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页
两个最为年长的老者已然生了华发,分坐在棋盘两边,手都放下了,谁都没再动棋子。
在他们身后分别跟着五六个中年人和几个书童模样的孩童,一行人的打扮别无二致,全是最穷的百姓常穿的那种,身心也都瘦削得很,这么多人里头没看见半个胖子。
见他们没有起身来拜见扶苏的打算,程邈眉头皱了皱,心里还是觉得这些人是来砸场子的。
程邈侧身向扶苏介绍:“左边那位是许老先生,据说是许行的后人。”
许行著有《神农》二十篇,听说写得还不错,但嬴政从各国搜集了那么多书回来,程邈也没从里面见到这二十篇。
许行这人的想法比较理想化,曾提出君民并耕、市价不贰等等想法,就是说不管你是大王还是平民,都要下地耕作才有饭吃,不能坐享其成;不管谁买卖东西,价格都不许抬高,要保持物价稳定,让大家都买得起生活必需品。
对这些观点,与许行同时代的孟子特意写了文章来反驳许行这些观点——
首先,孟子认为君王权贵“劳心”也是劳动,而且现实非常残酷,往往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其次,要是搞平均主义,市面上的商品全部统一价格,粗糙的商品和精致的商品一个价,谁还愿意生产精致的商品?
总之,许行在踏踏实实搞农学研究的同时,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这就带来一个很尴尬的问题:理应当他忠实读者的农夫们大多不识字,识字的人大多不认同他这种理想主义!
正因如此,许行的书流行范围很小,程邈亲自查看过学宫藏书楼的存档目录,根本没找到半卷《神农》!
至于另一位老者,对方自称姓谢,据他自己说没什么出身,只是一个普通老农,种的地多了,所以经验丰富;活的岁数长了,所以有几个人信服他的人愿意追随他。
扶苏上前向两位老者见礼。
不管对方什么身份,只要到了这个年纪都是要敬重的。
两位老者见扶苏不骄不躁,一点都不在意他们的无礼,还主动上前与他们见礼,心中便都生出几分赞叹。
他们带着身后的弟子们站起身来给扶苏回礼。
双方相互认识过后,扶苏邀他们坐下说法。
一聊之下才知道,他们也没有八十岁那么老,也就六七十的年纪,只不过生活简朴,常年劳作,衣食方面基本都自给自足,所以才比许多养尊处优的学者们显得老态。
不过,六七十岁还能这样精神矍铄地远行,对许多人来说已经很不可思议。
刚才程邈也没详细介绍他们出身来历,扶苏细问过后,明白了他们到底是什么人。
许老带着的是农学一派的子弟,专门研究农事与市场物价的那种。
谢老带着的则是墨家一派的子弟,他们的研究比较驳杂,地位也比较尴尬。
墨家是由墨翟起的头,墨翟死后墨家开始出现“钜子”这一名头,其实就是墨家的头头。
“钜子”出现之后的墨家以远超于其他学派的实用性迅速吸纳一批信众,成为名盛一时的“世之显学”,各行各业的人纷纷加入墨家。
比之其他学派的松散,墨家钜子拥有极大的话语权,底下的人如同信徒一样听从钜子的话,哪怕钜子让他们横刀自刎,他们也会马上照做!
由于墨家是这么个有组织、有纪律的学派,所以发展得很快,过去也曾鼎盛一时。
只是也正因为这种“重义轻生”的信念,墨家在一百多年前遭遇了一场接近于灭顶之灾的变故——
当时的墨家钜子孟胜与楚国的阳城君交好,阳城君将城池托付给孟胜请他守城。
结果阳城君因为在诛杀吴起时误射楚王尸体,按律是要斩首的重罪,所以阳城君的城池被新君收了回去。
阳城君自己找机会跑路了。
面对要来收走城池的人马,孟胜守城也不是,不守城也不是。最后他为了不失信义,毅然带着一百八十多个墨家子弟惨烈地殉城而死。
经此一事,墨家元气大伤不说,还起了内讧,分了楚墨、齐墨、赵墨三支,彼此都认为对方是异端邪说,自己才是正统。
还有一些墨家弟子零散地游走在各国,不过大都不得重用。
比如后来有一位墨家钜子带着弟子到秦国定居,他的儿子杀了人,秦王提出赦免他的儿子。
结果那位墨家钜子断然拒绝,表示这样有损墨家信义,毅然把自己儿子杀了。
这件事做得很有墨家重义轻生的风格,当时的秦王对此十分感动,从此热情地引进了墨家提供的各项技术,坚决打压墨家提出的各种思想,同时积极挖走这一墨家分支技术人才充入军中,彻底瓦解掉这一支怀揣着理想入秦的墨家分支。
秦国对墨家的态度非常明确:欢迎你们的技术人才到秦国来,至于你们以前强调的组织纪律什么的,麻溜地给我给忘掉吧!还有钜子什么的,往后也别选了,如果你们非得服从别人干活才有劲,你们可以服从我们朝廷啊!
不管过去还是现在,秦国对人对事的追求都很实在:实用就好。
这也是东方诸国表示“秦国无学者”的原因之一,任何人怀揣着学术理想来到秦国,都会失望而去。
因为如果他们想要坚持自己的学术理想,秦人不乐意接受;如果改变自己的学术理想,那他们还能称之为“学者”吗?
--
在他们身后分别跟着五六个中年人和几个书童模样的孩童,一行人的打扮别无二致,全是最穷的百姓常穿的那种,身心也都瘦削得很,这么多人里头没看见半个胖子。
见他们没有起身来拜见扶苏的打算,程邈眉头皱了皱,心里还是觉得这些人是来砸场子的。
程邈侧身向扶苏介绍:“左边那位是许老先生,据说是许行的后人。”
许行著有《神农》二十篇,听说写得还不错,但嬴政从各国搜集了那么多书回来,程邈也没从里面见到这二十篇。
许行这人的想法比较理想化,曾提出君民并耕、市价不贰等等想法,就是说不管你是大王还是平民,都要下地耕作才有饭吃,不能坐享其成;不管谁买卖东西,价格都不许抬高,要保持物价稳定,让大家都买得起生活必需品。
对这些观点,与许行同时代的孟子特意写了文章来反驳许行这些观点——
首先,孟子认为君王权贵“劳心”也是劳动,而且现实非常残酷,往往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其次,要是搞平均主义,市面上的商品全部统一价格,粗糙的商品和精致的商品一个价,谁还愿意生产精致的商品?
总之,许行在踏踏实实搞农学研究的同时,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这就带来一个很尴尬的问题:理应当他忠实读者的农夫们大多不识字,识字的人大多不认同他这种理想主义!
正因如此,许行的书流行范围很小,程邈亲自查看过学宫藏书楼的存档目录,根本没找到半卷《神农》!
至于另一位老者,对方自称姓谢,据他自己说没什么出身,只是一个普通老农,种的地多了,所以经验丰富;活的岁数长了,所以有几个人信服他的人愿意追随他。
扶苏上前向两位老者见礼。
不管对方什么身份,只要到了这个年纪都是要敬重的。
两位老者见扶苏不骄不躁,一点都不在意他们的无礼,还主动上前与他们见礼,心中便都生出几分赞叹。
他们带着身后的弟子们站起身来给扶苏回礼。
双方相互认识过后,扶苏邀他们坐下说法。
一聊之下才知道,他们也没有八十岁那么老,也就六七十的年纪,只不过生活简朴,常年劳作,衣食方面基本都自给自足,所以才比许多养尊处优的学者们显得老态。
不过,六七十岁还能这样精神矍铄地远行,对许多人来说已经很不可思议。
刚才程邈也没详细介绍他们出身来历,扶苏细问过后,明白了他们到底是什么人。
许老带着的是农学一派的子弟,专门研究农事与市场物价的那种。
谢老带着的则是墨家一派的子弟,他们的研究比较驳杂,地位也比较尴尬。
墨家是由墨翟起的头,墨翟死后墨家开始出现“钜子”这一名头,其实就是墨家的头头。
“钜子”出现之后的墨家以远超于其他学派的实用性迅速吸纳一批信众,成为名盛一时的“世之显学”,各行各业的人纷纷加入墨家。
比之其他学派的松散,墨家钜子拥有极大的话语权,底下的人如同信徒一样听从钜子的话,哪怕钜子让他们横刀自刎,他们也会马上照做!
由于墨家是这么个有组织、有纪律的学派,所以发展得很快,过去也曾鼎盛一时。
只是也正因为这种“重义轻生”的信念,墨家在一百多年前遭遇了一场接近于灭顶之灾的变故——
当时的墨家钜子孟胜与楚国的阳城君交好,阳城君将城池托付给孟胜请他守城。
结果阳城君因为在诛杀吴起时误射楚王尸体,按律是要斩首的重罪,所以阳城君的城池被新君收了回去。
阳城君自己找机会跑路了。
面对要来收走城池的人马,孟胜守城也不是,不守城也不是。最后他为了不失信义,毅然带着一百八十多个墨家子弟惨烈地殉城而死。
经此一事,墨家元气大伤不说,还起了内讧,分了楚墨、齐墨、赵墨三支,彼此都认为对方是异端邪说,自己才是正统。
还有一些墨家弟子零散地游走在各国,不过大都不得重用。
比如后来有一位墨家钜子带着弟子到秦国定居,他的儿子杀了人,秦王提出赦免他的儿子。
结果那位墨家钜子断然拒绝,表示这样有损墨家信义,毅然把自己儿子杀了。
这件事做得很有墨家重义轻生的风格,当时的秦王对此十分感动,从此热情地引进了墨家提供的各项技术,坚决打压墨家提出的各种思想,同时积极挖走这一墨家分支技术人才充入军中,彻底瓦解掉这一支怀揣着理想入秦的墨家分支。
秦国对墨家的态度非常明确:欢迎你们的技术人才到秦国来,至于你们以前强调的组织纪律什么的,麻溜地给我给忘掉吧!还有钜子什么的,往后也别选了,如果你们非得服从别人干活才有劲,你们可以服从我们朝廷啊!
不管过去还是现在,秦国对人对事的追求都很实在:实用就好。
这也是东方诸国表示“秦国无学者”的原因之一,任何人怀揣着学术理想来到秦国,都会失望而去。
因为如果他们想要坚持自己的学术理想,秦人不乐意接受;如果改变自己的学术理想,那他们还能称之为“学者”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