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帝的诞生(美娱 重生)——摇曳菡萏(73)
可以说如今在好莱坞,汤姆克鲁斯就是票房的保证不然的话,投资8000万的商业大片《碟中谍》会给他开2000万票房很正常,投资比前者少了一半、分级不佳剧本还走的是励志温馨向的《甜心先生》为何要花2000万请汤姆克鲁斯?不就是为了对方能带动票房的人气么。
除了上映时间晚了一周稍微占了点便宜外,无论从哪个方面看,《惊声尖叫》的票房都不应该能超越《甜心先生》的,但它就是超越了,还在第三周仍然保持了这个势头!
好莱坞不知多少电影公司、投资商、制片人、导演、演员,甚至是经纪人和经理人们,都在此时疑惑不解的想:圣诞节本该是个合家团圆,一家人享受快乐节日的日子,人们在这时走进电影院也更倾向于选择能多人一起观看的喜剧片、动画片、爱情片,为什么今年倒更青睐恐怖电影了?
他们首先影片的质量入手,想看看《惊声尖叫》是不是一部特别出色,出色到能抵消掉汤姆克鲁斯对《甜心先生》的加成,从而在票房上秒杀对方的电影。
想判断影片的质量如何,当然是要从专业影评人的影评入手,作为全美地位最高、知名度也最高的影评人,《芝加哥太阳报》的罗杰埃伯特自然是被首先关注到的,而罗杰埃伯特对《惊声尖叫》的评价非常不错,整体评分有三颗星(满分四颗星):
导演韦斯克雷文的最大贡献,是雕琢出了比利和斯图尔特这两个无动机杀人的连环杀人犯,比利因家庭原因萌生出了残忍的杀人愿望,但却是随机选择杀人的对象,并以戏耍受害人为乐,而斯图尔特,他或许是为了好玩而杀人,或许只是为了追随比利。
一个只是有一点点荒谬的理由,另一个压根是毫无理由,杀人的原因简单到可笑,却疯狂屠戮了那么多条无辜的生命,影片中比利和斯图尔特的扭曲变态是对人性最严厉的拷问,和对当代社会最赤裸裸的折射当今的校园文化浮躁不堪,现在的年轻人空虚迷茫,缺乏同情心,对同学的被杀漠不关心甚至津津乐道,为了追求毫无意义的刺激可以吸毒、酗酒甚至是犯罪,物欲的膨胀和精神的浮躁带来的只有毁灭,正如片中的小镇治安官所说的那样也许二十年前我不会相信,但今天的年轻人,谁知道呢。这些细节的存在都体现的影片在恐怖之外,独有一份现实意义。
演员方面,威廉布兰德利和德鲁巴里摩尔的表演称得上是全片最佳,特别是威廉,他在影片一开头扮演的中学生青涩迷人的可以掐出水,也使最后身为面具杀手的身份被揭晓时,给所有人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威廉布兰德利一个人撑起了影片后二十分钟的表演,给这个有些平淡的正义战胜邪恶的结尾增加了惊悚氛围。
《惊声尖叫》最终评分,威廉布兰德利三颗半星,德鲁巴里摩尔三颗星,影片整体三颗星。
而作为全美第一大报,《纽约时报》的首席影评人A.O.斯科特也是称赞多过贬低:
除了面具杀手出场时让人有点恐惧感外,《惊声尖叫》大部分剧情都显得十分流水账,不过影片里值得一提的亮点还是颇有几处,一是导演韦斯克雷文的幽默自嘲,开场便借由演员之口吐槽自己的旧作《猛鬼街》,中间又嘲笑汤姆克鲁斯83年的电影《步步登天》在适当的地方暂停下来可以看见他的丁丁,使影片在惊悚到来之前颇具笑点;二是用电影分级的PG13,NC17来比喻男女朋友之间的关系很有趣;第三点是对大部分恐怖电影里杀手杀人须知的总结,比如说金发必死、非处女必死、不能和别人上床否则必死、不能喝酒和吸毒否则必死等等,还给出了要在恐怖电影里活下来必须做到的事:不能接电话、千万别出门、别试着逃跑、当一个处女当然,韦斯克雷文本人最后亲自颠覆了自己总结出的规律,不是处女的女主角席妮最后活了下来,连看起来蠢呼呼一定会死的很早的兰迪都成功存活。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对传统恐怖片模式具有颠覆性,两点颇多值得一看的电影。
当然最值得称道的,是威廉布兰德利在最后二十分钟贡献出的癫狂表演,他像是释放出了自己的里人格,用和前80分钟截然不同的表演方式包括眼神、动作、微表情,通通都转换成杀手模式给影迷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威廉饰演的面具杀手比利够自我、够疯狂,特别是在微笑着自残的时候,简直将角色里变态和疯狂的一面展现的淋漓尽致,让人忍不住毛骨悚然。
首映后一周,《纽约时报》、《芝加哥太阳报》、《纽约客》、《旧金山纪事报》、《综艺》、《好莱坞报道》、《波士顿环球报》、《电影评论》等影视娱乐专业报纸杂志,以及全国性的大报差不多都刊登了影评,称赞的居多,不过也有很多批评或者不感冒的评论:
比如虽然同为《纽约时报》影评人,曼诺拉达吉斯就在自己的专栏里说:水准很一般的恐怖片,如果背景没有设定在校园里,如果没有受害人一声接一声的尖叫,会让人忍不住中途退场。最值得批评的是,杀手在影片前半部分聪明的不像话,神出鬼没想杀谁就杀谁,而女主角席妮和她的朋友们则智商急需充值,但到了结尾,两个杀手笨笨的开始自残,女主角突然变得非常聪明反败为胜简直像是为了结局而结局。
《巴尔的摩太阳报》影评人也说:像侦探破案剧多过像恐怖电影,全片都在搞悬疑试图让所有人陷入到谁都像凶手、但凶手谁都不是的怪局里,冲着血腥和尖叫走进影院的观众大概会失望。
《芝加哥论坛报》影评人说:致敬七八十年代恐怖电影的片段太多,为了出人意料而设置的僵硬惊吓桥段太多,比如结尾处角色们的不断诈尸,严重损害了恐怖的韵味,除了德鲁的尖叫和威廉的眼神外,很难寻找到其他亮点。
首映周过后,《惊声尖叫》在IDMB上的评分是8.2,一周后评分人数暴增,各式各样的分数的评论涌现,分数来回波动,整体评分最后稳定在7.9左右,甚至都没上8,似乎并不算是一部特别出色的影片?
不过要说《惊声尖叫》的普遍口碑,倒真的是有一些专业影评人和普通影迷都认为特别出彩的东西,那就是在电影里用不长的出镜时间,却贡献了特别出彩表演的两名演员,巴鲁德里摩尔和威廉布兰德利。
德鲁的十分钟客串是全片精华,金发的她太美了,差点以为德鲁就是女主角!
从电影院回家后想想觉得故事也没什么,但在电影院里看的时候还是有种目不暇接的感觉的,因为时时刻刻都在担心面具杀手的突然出现,导演节奏安排的也非常紧凑,袭击一起连着一起,特别是德鲁和威廉的表演,太酷了!前者让人在片头就精神一震,后者是我坚持到最后一分钟的动力!
德鲁的客串,结尾的双杀手真相和杀手精神病患者一样的变态都给人留下很深印象。
威廉饰演的比利有一种黑暗阴郁的美,神经质的表演方式有点神似约翰尼德普,但要疯狂的多。
墨绿眼眸摄人心魄!比利一出场就被秒杀!PS:只针对演员不针对角色。
当看到无论是如罗杰埃伯特这类专业影评人的影评,还是观影过后回家上网在IDMB等网站论坛留言打分的影迷,都大频率的提及威廉布兰德利这个名字的时候,很多好莱坞业内人士敏锐的察觉到自己之前似乎一直在忽略很重要的东西?
而在第二天《好莱坞报道》新刊登出的一篇街头随机采访,则瞬间点亮了这些业内人士心中的小灯泡:
为什么选择看《惊声尖叫》而不是《甜心先生》?当记者随机采访到周末影院门口正在排队买票的两位上班族打扮的女士时,其中一名女士说:汤姆克鲁斯是很帅,但年中《碟中谍》上映的时候我们已经连着看了两遍,对他的脸蛋已经有点看腻了,演技听说也没什么突破,威廉布兰德利也一样帅啊,而且我朋友说他在影片里超吓人也超迷人的,圣诞节来电影院享受一下尖叫的快感似乎还挺有趣,为什么不呢?
虽然这一篇街头影院随即调查采访,只是以豆腐块大小的版面出现在了《好莱坞报道》的本周票房调查之类的版面上,很小很不起眼,但是《好莱坞报道》毕竟是和《综艺》并称为美国娱乐业两大期刊的刊物,在好莱坞几乎是人手一本,所以也有相当多的有心人注意到这篇新闻,虽然新闻又小又豆腐块,但在这些人心中掀起的波浪却是巨大的,嗅觉灵敏的人,立刻从这短短的文字里捕捉到了更多的信息:
威廉布兰德利和汤姆克鲁斯的影迷圈子有部分是重合的?不,或者说,威廉布兰德利撬走了一部分原属于汤姆克鲁斯的票房?!
或许直接这么下定义是有点危言耸听了,但这么想的人,也不是完全没有自己道理的:影迷有很多种类型,老年的中年的青少年的,高知型非高知型,中产以上阶级的中产以下阶级的。针对性观影群体如果想能分的很细很细,但大体来说,影迷一般可以概括为两种类型:较为理智的、较为狂热的。Cult电影、烧脑片、艺术片容易催生出前者,耍帅电影、浪漫爱情电影、个人英雄主义电影容易催生出后者。
虽然汤姆克鲁斯是靠脸走红的,但其实他的影迷却以工作有收入有社会经验的上班族居多,狂热的家庭主妇或青少年们只在其中占据了很少的比例,归根究底,是因为汤姆克鲁斯的选片口味并不是那么的浅薄大众化,《金钱本色》、《雨人》、《生于七月四日》根本就是为讨好奥斯卡评委而接的,《夜访吸血鬼》的剑走偏锋也印证了阿汤哥迫切想要自己演技突破的心理,而哪怕是让汤姆克鲁斯一炮而红的《壮志凌云》,也不是单纯的耍帅片,这部电影虽然被影评人笑称是美国海军的征兵广告,但艺术性商业度哪个都不缺。
就算86年汤姆克鲁斯曾经凭借《壮志凌云》吸收到一大批青少年粉,十年过去,那批青少年迷弟迷妹也早就长成社会中坚力量了,汤姆克鲁斯的影迷大部分属于有收入一族,这也是他能成为票房保证的最大原因95年曾经有一本刊物做过调查,其中就这样写道过:有稳定收入、工作生活都不错的上班族女性尤其偏爱汤姆克鲁斯,虽然她们并不会在首映礼上狂热的呐喊克鲁斯的名字,也不会在互联网上疯狂宣泄自己的喜爱之情,但她们却一直都是贡献影片票房的中坚力量。倒是在一向注重明星名声口碑家庭主妇群体中,因为近年来有关婚姻破碎的绯闻太多,汤姆克鲁斯的受欢迎度正在逐年下滑。
哪怕是在全民娱乐酷爱电影的美国,也不是每个上班族在每个周末都会进电影院看电影的,同样很少有上班族一周连续进电影院两次比起看电影这种休闲方式,上班族们遇到周末显然更喜欢的是派对酒吧也就是说,当一周有两部电影同时上映,他们选择了这一部,很可能就不会再去看另一部了。
现在,《甜心先生》的观影群体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周末选择进入影院观看《惊声尖叫》,是威廉布兰德利抢走了原属于汤姆克鲁斯的影迷吗?
不,好莱坞的业内人士们一下子还没想到过这么远,毕竟威廉现在无论名气地位和阿汤哥都差的有点远,根本不在一个咖位上,哪怕是汤姆克鲁斯自己,恐怕都不会认为威廉有资格对他发起挑战,他们想的是更加实际的问题,那就是
那些对喜爱演员有固定口味的偏好(比如脸帅脸帅还有脸帅),同时购买力强大,但又已经对汤姆克鲁斯粉转路人或者粉转黑的影迷,或许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人流向了威廉布兰德利这只刚起飞没多久的小雄鹰?
第76章 舆论大爆炸 上
论长相?
威廉布兰德利虽不能说是好莱坞最帅的男星, 但他绝对是帅的最具个人特色的一个, 特别是那双墨绿色的眼睛, 没有一丝杂色犹如上好的宝石, 还是传世年代久远色泽深邃而不是浅薄的那种, 帅的有辨识度还气质上佳,用詹姆斯卡梅隆的话说:镜头偏爱这双眼睛,只是轻瞥过的一个眼神都像是拥有许多故事,威尔是天生就要当电影明星的。
何况身高足有六英尺一英寸(约185cm),既没有因太高而把周围人全衬托的渺小、和好莱坞一半的女演员都无法搭戏, 也没有因太矮而容易遭到小报记者嘲讽(汤姆克鲁斯被嘲讽多了的后遗症就是整天带着比自己高出许多的老婆招摇过市), 可以说是好莱坞的最佳身高, 从身高五英尺二英寸(约157cm)的瑞茜威瑟斯彭, 再到五英尺四英寸的黛米摩尔(约164cm)、身高五英尺八英寸的凯特布兰切特(约173cm), 最后到身高五英尺十英寸的(约178)的茱莉亚罗伯茨和妮可基德曼, 通通都能搭配绝对不用像《卡萨布兰卡》里身高五英尺八英寸(约174cm)的亨弗莱鲍嘉一样,为了和身高六英尺(约183cm)的英格丽褒曼对戏,而不得不站在盒子上、坐在垫子上。
论票房号召力?
汤姆克鲁斯共有五部北美票房过亿的电影, 分别是1986年的《壮志凌云》、1988年的《雨人》、1992年的《义海雄风》、1994年的《夜访吸血鬼》和1996年的《碟中谍》, 或者说是六部也可以,因为《甜心先生》公映三周票房超过6000万美元,可以预见票房也肯定会过亿。
达成票房六部过亿的目标, 汤姆克鲁斯花了多少年呢?从1981年在人生第一部电影《无尽的爱》里出演一闪而过的小配角开始,到现在阿汤哥一共出演了十九部电影,而1962年出生的汤姆克鲁斯如今也有35岁了。
而威廉布兰德利呢?《理智与情感》全球票房一亿五千七百万、《罗密欧与朱丽叶现代版》全球票房一亿四千七百万美元, 《惊声尖叫》按目前的口碑和上映院线上座率来看,北美破亿也只是时间问题,加上虽然未上映但是詹姆斯卡梅隆出品票房再爆冷都必定过亿的《泰坦尼克号》,这位刚满二十周岁的年轻演员也将有四部过亿票房的电影了!
虽然不能将这几部电影的大卖全部归功于威廉,但根据这几部电影上映后的话题讨论重心和热点来看,威廉布兰德利也在中间起了不小的作用。
而且也已经有明确的数据指出,威廉的影迷大多是白领上班族和大学生,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家庭主妇和青少年群体,这些要么是现在社会的中坚力量,要么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购买能力非常强大。能够预知的是,除非发生了什么影迷集体脱粉的大事件,否则威廉布兰德利的新电影上映,票房总不会太差。
恋耽美
除了上映时间晚了一周稍微占了点便宜外,无论从哪个方面看,《惊声尖叫》的票房都不应该能超越《甜心先生》的,但它就是超越了,还在第三周仍然保持了这个势头!
好莱坞不知多少电影公司、投资商、制片人、导演、演员,甚至是经纪人和经理人们,都在此时疑惑不解的想:圣诞节本该是个合家团圆,一家人享受快乐节日的日子,人们在这时走进电影院也更倾向于选择能多人一起观看的喜剧片、动画片、爱情片,为什么今年倒更青睐恐怖电影了?
他们首先影片的质量入手,想看看《惊声尖叫》是不是一部特别出色,出色到能抵消掉汤姆克鲁斯对《甜心先生》的加成,从而在票房上秒杀对方的电影。
想判断影片的质量如何,当然是要从专业影评人的影评入手,作为全美地位最高、知名度也最高的影评人,《芝加哥太阳报》的罗杰埃伯特自然是被首先关注到的,而罗杰埃伯特对《惊声尖叫》的评价非常不错,整体评分有三颗星(满分四颗星):
导演韦斯克雷文的最大贡献,是雕琢出了比利和斯图尔特这两个无动机杀人的连环杀人犯,比利因家庭原因萌生出了残忍的杀人愿望,但却是随机选择杀人的对象,并以戏耍受害人为乐,而斯图尔特,他或许是为了好玩而杀人,或许只是为了追随比利。
一个只是有一点点荒谬的理由,另一个压根是毫无理由,杀人的原因简单到可笑,却疯狂屠戮了那么多条无辜的生命,影片中比利和斯图尔特的扭曲变态是对人性最严厉的拷问,和对当代社会最赤裸裸的折射当今的校园文化浮躁不堪,现在的年轻人空虚迷茫,缺乏同情心,对同学的被杀漠不关心甚至津津乐道,为了追求毫无意义的刺激可以吸毒、酗酒甚至是犯罪,物欲的膨胀和精神的浮躁带来的只有毁灭,正如片中的小镇治安官所说的那样也许二十年前我不会相信,但今天的年轻人,谁知道呢。这些细节的存在都体现的影片在恐怖之外,独有一份现实意义。
演员方面,威廉布兰德利和德鲁巴里摩尔的表演称得上是全片最佳,特别是威廉,他在影片一开头扮演的中学生青涩迷人的可以掐出水,也使最后身为面具杀手的身份被揭晓时,给所有人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威廉布兰德利一个人撑起了影片后二十分钟的表演,给这个有些平淡的正义战胜邪恶的结尾增加了惊悚氛围。
《惊声尖叫》最终评分,威廉布兰德利三颗半星,德鲁巴里摩尔三颗星,影片整体三颗星。
而作为全美第一大报,《纽约时报》的首席影评人A.O.斯科特也是称赞多过贬低:
除了面具杀手出场时让人有点恐惧感外,《惊声尖叫》大部分剧情都显得十分流水账,不过影片里值得一提的亮点还是颇有几处,一是导演韦斯克雷文的幽默自嘲,开场便借由演员之口吐槽自己的旧作《猛鬼街》,中间又嘲笑汤姆克鲁斯83年的电影《步步登天》在适当的地方暂停下来可以看见他的丁丁,使影片在惊悚到来之前颇具笑点;二是用电影分级的PG13,NC17来比喻男女朋友之间的关系很有趣;第三点是对大部分恐怖电影里杀手杀人须知的总结,比如说金发必死、非处女必死、不能和别人上床否则必死、不能喝酒和吸毒否则必死等等,还给出了要在恐怖电影里活下来必须做到的事:不能接电话、千万别出门、别试着逃跑、当一个处女当然,韦斯克雷文本人最后亲自颠覆了自己总结出的规律,不是处女的女主角席妮最后活了下来,连看起来蠢呼呼一定会死的很早的兰迪都成功存活。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对传统恐怖片模式具有颠覆性,两点颇多值得一看的电影。
当然最值得称道的,是威廉布兰德利在最后二十分钟贡献出的癫狂表演,他像是释放出了自己的里人格,用和前80分钟截然不同的表演方式包括眼神、动作、微表情,通通都转换成杀手模式给影迷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威廉饰演的面具杀手比利够自我、够疯狂,特别是在微笑着自残的时候,简直将角色里变态和疯狂的一面展现的淋漓尽致,让人忍不住毛骨悚然。
首映后一周,《纽约时报》、《芝加哥太阳报》、《纽约客》、《旧金山纪事报》、《综艺》、《好莱坞报道》、《波士顿环球报》、《电影评论》等影视娱乐专业报纸杂志,以及全国性的大报差不多都刊登了影评,称赞的居多,不过也有很多批评或者不感冒的评论:
比如虽然同为《纽约时报》影评人,曼诺拉达吉斯就在自己的专栏里说:水准很一般的恐怖片,如果背景没有设定在校园里,如果没有受害人一声接一声的尖叫,会让人忍不住中途退场。最值得批评的是,杀手在影片前半部分聪明的不像话,神出鬼没想杀谁就杀谁,而女主角席妮和她的朋友们则智商急需充值,但到了结尾,两个杀手笨笨的开始自残,女主角突然变得非常聪明反败为胜简直像是为了结局而结局。
《巴尔的摩太阳报》影评人也说:像侦探破案剧多过像恐怖电影,全片都在搞悬疑试图让所有人陷入到谁都像凶手、但凶手谁都不是的怪局里,冲着血腥和尖叫走进影院的观众大概会失望。
《芝加哥论坛报》影评人说:致敬七八十年代恐怖电影的片段太多,为了出人意料而设置的僵硬惊吓桥段太多,比如结尾处角色们的不断诈尸,严重损害了恐怖的韵味,除了德鲁的尖叫和威廉的眼神外,很难寻找到其他亮点。
首映周过后,《惊声尖叫》在IDMB上的评分是8.2,一周后评分人数暴增,各式各样的分数的评论涌现,分数来回波动,整体评分最后稳定在7.9左右,甚至都没上8,似乎并不算是一部特别出色的影片?
不过要说《惊声尖叫》的普遍口碑,倒真的是有一些专业影评人和普通影迷都认为特别出彩的东西,那就是在电影里用不长的出镜时间,却贡献了特别出彩表演的两名演员,巴鲁德里摩尔和威廉布兰德利。
德鲁的十分钟客串是全片精华,金发的她太美了,差点以为德鲁就是女主角!
从电影院回家后想想觉得故事也没什么,但在电影院里看的时候还是有种目不暇接的感觉的,因为时时刻刻都在担心面具杀手的突然出现,导演节奏安排的也非常紧凑,袭击一起连着一起,特别是德鲁和威廉的表演,太酷了!前者让人在片头就精神一震,后者是我坚持到最后一分钟的动力!
德鲁的客串,结尾的双杀手真相和杀手精神病患者一样的变态都给人留下很深印象。
威廉饰演的比利有一种黑暗阴郁的美,神经质的表演方式有点神似约翰尼德普,但要疯狂的多。
墨绿眼眸摄人心魄!比利一出场就被秒杀!PS:只针对演员不针对角色。
当看到无论是如罗杰埃伯特这类专业影评人的影评,还是观影过后回家上网在IDMB等网站论坛留言打分的影迷,都大频率的提及威廉布兰德利这个名字的时候,很多好莱坞业内人士敏锐的察觉到自己之前似乎一直在忽略很重要的东西?
而在第二天《好莱坞报道》新刊登出的一篇街头随机采访,则瞬间点亮了这些业内人士心中的小灯泡:
为什么选择看《惊声尖叫》而不是《甜心先生》?当记者随机采访到周末影院门口正在排队买票的两位上班族打扮的女士时,其中一名女士说:汤姆克鲁斯是很帅,但年中《碟中谍》上映的时候我们已经连着看了两遍,对他的脸蛋已经有点看腻了,演技听说也没什么突破,威廉布兰德利也一样帅啊,而且我朋友说他在影片里超吓人也超迷人的,圣诞节来电影院享受一下尖叫的快感似乎还挺有趣,为什么不呢?
虽然这一篇街头影院随即调查采访,只是以豆腐块大小的版面出现在了《好莱坞报道》的本周票房调查之类的版面上,很小很不起眼,但是《好莱坞报道》毕竟是和《综艺》并称为美国娱乐业两大期刊的刊物,在好莱坞几乎是人手一本,所以也有相当多的有心人注意到这篇新闻,虽然新闻又小又豆腐块,但在这些人心中掀起的波浪却是巨大的,嗅觉灵敏的人,立刻从这短短的文字里捕捉到了更多的信息:
威廉布兰德利和汤姆克鲁斯的影迷圈子有部分是重合的?不,或者说,威廉布兰德利撬走了一部分原属于汤姆克鲁斯的票房?!
或许直接这么下定义是有点危言耸听了,但这么想的人,也不是完全没有自己道理的:影迷有很多种类型,老年的中年的青少年的,高知型非高知型,中产以上阶级的中产以下阶级的。针对性观影群体如果想能分的很细很细,但大体来说,影迷一般可以概括为两种类型:较为理智的、较为狂热的。Cult电影、烧脑片、艺术片容易催生出前者,耍帅电影、浪漫爱情电影、个人英雄主义电影容易催生出后者。
虽然汤姆克鲁斯是靠脸走红的,但其实他的影迷却以工作有收入有社会经验的上班族居多,狂热的家庭主妇或青少年们只在其中占据了很少的比例,归根究底,是因为汤姆克鲁斯的选片口味并不是那么的浅薄大众化,《金钱本色》、《雨人》、《生于七月四日》根本就是为讨好奥斯卡评委而接的,《夜访吸血鬼》的剑走偏锋也印证了阿汤哥迫切想要自己演技突破的心理,而哪怕是让汤姆克鲁斯一炮而红的《壮志凌云》,也不是单纯的耍帅片,这部电影虽然被影评人笑称是美国海军的征兵广告,但艺术性商业度哪个都不缺。
就算86年汤姆克鲁斯曾经凭借《壮志凌云》吸收到一大批青少年粉,十年过去,那批青少年迷弟迷妹也早就长成社会中坚力量了,汤姆克鲁斯的影迷大部分属于有收入一族,这也是他能成为票房保证的最大原因95年曾经有一本刊物做过调查,其中就这样写道过:有稳定收入、工作生活都不错的上班族女性尤其偏爱汤姆克鲁斯,虽然她们并不会在首映礼上狂热的呐喊克鲁斯的名字,也不会在互联网上疯狂宣泄自己的喜爱之情,但她们却一直都是贡献影片票房的中坚力量。倒是在一向注重明星名声口碑家庭主妇群体中,因为近年来有关婚姻破碎的绯闻太多,汤姆克鲁斯的受欢迎度正在逐年下滑。
哪怕是在全民娱乐酷爱电影的美国,也不是每个上班族在每个周末都会进电影院看电影的,同样很少有上班族一周连续进电影院两次比起看电影这种休闲方式,上班族们遇到周末显然更喜欢的是派对酒吧也就是说,当一周有两部电影同时上映,他们选择了这一部,很可能就不会再去看另一部了。
现在,《甜心先生》的观影群体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周末选择进入影院观看《惊声尖叫》,是威廉布兰德利抢走了原属于汤姆克鲁斯的影迷吗?
不,好莱坞的业内人士们一下子还没想到过这么远,毕竟威廉现在无论名气地位和阿汤哥都差的有点远,根本不在一个咖位上,哪怕是汤姆克鲁斯自己,恐怕都不会认为威廉有资格对他发起挑战,他们想的是更加实际的问题,那就是
那些对喜爱演员有固定口味的偏好(比如脸帅脸帅还有脸帅),同时购买力强大,但又已经对汤姆克鲁斯粉转路人或者粉转黑的影迷,或许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人流向了威廉布兰德利这只刚起飞没多久的小雄鹰?
第76章 舆论大爆炸 上
论长相?
威廉布兰德利虽不能说是好莱坞最帅的男星, 但他绝对是帅的最具个人特色的一个, 特别是那双墨绿色的眼睛, 没有一丝杂色犹如上好的宝石, 还是传世年代久远色泽深邃而不是浅薄的那种, 帅的有辨识度还气质上佳,用詹姆斯卡梅隆的话说:镜头偏爱这双眼睛,只是轻瞥过的一个眼神都像是拥有许多故事,威尔是天生就要当电影明星的。
何况身高足有六英尺一英寸(约185cm),既没有因太高而把周围人全衬托的渺小、和好莱坞一半的女演员都无法搭戏, 也没有因太矮而容易遭到小报记者嘲讽(汤姆克鲁斯被嘲讽多了的后遗症就是整天带着比自己高出许多的老婆招摇过市), 可以说是好莱坞的最佳身高, 从身高五英尺二英寸(约157cm)的瑞茜威瑟斯彭, 再到五英尺四英寸的黛米摩尔(约164cm)、身高五英尺八英寸的凯特布兰切特(约173cm), 最后到身高五英尺十英寸的(约178)的茱莉亚罗伯茨和妮可基德曼, 通通都能搭配绝对不用像《卡萨布兰卡》里身高五英尺八英寸(约174cm)的亨弗莱鲍嘉一样,为了和身高六英尺(约183cm)的英格丽褒曼对戏,而不得不站在盒子上、坐在垫子上。
论票房号召力?
汤姆克鲁斯共有五部北美票房过亿的电影, 分别是1986年的《壮志凌云》、1988年的《雨人》、1992年的《义海雄风》、1994年的《夜访吸血鬼》和1996年的《碟中谍》, 或者说是六部也可以,因为《甜心先生》公映三周票房超过6000万美元,可以预见票房也肯定会过亿。
达成票房六部过亿的目标, 汤姆克鲁斯花了多少年呢?从1981年在人生第一部电影《无尽的爱》里出演一闪而过的小配角开始,到现在阿汤哥一共出演了十九部电影,而1962年出生的汤姆克鲁斯如今也有35岁了。
而威廉布兰德利呢?《理智与情感》全球票房一亿五千七百万、《罗密欧与朱丽叶现代版》全球票房一亿四千七百万美元, 《惊声尖叫》按目前的口碑和上映院线上座率来看,北美破亿也只是时间问题,加上虽然未上映但是詹姆斯卡梅隆出品票房再爆冷都必定过亿的《泰坦尼克号》,这位刚满二十周岁的年轻演员也将有四部过亿票房的电影了!
虽然不能将这几部电影的大卖全部归功于威廉,但根据这几部电影上映后的话题讨论重心和热点来看,威廉布兰德利也在中间起了不小的作用。
而且也已经有明确的数据指出,威廉的影迷大多是白领上班族和大学生,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家庭主妇和青少年群体,这些要么是现在社会的中坚力量,要么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购买能力非常强大。能够预知的是,除非发生了什么影迷集体脱粉的大事件,否则威廉布兰德利的新电影上映,票房总不会太差。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