座巨大的囚牢,而盐所中人则是穿着锦衣华服,端着金杯玉盏的囚徒。
解无移一直以来都想改变这种现状,他想寻找一种双全之法,既能使盐匠们走出盐所活得与常人无异,又能保证海盐精纯之术不被泄露。
于是,“盐利分成”这个想法便应运而生。
所谓“盐利分成”是指以虞国当年售卖海盐所得盈利的一部分作为盐匠的“俸禄”,用以替代朝廷对盐所的衣食供给。从此盐匠们便不再是靠朝廷直接养活,而是靠自己的“俸禄”养家糊口。
如此一来,海盐精纯之术就不再仅仅是皇室的获利之源,也成为了盐匠们的生活来源。海盐售卖获利越多,盐匠的俸禄也就越高,为了不让别人窃得精纯之术分走自己这一杯羹,盐匠们自然会心甘情愿地守口如瓶。
而既然保证了精纯之术不会外泄,盐匠们便也不必再被“圈禁”于盐所之中,他们从此便可自由出入盐所,如寻常百姓一般赶集、采买、游玩。
当然,解无移并不确定所有盐匠都能接受这种改变,毕竟他们中的很多人世世代代都居于盐所中,早已习惯了这种与世隔绝却又衣食无忧的生活,对外界并无向往。
因此,为确保所有盐匠都出于自愿,解无移为他们准备了两种选择。
第一种,保持现状继续世代留在盐所中,朝廷会一如既往地提供所有生活所需,但同时也如从前一样不得踏出盐所。
第二种,以“盐利分成”替代朝廷供给,从此之后不再有固定的衣食供应,但可以获得随时出入盐所的自由。
其实,“盐利分成”这个想法之所以能在朝中受到支持,也是因为海盐售卖所得向来都是直接进入国库,对于百官而言,从这份盈利中分出一部分来给盐匠并未撼动他们的利益,只要国主不反对,他们自然也没有反对的道理。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这“东风”便是国主的首肯。
作者有话要说:
关于昙花的传说在中国民间有很多不同版本,本文中所用的是作者将比较常见的几种版本自行理解后改编和简化的故事。
参考网页:百度知道-问题-《昙花一现,只为韦陀》
第144章 朝中重臣暗受贿
起初, 国主也是犹豫不决,倒不是因为他不想割舍那一点盈利,而是担心一旦将盐匠们从盐所中“放出”, 他们便会变得不易掌控。
但是, 解无移早在几年前草拟的《大虞新律》中就已提及这个变革, 自然也早已为说服国主做好了充足准备。
他认为“强压之下必有反抗”, 而这世上又没有不透风的墙,即使看管再严, 只要有朝一日盐匠们受够了这间“囚笼”,必能在这高墙上寻找到“缝隙”。
到了那时,盐匠们若是闹个鱼死网破,海盐精纯之术依旧可能外泄,且根本防不胜防。
这就好比“治水”, 而治水之法讲究“堵不如疏”,与其以高墙强行将盐匠们心不甘情不愿地困于其中, 倒不如将他们的利益与皇室捆绑,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盐匠们或许可以不在意皇室兴衰,却不会不在意自己的切身利益,而这种在意远比强迫更加有效, 因为他们不再是为了皇室保守秘密, 而是为了自己。
同时,将盐匠们“放出”盐所取得自由,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恩惠,解无移相信盐匠们必会将此铭记于心, 并因此与皇室同心同德。
利益与恩德, 这二者自古便是忠心的根源,想要获得盐匠的忠心, 有其一便已足够,而如今两者兼备,更是万无一失。
国主耐心听完解无移的分析,在原地愣神许久,随后欣慰地笑了笑,似是有些感慨。
感慨自己这皇儿已经在不知不觉间长大了许多,早已有了几分堪当大任的模样,也感慨他百折不挠的那份执拗与坚定。
终于,国主点头同意了这个提议,并准解无移放手去做。
这对解无移来说简直如同打了一场胜仗,虽是劳心劳力,却又甘之如饴。
与此同时,大銮依然没有放弃对芪国的进攻,十五万人攻不下那屏障,他们便继续增兵。
从年初开始,每隔两三个月诸国便能接到大銮往西南调兵的探报,且探报中称,大銮大军本是聚集一处,久攻不下之后,大銮一边增兵一边将战线拉长,俨然有要将芪国边境全线覆盖的趋势。
诸国乐于见大銮这气急败坏的狼狈模样,更恨不得他们能在芪国边境吃尽苦头,锉尽锐气。
只不过,大銮战线拉长对于诸国安插在大銮的探子来说却是不小的麻烦,原本他们只需盯紧一处,现如今却是要东奔西走,撇开劳碌疲惫不说,探报有时还难免失了准确与及时。
除了芪国边境,其他方向也时不时有消息传来。
当年大銮全境试行的择兵制收效甚佳,如今已是在国中正式推行,这一兵制改革给大銮带来的不仅是军事上的变化,更是令举国少年为了争得一个减免赋税徭役的择兵名额而自发强健体魄,闻鸡起舞勤学苦练,力求脱颖而出。
此外,琼、桑、白赫三地在赋税免征的这两年里变化颇大。
因着收成不必上缴,不少原本荒芜贫瘠之地都在这两年中被百姓争相开垦成了农田。
--
解无移一直以来都想改变这种现状,他想寻找一种双全之法,既能使盐匠们走出盐所活得与常人无异,又能保证海盐精纯之术不被泄露。
于是,“盐利分成”这个想法便应运而生。
所谓“盐利分成”是指以虞国当年售卖海盐所得盈利的一部分作为盐匠的“俸禄”,用以替代朝廷对盐所的衣食供给。从此盐匠们便不再是靠朝廷直接养活,而是靠自己的“俸禄”养家糊口。
如此一来,海盐精纯之术就不再仅仅是皇室的获利之源,也成为了盐匠们的生活来源。海盐售卖获利越多,盐匠的俸禄也就越高,为了不让别人窃得精纯之术分走自己这一杯羹,盐匠们自然会心甘情愿地守口如瓶。
而既然保证了精纯之术不会外泄,盐匠们便也不必再被“圈禁”于盐所之中,他们从此便可自由出入盐所,如寻常百姓一般赶集、采买、游玩。
当然,解无移并不确定所有盐匠都能接受这种改变,毕竟他们中的很多人世世代代都居于盐所中,早已习惯了这种与世隔绝却又衣食无忧的生活,对外界并无向往。
因此,为确保所有盐匠都出于自愿,解无移为他们准备了两种选择。
第一种,保持现状继续世代留在盐所中,朝廷会一如既往地提供所有生活所需,但同时也如从前一样不得踏出盐所。
第二种,以“盐利分成”替代朝廷供给,从此之后不再有固定的衣食供应,但可以获得随时出入盐所的自由。
其实,“盐利分成”这个想法之所以能在朝中受到支持,也是因为海盐售卖所得向来都是直接进入国库,对于百官而言,从这份盈利中分出一部分来给盐匠并未撼动他们的利益,只要国主不反对,他们自然也没有反对的道理。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这“东风”便是国主的首肯。
作者有话要说:
关于昙花的传说在中国民间有很多不同版本,本文中所用的是作者将比较常见的几种版本自行理解后改编和简化的故事。
参考网页:百度知道-问题-《昙花一现,只为韦陀》
第144章 朝中重臣暗受贿
起初, 国主也是犹豫不决,倒不是因为他不想割舍那一点盈利,而是担心一旦将盐匠们从盐所中“放出”, 他们便会变得不易掌控。
但是, 解无移早在几年前草拟的《大虞新律》中就已提及这个变革, 自然也早已为说服国主做好了充足准备。
他认为“强压之下必有反抗”, 而这世上又没有不透风的墙,即使看管再严, 只要有朝一日盐匠们受够了这间“囚笼”,必能在这高墙上寻找到“缝隙”。
到了那时,盐匠们若是闹个鱼死网破,海盐精纯之术依旧可能外泄,且根本防不胜防。
这就好比“治水”, 而治水之法讲究“堵不如疏”,与其以高墙强行将盐匠们心不甘情不愿地困于其中, 倒不如将他们的利益与皇室捆绑,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盐匠们或许可以不在意皇室兴衰,却不会不在意自己的切身利益,而这种在意远比强迫更加有效, 因为他们不再是为了皇室保守秘密, 而是为了自己。
同时,将盐匠们“放出”盐所取得自由,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恩惠,解无移相信盐匠们必会将此铭记于心, 并因此与皇室同心同德。
利益与恩德, 这二者自古便是忠心的根源,想要获得盐匠的忠心, 有其一便已足够,而如今两者兼备,更是万无一失。
国主耐心听完解无移的分析,在原地愣神许久,随后欣慰地笑了笑,似是有些感慨。
感慨自己这皇儿已经在不知不觉间长大了许多,早已有了几分堪当大任的模样,也感慨他百折不挠的那份执拗与坚定。
终于,国主点头同意了这个提议,并准解无移放手去做。
这对解无移来说简直如同打了一场胜仗,虽是劳心劳力,却又甘之如饴。
与此同时,大銮依然没有放弃对芪国的进攻,十五万人攻不下那屏障,他们便继续增兵。
从年初开始,每隔两三个月诸国便能接到大銮往西南调兵的探报,且探报中称,大銮大军本是聚集一处,久攻不下之后,大銮一边增兵一边将战线拉长,俨然有要将芪国边境全线覆盖的趋势。
诸国乐于见大銮这气急败坏的狼狈模样,更恨不得他们能在芪国边境吃尽苦头,锉尽锐气。
只不过,大銮战线拉长对于诸国安插在大銮的探子来说却是不小的麻烦,原本他们只需盯紧一处,现如今却是要东奔西走,撇开劳碌疲惫不说,探报有时还难免失了准确与及时。
除了芪国边境,其他方向也时不时有消息传来。
当年大銮全境试行的择兵制收效甚佳,如今已是在国中正式推行,这一兵制改革给大銮带来的不仅是军事上的变化,更是令举国少年为了争得一个减免赋税徭役的择兵名额而自发强健体魄,闻鸡起舞勤学苦练,力求脱颖而出。
此外,琼、桑、白赫三地在赋税免征的这两年里变化颇大。
因着收成不必上缴,不少原本荒芜贫瘠之地都在这两年中被百姓争相开垦成了农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