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帝的诞生(美娱 重生)——摇曳菡萏(147
掌声终于结束了,没有人再起身离场,所有观众都在等着媒体采访环节结束后,能在一片拥挤中查处重围拥有一个能和喜爱演员近距离接触的机会,乔纳森贝茨原本是极少参与这样大众型迷弟活动的,他通常更喜欢用与众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威廉的喜爱,但是现在,虽然他的上半身安安稳稳的坐在座位当中,但是脚尖却在蠢蠢欲动,似乎一等最前面那几排讨人厌的记者们散开,就能立刻冲上去抢占一个有利位置似的。
电影放映结束后,是对主创人员的采访时间。
极其有趣的是,电影放映前后媒体与演员的表情完全颠倒了过来:放映之前,记者多是一副不怀好意等着看热闹的神情,影片主创们则表情紧绷提心吊胆,而放映之后,轻松愉快的笑容出现在了演员们脸上,而记者们则不是失望就是尴尬,反正大多数记者的表情都很奇怪。
要说原因么,当然是因为他们中的很多人在今天之前都对电影发表过一些不太美好的看法,有唱衰有批评也有更严重的抨击,特别是在威尼斯电影节闭幕后,很多美国媒体都在嘲笑环球和马丁布莱斯特,说他们:试图重现《闻香识女人》的辉煌,但毫无疑问只是进行了一次拙劣的模仿。
尤其是在威尼斯电影节举办期间,曾在意大利待过,并看过《遇见乔布莱克》的威尼斯电影节首映的媒体,更是从电影节结束后到今天之前,一直都在发表着和电影有关的糟糕看法,不是毫不客气的批评电影情节拖沓节奏缓慢,就是在挖苦整部影片最好看的就是威廉布兰德利的那张脸。
《遇见乔布莱克》在威尼斯电影节上颗粒无收是事实,电影在欧洲放映的三小时版本除了收获法国《首映》等少数媒体的赞扬外,多数影评并不好听也是事实,加上部分美国媒体或居心叵测或恨铁不成钢的煽风点火,电影在今天之前确实一直处于被普遍不看好的状态。
但是万万没想到的是,影片从威尼斯电影节上放映的三小时导演剪辑版本,换成如今北美公映的两小时版本后,居然有了一个质的飞跃通常来说,不是应该导演剪辑版才是最好的电影版本吗?
不过,也是有例外的。
《纽约客》的记者立刻想到了上个月上映的,新线电影公司制作,爱德华诺顿主演的《美国X档案》,这也是一部导演大失水准,电影公司更换剪辑师挽救整部影片的例子据说新线一开始是很信任导演托尼凯耶的,并准备用导演剪辑版作为北美公映版本,但是托尼凯耶剪出来的影片却枯燥乏味,每一场试映会都饱受恶评,于是新线不得不找来剪辑师杰瑞格林伯特和主演爱德华诺顿,重新兼了个117分钟的版本出来,最后公映版本的影片大获成功,诺顿还得到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提名。
等等,难道《遇见乔布莱克》不像是《美国X档案》事件的重现吗?马丁布莱斯特剪出了个很糟糕的版本,环球不满意,于是找剪辑师又剪了个新的出来,听说威廉布兰德利为新的版本提供了很多建议,最终公映的版本棒极了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剧情。
最近的美国导演都怎么了,脑袋里集体钻进了史莱姆吗?现场有些尴尬的沉默着,不少记者都在心中持续哀嚎:上帝啊,谁能预料到这个?之前骂的太狠了,现在要怎么收场!
第148章 迷弟
电影很美, 无论是画面还是配乐都赏心悦目, 而且也讲了很多故事与道理, 布莱斯特导演, 你认为《遇见乔布莱克》的主题是什么?爱情、生命、死亡还是宗教?《纽约客》的记者最先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并且很巧妙的绕过了所有难堪的问题,转而从电影主题上下手。
像《纽约客》《电影评论》这样专业电影杂志的记者,心态调整的还是比较快的,因为他们做电影杂志追求的真理就是四个字客观公正,虽然先骂后夸有点自打自脸的嫌疑, 但是为了杂志口碑该对自己扇的巴掌还是要扇下去, 不然损害的就该是他们杂志的行业权威地位了。
不过也有不少媒体记者, 正在挖空心思想着影片的缺点, 他们不希望, 也不想要改变立场, 例如《娱乐周刊》的记者安德烈艾奇逊,他早在威尼斯电影节举办期间就将《遇见乔布莱克》抨击的体无完肤,言辞激烈到只能坚持自己立场到底了, 无论影片有多好, 哪怕明年春天斩获了奥斯卡,安德烈艾奇逊也是不会改变自己的观点的。
马丁布莱斯特导演从主持人手里拿过话筒,想了想后, 说:亲情、爱情、生命、死亡、宗教这些电影全都有涉及,但我想的是,电影的主题并不是它们中的哪一个, 而是全部,如果非要用一个词语做总结的话,应该就是美好吧。爱情的美好,亲情的美好,友情的美好,生命的美好,甚至死亡都有其美好的一面,当然了,整部电影中最美好的我想应该是威尔,刚刚,当他第一次出现在大银幕上的时候,我发现身边好多人的眼睛都看直了,就跟当初拍摄时他从化妆室走出来,摄影棚里其他人的反应一模一样上帝、耶稣、圣母玛利亚甚至还有梅林的胡子,刚刚都有谁忍不住发声了?我敢打赌我听见了不下于五次的抽气声。
现场先是安静了一秒钟,然后人们哄堂大笑。
观众们咧着嘴巴哈哈哈哈,他们被马丁布莱斯特最后的幽默逗的乐不可支,那让他们想起自己和朋友刚才对着银幕上的死神流口水的花痴模样,那真的是太太太太蠢了。
但是单纯觉得好玩的也只有观众而已,舞台上下,很多电影主创和媒体的内心都是极度惊讶的。
特别是在马丁布莱斯特回答完问题,主动又友好的将话筒递到威廉手里的时候,威廉一边伸手接过,一边都忍不住露出了些微诧异的眼神。
威廉和媒体们惊讶的内容是一样的:几个月前环球内部曾因电影到底要不要重新剪辑发生过数次争论,导演马丁布莱斯特站在一方,而身为影片主演威廉不仅站在完全相反的立场上,甚至促使环球总裁朗梅耶否决了马丁布莱斯特剪辑的版本在北美公映,致使马丁布莱斯特大怒,不仅单方面中断了和威廉客套的友谊,甚至连去参加威尼斯电影节都没想过带主角一起,这件事在好莱坞根本不是一个秘密,人人都知道《遇见乔布莱克》的导演和主演闹翻了,为何现在马丁布莱斯特居然主动朝威廉示好了?
威尼斯之后,我已经意识到曾经固执的我犯了多大的一个错误,你的坚持是正确的,威尔。在递话筒的时候,马丁布莱斯特刻意将后脑勺对着台下,用压的很低的声音对威廉快速说:我想你使我避过了一次事业滑铁卢,谢谢,威尔,还有对不起,为我之前愚昧的行为。
这就解释的通了:自从环球做了要夺走马丁布莱斯特最终剪辑权的决定后,马丁布莱斯特因为愤怒和固执,已经很久没去关注电影的后期制作了,也从未看过环球宣布公映的两小时北美公映版本,但是在经历过威尼斯电影节的难堪之旅,以及今晚的首映,马丁布莱斯特终于发现,这一次正确的不是他,环球选择的版本的确是比他自己的更好,而且好的不是一点半点,故事更易懂,主线更明确,节奏更紧凑,各个支线故事的剧情分配也更合理,对比过后,马丁布莱斯特不得不承认曾经的自己是错误的。
如果今晚上映的不是环球的版本,而是自己亲手剪辑的三小时电影,结果会怎么样?
大概,观众们的反应会和当初在威尼斯放映时一样吧放映一个小时的时候就有人在打哈欠,大规模的提前离场,影迷毫不留情的批评吐槽,记者尖酸刻薄的挖苦提问,第二天的报纸新闻,更是能将人气的直接心脏病发。
这样的场景对任何一个导演来说都是噩梦,而且,环球能容忍马丁布莱斯特在威尼斯遭遇失败,却绝不会容忍他也搞砸电影的北美票房市场,谢天谢地公映的是更好的这个版本,如果全美公映的是马丁布莱斯特剪辑的欧洲版本,而欧洲版本又没有获得观众的认可,使得票房不佳口碑也不佳的话他的事业就完了。
或许马丁布莱斯特之前是对威廉布兰德利讨厌又痛恨,认为对方和环球联手毁了自己的电影,但是今天过后,那些负面的情绪就全都变成了感激。马丁布莱斯特心中懊恼极了,他恨自己先前太过膨胀,没有早一点看清事实。
因为马丁布莱斯特的主动示好,现场气氛变得更加的和缓,发布会在一片愉悦的气氛中结束了。
在现场等待已久的影迷,几乎是在媒体散去的同时,就朝演员们蜂拥而去,他们都渴望利用这得来不易的机会能和偶像近距离接触一下,如果能捞到一个合影或是聊上一两句天,那就再幸运不过了,如果不行的话,一个签名,也能让人获得极大的满足感。
吸气、呼气、吸气、呼气。
吸气呼气乔纳森!不要表现的像是得了哮喘的病人一样!
说点什么,快说点什么乔纳森,威尔都已经走过来给了你一个拥抱了,快点恢复理智,不要激动的直接晕死过去!
就算乔纳森贝茨的内心嚎叫的分贝已经突破两百,也用上了所有的理智去调配身体行动,但大概是因为过于兴奋和享受的原因,他只觉得自己浑身的力气好像都用完了,喉咙干渴的厉害,发不出一点声音,甚至连眼珠子都不会灵活转动了,只能机械的盯着正前方,在那一张张羡慕嫉妒的表情上来回巡视着。
而他的上半身,此刻正陷入在一个拥抱当中,一个来自于威廉布兰德利的拥抱这也是为什么乔纳森贝茨瞬间失去了所有行动力,以及其他所有人都在用恨不能以身相代的目光盯着他看的原因。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呢?乔纳森贝茨想,其实很简单,就在刚才,他排队走到威廉布兰德利身前,期望自己能得到一个合影,但心里明白最有可能得到的只是一个签名,或者根本还没排到他签名就结束了,然后威廉布兰德利抬起头,穿过乔纳森前面至少三排人看到了他,露出一个认出来了的表情和小小的微笑,然后威廉问他:乔纳森贝茨,我应该没有记错你的名字对吧?你从哈佛毕业了吗,我似乎没怎么在校园里看到你,听说你还创建了我的个人网站?学校里我的影迷会不会也有你的参与吧。
威廉的话带着魔力,乔纳森身前的人主动让开了位置,在威廉和他之间留出一条通道,犹如摩西分海一般。
乔纳森贝茨当时就愣住了,他完全没想到这个。
没想到威廉居然没对他夸张的打扮(绿色头发紧身皮裤还有穿环)投以一丝奇怪的目光,没想到威廉还清楚的记得自己的名字和长相,没想到威廉还记得他们是哈佛校友,没想到威廉曾试图在哈佛校园里找寻他的身影,更没想到威廉居然知道自己为他做的事。
一股暖流直接从喉咙途经心脏,流进了乔纳森的胃里,他的身体在微微颤抖着,只有拼命咬紧牙关,才没有让身体内那些犹如炸弹一般的激动真的爆炸开来。
不能兴奋到失控,他在心中这么警告自己,因为他彻底兴奋起来会癫狂到自己都害怕。
所有的答案都是是,除了已经毕业那点,我要到明年才毕业,不过现在我在纽约找了一份实习的工作。乔纳森贝茨终于开口说话了,和内心的万分紧张不同,他装出来的镇定还是很能唬人的。
你正处在实习中,却还和其他人一起为我创建了一个网站?我想我需要对你说声谢谢。
然后乔纳森心中的阿波罗,露出了一个比六月晴天的曼哈顿还要灿烂的笑容,走近他,轻轻的给了他一个充满好闻味道的拥抱。
或许是那双墨绿色的眼睛对他施了魔法,乔纳森感觉整个世界都像是被按下了慢回放键,身边的一切都定格了,时间、空间,威廉那令他浑身战栗不已的拥抱,视线里每个人面部羡慕嫉妒的表情,甚至连他的思想都开始陶陶然了,就像是刚刚喝下两大杯伏特加那样。
这个拥抱似乎很漫长,又似乎只有一瞬间,很快,就有经纪人来通知威廉他们得离开了,拥抱结束的时候乔纳森怅然若失,但他的后背很快就被人拍了拍,乔纳森抬头,听见他的阿波罗说:说再见之前,我能问你对这部电影的看法吗?
爱死它了,电影引起我很多共鸣。乔纳森真心实意地说。
那就好。威廉看起来像是大大的松了一口气:威尼斯电影节以来,大多数媒体对影片的评价都不算好,我不确定那是媒体公正的评价,还是他们只是为了批评而批评,所以我想要知道普通的观众是怎么看待这部电影的,毕竟你们才是最重要也最广泛的群体。谢谢你,乔纳森,今天晚上我大概能睡个好觉了。
威廉刚刚的问题,他看重普通观众对影片看法的那些话让乔纳森贝茨感觉自己很被尊重,同时也有点惊讶他以前也参加过很多次首映,遇到过很多好莱坞的大明星,但那些演员无一例外,全都迫不及待的想要得到媒体和影评人的夸奖,对于真正掏钱买票进电影院的普通观众的意见,就缺乏足够的重视了。今天,还是乔纳森以普通影迷的身份,有史以来第一次被演员问你喜欢这部电影吗?之类的问题。
毫无疑问的,乔纳森贝茨当然很喜欢《遇见乔布莱克》,而且根据刚刚在电影院里的观察,他也很确定其他多数人也都同样很喜欢这部电影。
在惊讶于威廉问题的同时,乔纳森贝茨心头涌起的还有骄傲,他喜欢的演员是如此的优秀又与众不同,今天,威廉给予了乔纳森太多的幸福,他感觉胸中充满了愉悦的情绪,忍不住想回馈给威廉更多,这种想法,在乔纳森贝茨酝酿了一晚上的影评,第二天登陆IMDB网站,准备在上面留下自己的影评,却不小心看到了一些让他怒火中烧内容的时候,发酵到了最大
很多年后,当一些媒体,或传记作家,或好莱坞电影编剧重新审视一九九八年的最后两个月,他们会发现,在这两个月内发生的一起事件,不仅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好莱坞,甚至改变了世界电影产业的营销模式。
这是名副其实的蝴蝶风暴,虽然这起事件的起因很简单,只是一些人从美国网站上发起的一项活动,这项活动最初很不起眼,但却以闪电般的速度迅速蔓延到了全国,甚至是其他国家和地区,活动效果最终轰动了全世界也有人称好莱坞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明星个人粉丝电影自此诞生,但因为粉丝电影涵盖范围太广,这个结论存在不少异议,所以不做详细介绍。
恋耽美
电影放映结束后,是对主创人员的采访时间。
极其有趣的是,电影放映前后媒体与演员的表情完全颠倒了过来:放映之前,记者多是一副不怀好意等着看热闹的神情,影片主创们则表情紧绷提心吊胆,而放映之后,轻松愉快的笑容出现在了演员们脸上,而记者们则不是失望就是尴尬,反正大多数记者的表情都很奇怪。
要说原因么,当然是因为他们中的很多人在今天之前都对电影发表过一些不太美好的看法,有唱衰有批评也有更严重的抨击,特别是在威尼斯电影节闭幕后,很多美国媒体都在嘲笑环球和马丁布莱斯特,说他们:试图重现《闻香识女人》的辉煌,但毫无疑问只是进行了一次拙劣的模仿。
尤其是在威尼斯电影节举办期间,曾在意大利待过,并看过《遇见乔布莱克》的威尼斯电影节首映的媒体,更是从电影节结束后到今天之前,一直都在发表着和电影有关的糟糕看法,不是毫不客气的批评电影情节拖沓节奏缓慢,就是在挖苦整部影片最好看的就是威廉布兰德利的那张脸。
《遇见乔布莱克》在威尼斯电影节上颗粒无收是事实,电影在欧洲放映的三小时版本除了收获法国《首映》等少数媒体的赞扬外,多数影评并不好听也是事实,加上部分美国媒体或居心叵测或恨铁不成钢的煽风点火,电影在今天之前确实一直处于被普遍不看好的状态。
但是万万没想到的是,影片从威尼斯电影节上放映的三小时导演剪辑版本,换成如今北美公映的两小时版本后,居然有了一个质的飞跃通常来说,不是应该导演剪辑版才是最好的电影版本吗?
不过,也是有例外的。
《纽约客》的记者立刻想到了上个月上映的,新线电影公司制作,爱德华诺顿主演的《美国X档案》,这也是一部导演大失水准,电影公司更换剪辑师挽救整部影片的例子据说新线一开始是很信任导演托尼凯耶的,并准备用导演剪辑版作为北美公映版本,但是托尼凯耶剪出来的影片却枯燥乏味,每一场试映会都饱受恶评,于是新线不得不找来剪辑师杰瑞格林伯特和主演爱德华诺顿,重新兼了个117分钟的版本出来,最后公映版本的影片大获成功,诺顿还得到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提名。
等等,难道《遇见乔布莱克》不像是《美国X档案》事件的重现吗?马丁布莱斯特剪出了个很糟糕的版本,环球不满意,于是找剪辑师又剪了个新的出来,听说威廉布兰德利为新的版本提供了很多建议,最终公映的版本棒极了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剧情。
最近的美国导演都怎么了,脑袋里集体钻进了史莱姆吗?现场有些尴尬的沉默着,不少记者都在心中持续哀嚎:上帝啊,谁能预料到这个?之前骂的太狠了,现在要怎么收场!
第148章 迷弟
电影很美, 无论是画面还是配乐都赏心悦目, 而且也讲了很多故事与道理, 布莱斯特导演, 你认为《遇见乔布莱克》的主题是什么?爱情、生命、死亡还是宗教?《纽约客》的记者最先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并且很巧妙的绕过了所有难堪的问题,转而从电影主题上下手。
像《纽约客》《电影评论》这样专业电影杂志的记者,心态调整的还是比较快的,因为他们做电影杂志追求的真理就是四个字客观公正,虽然先骂后夸有点自打自脸的嫌疑, 但是为了杂志口碑该对自己扇的巴掌还是要扇下去, 不然损害的就该是他们杂志的行业权威地位了。
不过也有不少媒体记者, 正在挖空心思想着影片的缺点, 他们不希望, 也不想要改变立场, 例如《娱乐周刊》的记者安德烈艾奇逊,他早在威尼斯电影节举办期间就将《遇见乔布莱克》抨击的体无完肤,言辞激烈到只能坚持自己立场到底了, 无论影片有多好, 哪怕明年春天斩获了奥斯卡,安德烈艾奇逊也是不会改变自己的观点的。
马丁布莱斯特导演从主持人手里拿过话筒,想了想后, 说:亲情、爱情、生命、死亡、宗教这些电影全都有涉及,但我想的是,电影的主题并不是它们中的哪一个, 而是全部,如果非要用一个词语做总结的话,应该就是美好吧。爱情的美好,亲情的美好,友情的美好,生命的美好,甚至死亡都有其美好的一面,当然了,整部电影中最美好的我想应该是威尔,刚刚,当他第一次出现在大银幕上的时候,我发现身边好多人的眼睛都看直了,就跟当初拍摄时他从化妆室走出来,摄影棚里其他人的反应一模一样上帝、耶稣、圣母玛利亚甚至还有梅林的胡子,刚刚都有谁忍不住发声了?我敢打赌我听见了不下于五次的抽气声。
现场先是安静了一秒钟,然后人们哄堂大笑。
观众们咧着嘴巴哈哈哈哈,他们被马丁布莱斯特最后的幽默逗的乐不可支,那让他们想起自己和朋友刚才对着银幕上的死神流口水的花痴模样,那真的是太太太太蠢了。
但是单纯觉得好玩的也只有观众而已,舞台上下,很多电影主创和媒体的内心都是极度惊讶的。
特别是在马丁布莱斯特回答完问题,主动又友好的将话筒递到威廉手里的时候,威廉一边伸手接过,一边都忍不住露出了些微诧异的眼神。
威廉和媒体们惊讶的内容是一样的:几个月前环球内部曾因电影到底要不要重新剪辑发生过数次争论,导演马丁布莱斯特站在一方,而身为影片主演威廉不仅站在完全相反的立场上,甚至促使环球总裁朗梅耶否决了马丁布莱斯特剪辑的版本在北美公映,致使马丁布莱斯特大怒,不仅单方面中断了和威廉客套的友谊,甚至连去参加威尼斯电影节都没想过带主角一起,这件事在好莱坞根本不是一个秘密,人人都知道《遇见乔布莱克》的导演和主演闹翻了,为何现在马丁布莱斯特居然主动朝威廉示好了?
威尼斯之后,我已经意识到曾经固执的我犯了多大的一个错误,你的坚持是正确的,威尔。在递话筒的时候,马丁布莱斯特刻意将后脑勺对着台下,用压的很低的声音对威廉快速说:我想你使我避过了一次事业滑铁卢,谢谢,威尔,还有对不起,为我之前愚昧的行为。
这就解释的通了:自从环球做了要夺走马丁布莱斯特最终剪辑权的决定后,马丁布莱斯特因为愤怒和固执,已经很久没去关注电影的后期制作了,也从未看过环球宣布公映的两小时北美公映版本,但是在经历过威尼斯电影节的难堪之旅,以及今晚的首映,马丁布莱斯特终于发现,这一次正确的不是他,环球选择的版本的确是比他自己的更好,而且好的不是一点半点,故事更易懂,主线更明确,节奏更紧凑,各个支线故事的剧情分配也更合理,对比过后,马丁布莱斯特不得不承认曾经的自己是错误的。
如果今晚上映的不是环球的版本,而是自己亲手剪辑的三小时电影,结果会怎么样?
大概,观众们的反应会和当初在威尼斯放映时一样吧放映一个小时的时候就有人在打哈欠,大规模的提前离场,影迷毫不留情的批评吐槽,记者尖酸刻薄的挖苦提问,第二天的报纸新闻,更是能将人气的直接心脏病发。
这样的场景对任何一个导演来说都是噩梦,而且,环球能容忍马丁布莱斯特在威尼斯遭遇失败,却绝不会容忍他也搞砸电影的北美票房市场,谢天谢地公映的是更好的这个版本,如果全美公映的是马丁布莱斯特剪辑的欧洲版本,而欧洲版本又没有获得观众的认可,使得票房不佳口碑也不佳的话他的事业就完了。
或许马丁布莱斯特之前是对威廉布兰德利讨厌又痛恨,认为对方和环球联手毁了自己的电影,但是今天过后,那些负面的情绪就全都变成了感激。马丁布莱斯特心中懊恼极了,他恨自己先前太过膨胀,没有早一点看清事实。
因为马丁布莱斯特的主动示好,现场气氛变得更加的和缓,发布会在一片愉悦的气氛中结束了。
在现场等待已久的影迷,几乎是在媒体散去的同时,就朝演员们蜂拥而去,他们都渴望利用这得来不易的机会能和偶像近距离接触一下,如果能捞到一个合影或是聊上一两句天,那就再幸运不过了,如果不行的话,一个签名,也能让人获得极大的满足感。
吸气、呼气、吸气、呼气。
吸气呼气乔纳森!不要表现的像是得了哮喘的病人一样!
说点什么,快说点什么乔纳森,威尔都已经走过来给了你一个拥抱了,快点恢复理智,不要激动的直接晕死过去!
就算乔纳森贝茨的内心嚎叫的分贝已经突破两百,也用上了所有的理智去调配身体行动,但大概是因为过于兴奋和享受的原因,他只觉得自己浑身的力气好像都用完了,喉咙干渴的厉害,发不出一点声音,甚至连眼珠子都不会灵活转动了,只能机械的盯着正前方,在那一张张羡慕嫉妒的表情上来回巡视着。
而他的上半身,此刻正陷入在一个拥抱当中,一个来自于威廉布兰德利的拥抱这也是为什么乔纳森贝茨瞬间失去了所有行动力,以及其他所有人都在用恨不能以身相代的目光盯着他看的原因。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呢?乔纳森贝茨想,其实很简单,就在刚才,他排队走到威廉布兰德利身前,期望自己能得到一个合影,但心里明白最有可能得到的只是一个签名,或者根本还没排到他签名就结束了,然后威廉布兰德利抬起头,穿过乔纳森前面至少三排人看到了他,露出一个认出来了的表情和小小的微笑,然后威廉问他:乔纳森贝茨,我应该没有记错你的名字对吧?你从哈佛毕业了吗,我似乎没怎么在校园里看到你,听说你还创建了我的个人网站?学校里我的影迷会不会也有你的参与吧。
威廉的话带着魔力,乔纳森身前的人主动让开了位置,在威廉和他之间留出一条通道,犹如摩西分海一般。
乔纳森贝茨当时就愣住了,他完全没想到这个。
没想到威廉居然没对他夸张的打扮(绿色头发紧身皮裤还有穿环)投以一丝奇怪的目光,没想到威廉还清楚的记得自己的名字和长相,没想到威廉还记得他们是哈佛校友,没想到威廉曾试图在哈佛校园里找寻他的身影,更没想到威廉居然知道自己为他做的事。
一股暖流直接从喉咙途经心脏,流进了乔纳森的胃里,他的身体在微微颤抖着,只有拼命咬紧牙关,才没有让身体内那些犹如炸弹一般的激动真的爆炸开来。
不能兴奋到失控,他在心中这么警告自己,因为他彻底兴奋起来会癫狂到自己都害怕。
所有的答案都是是,除了已经毕业那点,我要到明年才毕业,不过现在我在纽约找了一份实习的工作。乔纳森贝茨终于开口说话了,和内心的万分紧张不同,他装出来的镇定还是很能唬人的。
你正处在实习中,却还和其他人一起为我创建了一个网站?我想我需要对你说声谢谢。
然后乔纳森心中的阿波罗,露出了一个比六月晴天的曼哈顿还要灿烂的笑容,走近他,轻轻的给了他一个充满好闻味道的拥抱。
或许是那双墨绿色的眼睛对他施了魔法,乔纳森感觉整个世界都像是被按下了慢回放键,身边的一切都定格了,时间、空间,威廉那令他浑身战栗不已的拥抱,视线里每个人面部羡慕嫉妒的表情,甚至连他的思想都开始陶陶然了,就像是刚刚喝下两大杯伏特加那样。
这个拥抱似乎很漫长,又似乎只有一瞬间,很快,就有经纪人来通知威廉他们得离开了,拥抱结束的时候乔纳森怅然若失,但他的后背很快就被人拍了拍,乔纳森抬头,听见他的阿波罗说:说再见之前,我能问你对这部电影的看法吗?
爱死它了,电影引起我很多共鸣。乔纳森真心实意地说。
那就好。威廉看起来像是大大的松了一口气:威尼斯电影节以来,大多数媒体对影片的评价都不算好,我不确定那是媒体公正的评价,还是他们只是为了批评而批评,所以我想要知道普通的观众是怎么看待这部电影的,毕竟你们才是最重要也最广泛的群体。谢谢你,乔纳森,今天晚上我大概能睡个好觉了。
威廉刚刚的问题,他看重普通观众对影片看法的那些话让乔纳森贝茨感觉自己很被尊重,同时也有点惊讶他以前也参加过很多次首映,遇到过很多好莱坞的大明星,但那些演员无一例外,全都迫不及待的想要得到媒体和影评人的夸奖,对于真正掏钱买票进电影院的普通观众的意见,就缺乏足够的重视了。今天,还是乔纳森以普通影迷的身份,有史以来第一次被演员问你喜欢这部电影吗?之类的问题。
毫无疑问的,乔纳森贝茨当然很喜欢《遇见乔布莱克》,而且根据刚刚在电影院里的观察,他也很确定其他多数人也都同样很喜欢这部电影。
在惊讶于威廉问题的同时,乔纳森贝茨心头涌起的还有骄傲,他喜欢的演员是如此的优秀又与众不同,今天,威廉给予了乔纳森太多的幸福,他感觉胸中充满了愉悦的情绪,忍不住想回馈给威廉更多,这种想法,在乔纳森贝茨酝酿了一晚上的影评,第二天登陆IMDB网站,准备在上面留下自己的影评,却不小心看到了一些让他怒火中烧内容的时候,发酵到了最大
很多年后,当一些媒体,或传记作家,或好莱坞电影编剧重新审视一九九八年的最后两个月,他们会发现,在这两个月内发生的一起事件,不仅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好莱坞,甚至改变了世界电影产业的营销模式。
这是名副其实的蝴蝶风暴,虽然这起事件的起因很简单,只是一些人从美国网站上发起的一项活动,这项活动最初很不起眼,但却以闪电般的速度迅速蔓延到了全国,甚至是其他国家和地区,活动效果最终轰动了全世界也有人称好莱坞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明星个人粉丝电影自此诞生,但因为粉丝电影涵盖范围太广,这个结论存在不少异议,所以不做详细介绍。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