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击的生活流(穿越)——青竹叶(39)
人究竟是一种什么生物?拥有了世界上最好的,不去珍惜,眼睛就看着别人手里的破烂。真的千方百计拿到手,好像也就是如此吧?
他们看人挺准,昭明的爹就是这样的人,老实,懦弱,好拿捏。所以昭明从来没有想过靠这个爹。
他一开始知道继母打算让他替了继母姐的名额的时候,昭明就知道,这事情八层就是这样了。因为他的爹,是靠不住的,在如今这个家里没有话语权,也不会为了儿子争取利益得罪后妻。
就是这样老实懦弱的利己主义者。
他什么也没说,那些日子尽可能的多换了些钱和票,给姥爷寄了东西,这一切都做完了,最后,昭明才一脸毅然决然的说家里下乡的名额自己顶了。
他这么主动,一来是卖个好,二来,他打听过,这次他们这一片学生要去的地方是南方,离着姥爷下放的农场很近,就在一个地方。他也想去看看他们,为人子女应该做的,他也不会省。
名字报上去,他们被分到不同村子,谁知道这么巧,昭明要入住的村子就叫上湾村。
全国上下叫这个名儿的村子不少,昭明一开始还真没想过那个致富一方的任务。最后这样阴差阳错,他就到了其中一个上湾村。或许冥冥之中真的有什么诡异力量推着人前行。
下乡,是不想下也得下。
他继母也比较有权势,堂兄弟就是革委的一个小干部,也能蹭着对方权利的边儿。所以昭明的爹哪怕想要反抗一下,都是低声下气犹犹豫豫的。
现在一说昭明自愿去,他亲爹想一想,自己还有两个亲儿子,他又是主动自愿,心里就像是放下一块石头。继母更是高兴,手一松,还给他整了一套全新的被子让他带走。
所以最后皆大欢喜。
昭明心知自己这一走,可能几年都难得回来一次,所以带齐了东西。
他上学的时候学制改成五、二、二,课业也要简单很多,所以昭明很早就越级考了高中毕业考试拿到学业证书。后来他一边打临时工,一边按着老课本自学,就是想要学更多的东西。
这次他怕下乡的日子久了遗忘,就把全套书籍都带上,还有钢笔和墨水。
昭明的衣服不算多,四季都有两套,加上被子,就是很大一袋子的行李。他又准备了一些容易携带放的住的日用药,比如阿司匹林、红霉素软膏、酒精、马油膏等日常用药,因为听说乡下地方这些东西不好买。
剩下还有一些空间,就放了点抹脸防冻裂的油,是用北方一种动物油制作的,对冻疮和烫伤都很友好。还有一大瓶跌打酒,西北特产奶酪和奶贝。其实还有很多想买的,比如奶粉啊,红糖啊,肉罐头啊,但是没有门路,买不到。
这些都是放行李箱和麻袋里的,昭明身上还背着不少东西,铝皮饭盒、军用水壶、洗漱用品,一件旧蚊帐,两双胶底布鞋、一双下地用胶皮鞋和一双羊皮毛一体皮靴等。
来了这里后,他还在县城里补充了一次,买了保温瓶、部分粮食。然后在村里木匠家里买了洗脸盆和洗脚盆,还有木架子。
因每年都有下乡知青,大家有了经验知道那边什么环境。这一届的知青都是做足了心理准备的,也不单他一人如此准备齐全,还有个知青就差把家当都搬过来了,一个人拖着半车的行李。
即便准备得如此充分,一个个的也都明白来这是吃苦来了,但真正走到农村,知青们还是叫苦不迭。城里孩子完全被乡下环境的穷苦破败惊吓到了。
昭明也一样,虽然已经来了半个多月,他还是不能适应本地劳重的体力活。哪怕大队长已经把最轻省的活计派给他们这群身娇肉贵的知青们。
每一天的劳动之后,若是没有及时的按摩揉捏,第二天身体酸痛得像是被大卡车碾了一遍又一遍。
昭明带的跌打酒就成了救命膏药,每天不搓一搓都不舒坦。旁人见他用得好,也会来借,哪怕就擦了一点点,借的次数多了,用得也快。
同伴里没有脸皮厚的,对此都有些不好意思,昭明倒是不在意。
用吧,过些时候习惯了,就用不着了。
这倒是真的,至少老知青们全都习惯了每日的劳动。
昭明这样客气,同伴也客气,有什么大家用得上的就没有藏着掖着。要说也是前辈起的头好,第一批的知青大都是和气的,第二批留下的也都是安静的,他们新的一批知青也学着来,来了这么久,别的不说,至少没红过脸。
准备开辟了院子种蔬菜,知青们就去村民手里买了一些种子,村民们虽然看不上这群身娇体软的年轻人,却还是热情的性子,纷纷说不用,伸手就抓了一把种子,也不要他们的钱。
知青这边也客气,若是手里有些什么零碎的零食小吃,顺手也给村里孩子一把,还了人情。
一日有雨,村里没什么活,村民们都在家里修理一下农具,知青们带着斗笠在翻地。昭明背着一个背篓去了一趟县里,他是偷偷去的,没有打报告,这些年也管得不严,路上虽有巡逻队,甚少抓着人盘问,他就大大方方去了。
他在供销社买了些吃的用的,再去药店买了配跌打酒的药。
他的背篓里原本就放着前些日子拿出来的水果,这次便不拿水果了,他拿了两斤肥肉,还有八斤的糯米。一日他只能拿一次,最多十斤,没有种类限制。
回来后,他把两斤肥肉给了小余同志。小余同志拿出一个本子记账,直接换算成钱。如今买肉还得肉票,换算成钱是昭明吃了亏,但他不在意。
小余同志熬了一小罐的油脂,多余的油渣攒起来,日后炒青菜的时候放一点,也就有了荤。在乡下几年,便是最手松的同志都学会了精打细算,城里时候拿着当零嘴的猪油渣都要分开几次吃。
便是如此也被村里人嫌奢侈,纯正的劳动妇女,用油都是纱布沾一点在铁锅一抹,就算是炒菜,不像是知青,用筷子划一大块。
其他人知道昭明从县里过来,还买了些水果,他们就拿着自己的麻花、蜂蜜、肉干等等东西去换。小余同志手里好东西多,她拿着一罐铺着厚厚油脂的蘑菇酱和昭明换了两个甜瓜,别人是没有这么奢侈的,最多就是一个,再少一点,两个人一起换一个,再分开吃。
过了农忙时节,新来的三个知青终于也适应了干活的节奏,昭明的跌打酒就存封进了箱子底。
村里的冬小麦收了一波,因为种的不多,分到村民手里的也不多。这次分粮,新来的知青来得晚分的少,每个人只有几斤,小麦更只有几两。这么点东西,放在手里做什么呢?
每个人拿出二两小麦,村里有石磨,咱们磨出粉包饺子怎么样?一个人提议。
不年不节的,吃饺子做什么?不如咱们做麦饼吃吧?圆脸的知青边说边做着手势,我看咱们厨房就有土烤炉,还有前些日子村里送来的梅干菜,做梅干菜麦饼最好吃。
干巴巴的,哪里好吃?
不一样。我们老家的麦饼啊,皮像纸一样的薄,隐隐约约透出一层差不多薄的梅干菜馅儿,咬下去酥、脆、香、咸。那馅儿也不一样,拿上好的五花肉和梅干菜一块儿炒,加入冰糖、生抽、小葱,新小麦的面,撒上一层白芝麻,裹着布满油脂的馅儿,咬下去啧啧啧,满嘴流香,越嚼越好吃。
圆脸的知青脸上生出无限的向往怀念,默默的吞了一口又一口的口水。
众人被他说得嘴馋,忍不住看向大厨余知青。
余知青虽然长得娇小,却很有大师傅风范,她淡定得一点头,能做。
不然,做麦饼尝尝看?大家犹犹豫豫的。
新收的小麦做的麦饼,得多香啊。
知青里的吃货一下子就意志不坚定起来,哎呀,听着真的很好吃的样子啊,感觉不尝一下很吃亏,饺子再好一年也能吃上几次,麦饼可就未必了。
那咱们表个态?
于是再次举手表决,除了两个在麦饼和水饺之间摇摆不定的弃权,别的都举了手,昭明也高举起双手。
新麦做的麦饼,一定很好吃吧?
大家都这样想的。
麦子粉好得,村里就有公用的石磨,下点力气就能得到。这是男知青的活,实在干不了还能借村里的驴。不过就那么点麦子,他们可不好意思说自己干不了,这百多斤也不是拿着看看的,拿上书本是书生,提上枪就是壮士。
就是五花肉没有,得去镇上买,还得有肉票。
昭明出了二两的肉票,反正这些票不用就要过期。还有两位一人出了二两肉票一人出了一两肉票,这就是半斤了,足够用还有剩余。别的人没有出票子的,就出钱,也是十分公平合理的事情。
然后屋里一些调料也不足了,油、酱、醋、糖都缺了。这个人要买些火柴,那人要买点硬糖,还有人想要点旧报纸了解一下时事,各种需求抄了半张纸,这次去一趟县里就一起买了吧。
这几日没有雨,去县里算旷工,这得开介绍信吧?
是啊,又得麻烦大队长了。
在知青来之前,村里一年也就过年前会去一趟县里备年货,因为镇上的供销社物资不全还数量短缺,无法满足过年前的需求。但自从知青们来了,他们是隔三差五就要去一趟县城的,这些年轻人手里头都攥着不少钱和票子,也舍得花。
其实这会儿上头是有规定,知青们不许随便出村子,出了事情公社要负责的。所以大队长其实很不愿意给他们开介绍信,也就是被磨得没办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介绍信最后是要开,也少不了一通的抱怨。
谁都不想去找大队长,大队长四十来岁的大汉,看着挺严肃的,其实说教起来滔滔不绝,半个小时不带停的。
还是昭明,被派出来做代表去找大队长要介绍信,去县里补充一下物资。
无他,就因为昭明脸嫩,颜好,看着特正直无辜。
你们这些人,也太能折腾了。大队长虽然这么说,还是给开了介绍信。
村子里的知青性子都不错,不像别的村子那么闹腾,大队长也愿意给这些孩子点优待。愿意为口吃的来回跑,也比闲着没事搞什么运动大会玩什么勾心斗角强。
何况,这么听昭明扯了一通梅干菜麦饼怎么怎么好吃,大队长都有点嘴馋了。
这听起来似乎还挺好吃的?
那群知青又在做什么好吃的了?
当村民知道的时候,知青们已经凑了肉票和钱,拿着队里给的介绍信去县里买了半斤肉和半斤油,还热了灶,备齐了馅料。
一张一张被擀面杖压成纸片的大饼贴在炉壁上,用炭火烘烤着,没有几分钟就熟了,散发出麦子特有的干香和梅干菜炒五花肉的油香。
大热的天,光是站着都会流汗,知青们却不肯离开火炉一样的小厨房,一个个踮着脚尖伸着脖子去看,然后按着前后顺序一个个拿了新出的饼。新出的饼很烫,拿到手里一直跳着脚的用两只手来回换,但谁也舍不得放下凉一会儿再吃。
新出的麦饼薄而脆,一咬就碎,咔擦咔擦的露出里面一层黑色的馅料,那是剁碎的五花肉炒的梅干菜,咸香的梅干菜衬着只有简单麦香的饼皮,加上外面一层酥香的白芝麻,虽然烫,但每一口都是享受。
麦饼还是刚出炉的时候最好吃。圆脸的知青紧紧抱着他的麦饼,那上面已经让他咬了一口。
旁边的知青见他一边呼着烫到的舌头,一边哼哧哼哧来回换,指着他笑,看起来傻乎乎的。
圆脸的知青也不恼,笑嘻嘻的,在我老家,新麦子上来的时候,我娘就会给我做梅干菜麦饼。家里孩子多,饼子做得小,馅料也没余妹子调得好,可是大家还是疯抢。只要一看到它,就知道新麦上市了,这也算是季节的味道吧?因为只有新麦上市的时候才会郑重其事的做一回,所以特别珍惜,总觉得这是很了不起的好东西,一年也只有吃一次。
这就是时间的味道。清明的时候吃青团,端午的时候吃粽子,中秋吃月饼,虽然不吃也不会有什么,可是会像是错过了人生重大的事情一样。时间流逝,却抓不住,真的是让人伤感的事情,如果有美味的食物,那一个个走过的时间的节点却突然让人期待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悲伤了。美味的食物就是有这样神奇的作用。
就是啊,只要一想到再过两个月,就有七夕的麻巧,有中秋的月饼,有重阳节的菊花酒菊花糕,有冬至的汤圆
诶,等等,难道冬至不是吃饺子吗?
冬至是吃羊汤吧?热辣辣一碗羊汤灌下去,出一身汗,那叫一个巴适。
我们那,七夕吃巧果,过了油炸出来。
话题突然从节日和美食一路偏到地方特色,这种只有地域广茂的国家才有的小小困扰让大家的兴趣都提了起来,纷纷为自己的老家代言。大热天的,嘴里还啃着脆脆的麦饼,一群人已经开始讨论下一个节日究竟吃谁家的地方特产节日美食了。
圆脸知青美滋滋的吃着老家美食,心满意足。
果然,新麦和梅干菜麦饼最配了!
第40章
秋收的一天,村里的贵大娘突然来了知青点,她还带了翻译妇女主任。
她家里有喜事,想请余大厨帮忙做喜宴,并不让人白忙,按着村里的老规矩,会送上一篮子的米面和鱼、肉等东西,算作工钱。按如今的规矩,只有富有人家才会额外给些银钱,但这个年代谁也不敢富有,大厨的待遇自然也低了许多。
余同志来了两三年,村里人也知道了知青群体里出了一个叛徒呸,一个特别出众的姑娘。
长得珠圆玉润的不说,性子好,能下地干活,下厨也是一把好手,一看就是掌家教养孩子的上等人选,和别的村子的妖艳贱货就是不一样。
村里不知道多少大娘请大队长的媳妇去探过口风,谁知这姑娘是家中独女,家传的灶台功夫。她家里是当儿子养的,所以不嫁人,只接受入赘。
这就为难了,倒也有人家愿意入赘的,孩子多还穷的,只要能找着媳妇,入赘都不是事儿。
但人家也不是什么都不挑,穷是没什么,但怎么着,读书识字总得会一点,不然以后对牛弹琴么?只是村里舍得送去读书识字的,那肯定不能太穷。
这可真是只能说没有缘分。
此后,大娘们虽然挺遗憾,却也再没打过这位姑娘的主意。
这位贵大娘以前就想过,后来一看这姑娘条件是不错,但自家也不多儿子啊,就那么两个,哪儿舍得让他给别家祖宗磕头?于是打消了主意,就去周边的村子找了找,差不多条件的人家的闺女,相了几次,才相中如今的儿媳妇。
恋耽美
他们看人挺准,昭明的爹就是这样的人,老实,懦弱,好拿捏。所以昭明从来没有想过靠这个爹。
他一开始知道继母打算让他替了继母姐的名额的时候,昭明就知道,这事情八层就是这样了。因为他的爹,是靠不住的,在如今这个家里没有话语权,也不会为了儿子争取利益得罪后妻。
就是这样老实懦弱的利己主义者。
他什么也没说,那些日子尽可能的多换了些钱和票,给姥爷寄了东西,这一切都做完了,最后,昭明才一脸毅然决然的说家里下乡的名额自己顶了。
他这么主动,一来是卖个好,二来,他打听过,这次他们这一片学生要去的地方是南方,离着姥爷下放的农场很近,就在一个地方。他也想去看看他们,为人子女应该做的,他也不会省。
名字报上去,他们被分到不同村子,谁知道这么巧,昭明要入住的村子就叫上湾村。
全国上下叫这个名儿的村子不少,昭明一开始还真没想过那个致富一方的任务。最后这样阴差阳错,他就到了其中一个上湾村。或许冥冥之中真的有什么诡异力量推着人前行。
下乡,是不想下也得下。
他继母也比较有权势,堂兄弟就是革委的一个小干部,也能蹭着对方权利的边儿。所以昭明的爹哪怕想要反抗一下,都是低声下气犹犹豫豫的。
现在一说昭明自愿去,他亲爹想一想,自己还有两个亲儿子,他又是主动自愿,心里就像是放下一块石头。继母更是高兴,手一松,还给他整了一套全新的被子让他带走。
所以最后皆大欢喜。
昭明心知自己这一走,可能几年都难得回来一次,所以带齐了东西。
他上学的时候学制改成五、二、二,课业也要简单很多,所以昭明很早就越级考了高中毕业考试拿到学业证书。后来他一边打临时工,一边按着老课本自学,就是想要学更多的东西。
这次他怕下乡的日子久了遗忘,就把全套书籍都带上,还有钢笔和墨水。
昭明的衣服不算多,四季都有两套,加上被子,就是很大一袋子的行李。他又准备了一些容易携带放的住的日用药,比如阿司匹林、红霉素软膏、酒精、马油膏等日常用药,因为听说乡下地方这些东西不好买。
剩下还有一些空间,就放了点抹脸防冻裂的油,是用北方一种动物油制作的,对冻疮和烫伤都很友好。还有一大瓶跌打酒,西北特产奶酪和奶贝。其实还有很多想买的,比如奶粉啊,红糖啊,肉罐头啊,但是没有门路,买不到。
这些都是放行李箱和麻袋里的,昭明身上还背着不少东西,铝皮饭盒、军用水壶、洗漱用品,一件旧蚊帐,两双胶底布鞋、一双下地用胶皮鞋和一双羊皮毛一体皮靴等。
来了这里后,他还在县城里补充了一次,买了保温瓶、部分粮食。然后在村里木匠家里买了洗脸盆和洗脚盆,还有木架子。
因每年都有下乡知青,大家有了经验知道那边什么环境。这一届的知青都是做足了心理准备的,也不单他一人如此准备齐全,还有个知青就差把家当都搬过来了,一个人拖着半车的行李。
即便准备得如此充分,一个个的也都明白来这是吃苦来了,但真正走到农村,知青们还是叫苦不迭。城里孩子完全被乡下环境的穷苦破败惊吓到了。
昭明也一样,虽然已经来了半个多月,他还是不能适应本地劳重的体力活。哪怕大队长已经把最轻省的活计派给他们这群身娇肉贵的知青们。
每一天的劳动之后,若是没有及时的按摩揉捏,第二天身体酸痛得像是被大卡车碾了一遍又一遍。
昭明带的跌打酒就成了救命膏药,每天不搓一搓都不舒坦。旁人见他用得好,也会来借,哪怕就擦了一点点,借的次数多了,用得也快。
同伴里没有脸皮厚的,对此都有些不好意思,昭明倒是不在意。
用吧,过些时候习惯了,就用不着了。
这倒是真的,至少老知青们全都习惯了每日的劳动。
昭明这样客气,同伴也客气,有什么大家用得上的就没有藏着掖着。要说也是前辈起的头好,第一批的知青大都是和气的,第二批留下的也都是安静的,他们新的一批知青也学着来,来了这么久,别的不说,至少没红过脸。
准备开辟了院子种蔬菜,知青们就去村民手里买了一些种子,村民们虽然看不上这群身娇体软的年轻人,却还是热情的性子,纷纷说不用,伸手就抓了一把种子,也不要他们的钱。
知青这边也客气,若是手里有些什么零碎的零食小吃,顺手也给村里孩子一把,还了人情。
一日有雨,村里没什么活,村民们都在家里修理一下农具,知青们带着斗笠在翻地。昭明背着一个背篓去了一趟县里,他是偷偷去的,没有打报告,这些年也管得不严,路上虽有巡逻队,甚少抓着人盘问,他就大大方方去了。
他在供销社买了些吃的用的,再去药店买了配跌打酒的药。
他的背篓里原本就放着前些日子拿出来的水果,这次便不拿水果了,他拿了两斤肥肉,还有八斤的糯米。一日他只能拿一次,最多十斤,没有种类限制。
回来后,他把两斤肥肉给了小余同志。小余同志拿出一个本子记账,直接换算成钱。如今买肉还得肉票,换算成钱是昭明吃了亏,但他不在意。
小余同志熬了一小罐的油脂,多余的油渣攒起来,日后炒青菜的时候放一点,也就有了荤。在乡下几年,便是最手松的同志都学会了精打细算,城里时候拿着当零嘴的猪油渣都要分开几次吃。
便是如此也被村里人嫌奢侈,纯正的劳动妇女,用油都是纱布沾一点在铁锅一抹,就算是炒菜,不像是知青,用筷子划一大块。
其他人知道昭明从县里过来,还买了些水果,他们就拿着自己的麻花、蜂蜜、肉干等等东西去换。小余同志手里好东西多,她拿着一罐铺着厚厚油脂的蘑菇酱和昭明换了两个甜瓜,别人是没有这么奢侈的,最多就是一个,再少一点,两个人一起换一个,再分开吃。
过了农忙时节,新来的三个知青终于也适应了干活的节奏,昭明的跌打酒就存封进了箱子底。
村里的冬小麦收了一波,因为种的不多,分到村民手里的也不多。这次分粮,新来的知青来得晚分的少,每个人只有几斤,小麦更只有几两。这么点东西,放在手里做什么呢?
每个人拿出二两小麦,村里有石磨,咱们磨出粉包饺子怎么样?一个人提议。
不年不节的,吃饺子做什么?不如咱们做麦饼吃吧?圆脸的知青边说边做着手势,我看咱们厨房就有土烤炉,还有前些日子村里送来的梅干菜,做梅干菜麦饼最好吃。
干巴巴的,哪里好吃?
不一样。我们老家的麦饼啊,皮像纸一样的薄,隐隐约约透出一层差不多薄的梅干菜馅儿,咬下去酥、脆、香、咸。那馅儿也不一样,拿上好的五花肉和梅干菜一块儿炒,加入冰糖、生抽、小葱,新小麦的面,撒上一层白芝麻,裹着布满油脂的馅儿,咬下去啧啧啧,满嘴流香,越嚼越好吃。
圆脸的知青脸上生出无限的向往怀念,默默的吞了一口又一口的口水。
众人被他说得嘴馋,忍不住看向大厨余知青。
余知青虽然长得娇小,却很有大师傅风范,她淡定得一点头,能做。
不然,做麦饼尝尝看?大家犹犹豫豫的。
新收的小麦做的麦饼,得多香啊。
知青里的吃货一下子就意志不坚定起来,哎呀,听着真的很好吃的样子啊,感觉不尝一下很吃亏,饺子再好一年也能吃上几次,麦饼可就未必了。
那咱们表个态?
于是再次举手表决,除了两个在麦饼和水饺之间摇摆不定的弃权,别的都举了手,昭明也高举起双手。
新麦做的麦饼,一定很好吃吧?
大家都这样想的。
麦子粉好得,村里就有公用的石磨,下点力气就能得到。这是男知青的活,实在干不了还能借村里的驴。不过就那么点麦子,他们可不好意思说自己干不了,这百多斤也不是拿着看看的,拿上书本是书生,提上枪就是壮士。
就是五花肉没有,得去镇上买,还得有肉票。
昭明出了二两的肉票,反正这些票不用就要过期。还有两位一人出了二两肉票一人出了一两肉票,这就是半斤了,足够用还有剩余。别的人没有出票子的,就出钱,也是十分公平合理的事情。
然后屋里一些调料也不足了,油、酱、醋、糖都缺了。这个人要买些火柴,那人要买点硬糖,还有人想要点旧报纸了解一下时事,各种需求抄了半张纸,这次去一趟县里就一起买了吧。
这几日没有雨,去县里算旷工,这得开介绍信吧?
是啊,又得麻烦大队长了。
在知青来之前,村里一年也就过年前会去一趟县里备年货,因为镇上的供销社物资不全还数量短缺,无法满足过年前的需求。但自从知青们来了,他们是隔三差五就要去一趟县城的,这些年轻人手里头都攥着不少钱和票子,也舍得花。
其实这会儿上头是有规定,知青们不许随便出村子,出了事情公社要负责的。所以大队长其实很不愿意给他们开介绍信,也就是被磨得没办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介绍信最后是要开,也少不了一通的抱怨。
谁都不想去找大队长,大队长四十来岁的大汉,看着挺严肃的,其实说教起来滔滔不绝,半个小时不带停的。
还是昭明,被派出来做代表去找大队长要介绍信,去县里补充一下物资。
无他,就因为昭明脸嫩,颜好,看着特正直无辜。
你们这些人,也太能折腾了。大队长虽然这么说,还是给开了介绍信。
村子里的知青性子都不错,不像别的村子那么闹腾,大队长也愿意给这些孩子点优待。愿意为口吃的来回跑,也比闲着没事搞什么运动大会玩什么勾心斗角强。
何况,这么听昭明扯了一通梅干菜麦饼怎么怎么好吃,大队长都有点嘴馋了。
这听起来似乎还挺好吃的?
那群知青又在做什么好吃的了?
当村民知道的时候,知青们已经凑了肉票和钱,拿着队里给的介绍信去县里买了半斤肉和半斤油,还热了灶,备齐了馅料。
一张一张被擀面杖压成纸片的大饼贴在炉壁上,用炭火烘烤着,没有几分钟就熟了,散发出麦子特有的干香和梅干菜炒五花肉的油香。
大热的天,光是站着都会流汗,知青们却不肯离开火炉一样的小厨房,一个个踮着脚尖伸着脖子去看,然后按着前后顺序一个个拿了新出的饼。新出的饼很烫,拿到手里一直跳着脚的用两只手来回换,但谁也舍不得放下凉一会儿再吃。
新出的麦饼薄而脆,一咬就碎,咔擦咔擦的露出里面一层黑色的馅料,那是剁碎的五花肉炒的梅干菜,咸香的梅干菜衬着只有简单麦香的饼皮,加上外面一层酥香的白芝麻,虽然烫,但每一口都是享受。
麦饼还是刚出炉的时候最好吃。圆脸的知青紧紧抱着他的麦饼,那上面已经让他咬了一口。
旁边的知青见他一边呼着烫到的舌头,一边哼哧哼哧来回换,指着他笑,看起来傻乎乎的。
圆脸的知青也不恼,笑嘻嘻的,在我老家,新麦子上来的时候,我娘就会给我做梅干菜麦饼。家里孩子多,饼子做得小,馅料也没余妹子调得好,可是大家还是疯抢。只要一看到它,就知道新麦上市了,这也算是季节的味道吧?因为只有新麦上市的时候才会郑重其事的做一回,所以特别珍惜,总觉得这是很了不起的好东西,一年也只有吃一次。
这就是时间的味道。清明的时候吃青团,端午的时候吃粽子,中秋吃月饼,虽然不吃也不会有什么,可是会像是错过了人生重大的事情一样。时间流逝,却抓不住,真的是让人伤感的事情,如果有美味的食物,那一个个走过的时间的节点却突然让人期待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悲伤了。美味的食物就是有这样神奇的作用。
就是啊,只要一想到再过两个月,就有七夕的麻巧,有中秋的月饼,有重阳节的菊花酒菊花糕,有冬至的汤圆
诶,等等,难道冬至不是吃饺子吗?
冬至是吃羊汤吧?热辣辣一碗羊汤灌下去,出一身汗,那叫一个巴适。
我们那,七夕吃巧果,过了油炸出来。
话题突然从节日和美食一路偏到地方特色,这种只有地域广茂的国家才有的小小困扰让大家的兴趣都提了起来,纷纷为自己的老家代言。大热天的,嘴里还啃着脆脆的麦饼,一群人已经开始讨论下一个节日究竟吃谁家的地方特产节日美食了。
圆脸知青美滋滋的吃着老家美食,心满意足。
果然,新麦和梅干菜麦饼最配了!
第40章
秋收的一天,村里的贵大娘突然来了知青点,她还带了翻译妇女主任。
她家里有喜事,想请余大厨帮忙做喜宴,并不让人白忙,按着村里的老规矩,会送上一篮子的米面和鱼、肉等东西,算作工钱。按如今的规矩,只有富有人家才会额外给些银钱,但这个年代谁也不敢富有,大厨的待遇自然也低了许多。
余同志来了两三年,村里人也知道了知青群体里出了一个叛徒呸,一个特别出众的姑娘。
长得珠圆玉润的不说,性子好,能下地干活,下厨也是一把好手,一看就是掌家教养孩子的上等人选,和别的村子的妖艳贱货就是不一样。
村里不知道多少大娘请大队长的媳妇去探过口风,谁知这姑娘是家中独女,家传的灶台功夫。她家里是当儿子养的,所以不嫁人,只接受入赘。
这就为难了,倒也有人家愿意入赘的,孩子多还穷的,只要能找着媳妇,入赘都不是事儿。
但人家也不是什么都不挑,穷是没什么,但怎么着,读书识字总得会一点,不然以后对牛弹琴么?只是村里舍得送去读书识字的,那肯定不能太穷。
这可真是只能说没有缘分。
此后,大娘们虽然挺遗憾,却也再没打过这位姑娘的主意。
这位贵大娘以前就想过,后来一看这姑娘条件是不错,但自家也不多儿子啊,就那么两个,哪儿舍得让他给别家祖宗磕头?于是打消了主意,就去周边的村子找了找,差不多条件的人家的闺女,相了几次,才相中如今的儿媳妇。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