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 > 影帝的诞生(美娱 重生)

>影帝的诞生(美娱 重生)——摇曳菡萏(152

    在好莱坞,以前一提起粉丝电影,人们想起的总是《星球大战》、《星际迷航》或是《超人》、《蝙蝠侠》这种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并且拥有庞大粉丝基础的热门IP,尤其是DC旗下的超人、蝙蝠侠系列电影,几乎已经成为了粉丝电影的代名词。但是从今年开始,粉丝电影又多了一个新的释义,那就是主打粉丝群体,把明星当成是票房保障的新类型片。
    不是说好莱坞以前没有这种相似的明星带动票房上扬的情况出现,而是从未有哪一次,表现的和在威廉布兰德利身上发生的这样明显从上映第一周到现在,《遇见乔布莱克》每周票房的跌幅都维持在了20%到30%之间,前三周甚至出现过不跌反升的奇迹,其中固然有影片本身质量并不差的原因在,但如果没有威廉布兰德利的粉丝,说不定《遇见乔布莱克》就要成为又一部被湮没的佳片,例如《肖申克的救赎》,而不是在上映阶段就能起死回生。
    现在,北美上映即将满一个月的《乔》票房已经突破两亿美元,距离目前1998年度北美票房冠军《拯救大兵瑞恩》仅仅只有一千多万的距离,如果接下来连续两周影片票房继续保持着不超过50%的跌幅,《遇见乔布莱克》很有可能取代《拯救大兵瑞恩》,成为1998年度的北美票房冠军从前者目前的票房轨迹来看,是和《泰坦尼克号》一样走的细水长流但积累票房惊人的路线,所以说不定一周或两周后,这件事就会发生。
    难以置信对吗?在《阿甘正传》之后,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再度联手汤姆克鲁斯合作的主旋律影片《拯救大兵瑞恩》,竟然不敌后起之秀《遇见乔布莱克》!很难想象如果年度票房冠军易主,会又引发怎样的舆论热潮。不过在好莱坞,这份影响已经提前显现了出来:由米拉麦克斯制作,威廉布兰德利主演的另一部电影《莎翁情史》将在本周末举行首映,而在过去两周,米拉麦克斯的宣传重点一直放在了威廉布兰德利身上,甚至没有打出和格温妮丝帕特洛戏里戏外关系的绯闻安全牌,由此可见,深谙电影公关精髓,最会把握好莱坞风向的哈维韦恩斯坦,是绝不会挖掘威廉布兰德利粉丝这一未知金矿的机会的。《好莱坞报道》第二版《向环球学习,米拉麦克斯为保票房大打粉丝牌?》
    米拉麦克斯紧赶慢赶,终于在11月初将《莎翁情史》后期制作完毕,12月上旬,电影在全美进行了公映,那时威廉已经进了《搏击俱乐部》剧组,并飞往德国柏林开始拍摄了,除了首映式他有从德国飞回洛杉矶参加外,全程宣传都没有参与,不过,似乎米拉麦克斯的公关和宣传做的都很不错,在《莎翁情史》计划要在两个月后才会登陆电影院的欧洲大陆,威廉都时不时的能从报纸和电视上看到和电影有关的消息。
    威廉最关注的,首先自然是电影的口碑,IMDB首轮评分8.3,烂番茄网新鲜度87%,已经证明影片没有遭遇滑铁卢,网友爱德华的留言被其他影迷回复的最多,也让威廉在开心的同时,忍不住将思绪飘远
    爱德华在IMDB评论说:以前莎士比亚在我心中只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非常有距离感的那种,但是看完这部电影后,他在我心中成为了一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有着和所有同龄男人一样火热的心,区别只是他比其他人更有才华,这让莎翁的形象在我心中一下子变得亲近可人起来。电影非常棒,其中有一幕戏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是一系列空间交叉的镜头,年轻的莎士比亚和薇奥拉感情逐渐加深的镜头,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剧本的完成和排练交织在一起,这种剧情的递进转换手法精彩极了,我差点在电影院里就尖叫出来。
    更让人感到惊喜的是威廉布兰德利的表演,电影中最炙热的两种情感都凝结在莎士比亚身上,身为一个作家对创作的激情,和身为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的爱情,走进电影院之前我就在想,威廉能清楚的诠释好这两种情感吗?他会不会将这两种感情演成了一个模样?但显然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创作的灵感和激烈的爱意被威廉诠释的是如此相似又如此不同,当莎士比亚对着粗糙的纸面挥舞羽毛笔的时候,那迸发的激情中掺加了太多的野心勃勃,那是一位剧作家对写出优秀戏剧的渴望,当莎士比亚温柔的看着薇奥拉,掌心轻轻抚摸对方那头如丝金发的时候,没人怀疑那目光中的柔情蜜意
    这是一份同时让威廉感到满足和尴尬的影迷评论,满足自然是因为电影受到了认可,而尴尬,是因为它总让他回想起在伦敦拍摄《莎翁情史》时的时光,当他望着格温妮丝帕特洛,抚摸着对方的金发,心里想的却是他最好的朋友。
    好在随后出炉的专业影评里,格温妮丝帕特洛和金发两个词一起出现的频率不算太多了,而媒体的首波评论,也让威廉将对电影的最后一丝担忧放回了肚子里。
    影评人A.O.斯科特在他的《纽约时报》专栏中写道:虽然没有《勇敢的心》波澜壮阔,也不如《阿拉伯的劳伦斯》跌宕起伏,更不像《甘地》或《末代皇帝》那样思想深刻,但《莎翁情史》却开创了传记电影的另一种气质亦喜亦悲,雅俗共赏。
    影片以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戏剧为背景,男女主角的爱情发展及结局也遵循这一模式,电影配乐更是精彩,拥有着几乎是历史剧情片才会拥有的恢弘配乐,但是电影并不悲伤,整体甚至是诙谐的,并且拥有着令人惊叹的丰富细节和历史考究,任何年龄任何学历,只要他/她知道《罗密欧与朱丽叶》,就能毫无障碍的欣赏本片,这是一部真正的无门槛电影。
    《纽约客》关注的焦点常常与众不同:约翰麦登导演懂得如何将优势最大化,在刻意的特写镜头之下,莎士比亚的专业作家生涯得到了最大凸显,如果特意忽视掉英俊逼人的威廉布兰德利,特意去注意电影里莎士比亚写作时的布景,会发现毫不舒适的家具、空旷的房间、摇曳的烛光和书写着古老字体的手稿,无一不在讲述着作家的孤寂和不为人知的痛苦,电影借此在暗暗传达着一个真理大师通过创造性的写作来宣泄他们的苦痛。
    《波士顿邮报》说这是:节奏舒缓但是信息量惊人的电影,大部分角色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每一个情节,甚至每一句台词,尤其是威廉布兰德利说出口的那些,全都能在莎翁原著里找到出处。感觉就是电影编剧利用丰富的想象力,将历史上不成系统的零星史料串联了起来,如果他们硬要说历史就是电影中那样的,那么史学家们也无可挑剔。
    《综艺》将目光投向了电影的结尾:电影结局并不能说是圆满,薇奥拉嫁给韦瑟爵士并远渡美洲,莎士比亚和薇奥拉的爱情结局也仅仅只是比罗密欧与朱丽叶好上了那么一点,但是,这样的结局在让人唏嘘的同时,又有着新的希望,电影以莎士比亚创作着女王亲口要求的喜剧《十二夜》以及薇奥拉一个人行走在美洲大陆上的背影结束,虽然彼此间的爱情没有圆满,但他们全都开始了新的征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的结局比大团圆似的结局更加完美。
    《芝加哥论坛报》影评人罗杰埃伯特给《莎翁情史》打了三颗半星,对于现在的罗杰埃伯特来说,这已经是他能给出的较高的分数了,但是在称赞影片的同时,罗杰埃伯特也目光独到的给出了深刻的点评:影片主题是莎士比亚的创作激情与爱情,而不是他本人,所以电影对莎士比亚的人物刻画还是不够深刻,甚至不如朱迪丹奇饰演的出场只有八分钟的伊丽莎白女王的表演空间大,威廉将才华横溢沉浸爱河的莎士比亚诠释的很好,但比起楚门还是少了一点内涵。
    电影在北美市场获得的评分整体偏上,而在一片成为主流的赞誉中,《娱乐周刊》影评人安德烈艾奇逊对电影内容的概括穷困作家半夜爬墙,富翁之女青涩献身虽然略嫌低俗,但无疑也很吸引眼球安德烈艾奇逊果然又在抓住威尔不放,难道威尔曾害他丢过饭碗吗,不然该怎么解释他字里行间处处都在和威尔过不去?威廉的粉丝中已经有不少人注意到了几乎从未说过威廉好话的影评人安德鲁艾奇逊,并为他的动机而感到困惑不已。
    而在电影还未上映的欧洲,已经有参加过前期试映的影评人或在网上,或在自己专栏里放出了影评,虽然《莎翁情史》这种充满浪漫氛围的伪传记电影同样很讨法国人和意大利人喜欢,但是因为涉及莎士比亚,英国方面的评价才是最重要的。
    而英国最著名的电影杂志《帝国》,似乎是在有意加重影片在欧洲的流行程度:莎士比亚是英国的一部分,人们熟知他,但又不知道从何而知,因为他几乎随处可见,他在许多人眼里是一个传说,现在却从传说变成了真实,变成了一格鲜活的人,不能说威廉布兰德利就是历史上真实的那位莎士比亚,毕竟这只是一部戏说历史的电影,但是,威廉却将莎士比亚思想的美感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总而言之,这是一部不是传记的莎翁传记电影,每个不挑剔的英国人在看完之后,都会庆幸幸好是威廉布兰德利演的莎士比亚而不是其他美国演员的那种,
    美国好莱坞对莎士比亚的改编,竟然没招来一片恶评而是备受赞誉?无论如何,来自《帝国》杂志的好评给了《莎翁情史》最大的肯定,美国影迷的观影热潮正在持续升温,而在电影还未上映的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莎翁情史》也成为了1998年圣诞档最受影迷期待的影片之一。
    第154章 不满
    芭芭拉买通了《帝国》的整个编辑室吗?哪怕是自我修炼的越来越宠辱不惊的威廉, 在看到这一期《帝国》杂志的时候也是有点脸红, 这份英国人办的电影杂志可不经常这么夸美国演员:他们的态度太过友好, 使我不禁怀疑我是不是在睡梦中无意间拯救了一次大英帝国。也只有对着自己的经纪人, 或者是亲密朋友们的时候, 威廉说话才敢这么肆无忌惮。
    过誉了吗?我不觉得。亚蒙高夫曼一如既往的我的演员自然是最好的态度。
    或许他们喜欢的根本就不是我,而是英国人天性里就无法压制对莎士比亚的喜爱。经纪人再度进入到了自我膨胀模式中,威廉只好自己寻找更为理性的缘由。不过,经纪人一如既往的不问原因也不做理性思考,就选择站自己这边, 这点还挺可爱的。
    说到媒体, 威尔, 那个, 安德烈艾奇逊
    他又把我的演技批评到一无是处?还是抨击电影烂的无可救药?这些都无所谓, 不过可千万别是朝着其他方面大放厥词, 尤其是针对格温妮丝帕特洛的,她可受不了这个。
    虽然威廉对格温妮丝帕特洛并不感冒,但这并不妨碍他维护她, 特别是格温妮丝帕特洛为影片付出了很多, 只说那几场床戏,尺度之大就不是一般的好莱坞当红年轻女星能做到的,剧本并未要求薇奥拉裸露上围, 但如果演员这样演了必定会让舆论界赞叹她的勇气和付出,可见格温妮丝帕特洛真的算是为艺术献身了。
    而且最近威廉有和本阿弗莱克通过电话,也一起参加过派对, 据对方所说,格温妮丝帕特洛非常重视这部电影的评论,任何一份有影响力的报纸评论都不肯放过,似乎因为多看了几分措辞不太文雅的小报,帕特洛最近天天追着阿弗莱克问对方是不是觉得她的胸部太小了本阿弗莱克还能说什么?只能叹息着女人啊女人,然后祈祷美国记者不要对她太刻薄了,因为对帕特洛刻薄,他自己的生活也别想好过。
    不,威尔,我想说的是,我大概知道安德里艾奇逊为什么这么针对你了。亚蒙高夫曼有些懊恼地回忆:我也是昨天在看了报纸后突然想起来的,那是一年前的事了,我去拉斯维加斯见客户,刚好在那里遇到了安德烈艾奇逊,就去跟他聊天。你知道的,威尔,虽然艾奇逊在专业影评人的圈子里有点声名不佳,但他无疑非常会塑造公众形象,因为犀利的言辞和尖锐的评论很能讨一部分读者喜欢,所以我就想和他打好交情,我们一起喝了几杯,都有点醉了,然后他就告诉我他白天在赌场里输了很多钱
    他想向你收取贿赂,而你拒绝了他?
    不,我答应了他。
    威廉想对自己的经纪人说他不希望对方为自己这么做,收买影评人之类的,但他知道亚蒙高夫曼的故事肯定还没讲完,因为如果安德烈艾奇逊真的拿到了钱,现在就不会像条疯狗一样追着威廉不放安德烈艾奇逊看起来可不像会故意用索取金钱来试探明星经纪人会不会真的贿赂他的那种举动的人,《芝加哥太阳报》的罗杰艾伯特或《纽约时报》的A.O.斯科特才有可能是不会被红包腐蚀的影评人。
    所以威廉问:然后发生了什么,阿米?
    然后他心花怒放,我们又从餐厅转移到了酒吧,在那里遇到了两个非常辣的姑娘,艾奇逊想请她们喝一杯但失败了,他跟我打赌那其实是两个脱衣舞娘,并说如果我能让她们同意和他过夜,那他不仅不会在你主演的下一部电影里说半句坏话,相反还会大力赞扬它,将你捧成下一个克拉克盖博,或是格里高利派克。我当时不知道怎么想的,很有可能也受到了酒精的影响,我当时非常冲动的骂了他一顿,说我不是个拉皮条的,而他是十成十的色鬼渣滓,然后就转身离开了。我很抱歉,威尔,我当时骂的非常大声,估计这让安德烈艾奇逊感觉丢面子了
    抱歉?为什么抱歉,为你没有屈从这种媒体界的耻辱吗?不要对我说对不起,阿米,相反的,我还要谢谢你,如果哪个记者是因为这种原因才肯在报纸上说我好话的话,我会羞愧致死的。
    你是个品德高尚的人,威尔,或许是我这些年在好莱坞见过的最高尚的一个也说不定。而我,以前我一直认为自己是只要结果是对的,就不在乎手段的人,但是现在我发现自己的底线似乎正在一点点的提高,我想这大概是受了你的影响。亚蒙高夫曼越说声音越低,到最后几乎变成了喃喃自语:收买媒体这种事,果然还是得让芭芭拉来做,她才是个中好手,说不定连拉皮条都不用,她只需要穿个低胸装去艾奇逊那个色鬼面前晃一晃,就能把他迷的神魂颠倒了。
    听到这个我很自豪,阿米,观点越来越一致能让我们避免未来因分歧产生裂痕,最终分道扬镳的局面出现。威廉没听到经纪人的后半段话,也幸亏他没有听到,不然今天这通电话绝对要长到没完没了:明白了安德烈艾奇逊的敌对情绪从何而来后,我反而一点都不担心他了,放轻松,阿米,他对我造成不了什么困扰,就算以后他真的太过火了,我也有办法解决他的。
    恋耽美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