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辣 > 永历之后

一百四十九章 都督府的筹划

    “早就该往倭国走一步了,你还欠我东京一块地呢。”
    年底的时候,南河和宁靖的几位大佬同时被喊回台北开会。王浩打算把九州夺过来,或者至少夺过南半个岛子,给自家在对倭方向建一个前进基地。
    让他没想到的是,许三多期望的比他还要激进得多,他的建议是整个中南半岛的布局到此暂时告一段落,都督府的直属领地就到淡马锡岛为止,后面重点改为全线北压。
    “在台湾待这么多年,没觉得有什么问题,这几年待在西贡,发现热带真不是能发展起来的地方。”
    一年将近八个月的时间都是雨季,大规模建设只能集中在四个月的旱季里,甚至投入巨资的建设项目,没准一场暴雨全部垮在水里。许三多感受最深的,就是热带财富来的快但是实在难积累。
    “两年最多能种7季稻子,老百姓随便种三四亩就足够一家吃饭,种多了也没用,如果卖不掉放家里也烂掉。”
    许三多说的还是从大清国和台湾去的国人,进取心会消磨但还算能踏实干活,那些真腊人或者各种土人更加不堪,差不多能不饿死就回家歇着了。
    “我小时候看过一个记录片,说四大文明古国还有欧洲文明都发源于温带,现在想想好有道理,别看热带自然条件那么好,你看看有发达国家是在热带成长起来的吗?”
    这还真没注意,王浩脑子里过了过,有些不太确定“新加坡算一个吧?”
    也许,好像,似乎还真没了……
    除了这个特例,其他赤道线上的不是非洲那些天天内战的,就是中南美洲政府天天和毒枭打仗的,要不就是东南亚给别人当原料基地的,热带难道真是因为资源太丰富命就不好吗?!
    许三多摇了摇头“这东西咱不是理论家搞不清楚,但是我本人在南河工作效率比在台北时候低多了,不是因为天气就是因为自己犯懒,就是干不出活来。”
    实际上许三多对倭国也不太满意,那边自然灾害也相当多,主要是台风和地震,每隔一些年就对人口、财富来一轮小收割,不过周围除了倭国就剩下大清国,选择题还能怎么做呢?
    打倭国不会败的,这在都督府里有共识,但能不能胜,或者什么叫胜利争议很大。
    许三多的意见是彻底的征服,哪怕花的代价再大,时间再长。他认为倭族三岛,不管面积还是人口基数,已经足够在这年代称霸一方。再说如果真有这么大底子,还有什么不能干的呢!但王浩觉得绝对没那么容易“一个从没有被人征服过的民族,他的底蕴是不可忽视的。”
    再说就算打下来,想融合也很难,都督府想尽各种各样办法捏在一起的国人、准国人刚刚达到四百万,甚至这会儿说融合到一起都还嫌早。不管怎么说,反正打是共识,先干一仗把口子撕开再说,说征服还太早了些。
    这个年大都督府基本没过,趁着三地的官员都在台北,各衙门开始疯狂作预算、做计划。
    动员司年后要把台湾四个旅全部征召满员,此外他们还要再集训几千基干民兵;参军司的活最多,按王浩的要求,他们要根据倭人抵抗程度、前线的损失等等制定不同的行动案。这帮小参谋们不停的计划来计划去,按照轻度、中度和重度设计了六套方案,数十个子方案,最后提报上来厚厚的三百多页纸。
    民政活最琐碎,方司观看着给他的任务书,嘴里轻轻舒了一口气。要不是自己早有不祥预感,把小两万入籍清国劳力和四万契约奴大部分释放在台湾本地,那完成都督府这四万户九万口的征召简直要难上天。这几年,有野心或者贪图土地的人家老早就哗啦哗啦流到南河、宁靖去了。
    外交司活最简单,他们计划去大清国哭哭穷,如今船、武器或者粮食都不需要清国帮忙,甚至打这仗多少有个目的就是消化多余的粮食。王浩最想要的也就是个免税,毕竟康熙爷给琉球十年免税没剩多久了。
    还有一个是开港,只广州、厦门两地实在不够用,王大人这次想把宁波和乍浦忽悠开港。外交司自己想借着这机会把朝鲜工作开展起来,那边最怕倭人,司里这次打算邀请朝鲜人过来看看琉球怎么痛扁倭人,就问你朝鲜看着怕不怕。
    开年还打算从广南调兵过来,这事负责广南外交的王月乐估计不难,广南去年底和宁靖旅联合出兵效果还行,活不难死人少收入过得去,广南估计能接受。
    暹罗那边可没什么把握,那国里这几年各派内斗的很厉害,台湾帮着训练禁卫军都被国里一些贵族攻击的不行。
    和出兵关系最小的是宁靖。镇守府设了才刚刚两年,人口才六十几万,财政也不能自给,所以做计划的时候干脆就把宁靖撇在一边。
    虽说不用参与计划,可林文豪还是忙的要死,这不回台北以后每天不在家吃饭,夜夜在风化区搞各种聚会。
    甭管商界巨子、盐场老板、铁场炉头,反正就没林大人不邀的,借着帮镇守府招商引资的说头,每天喝的醉醺醺、身上香喷喷的回家,偶尔还会打发人回家说喝倒了宿在外面。
    忙过元宵节,林镇守准备尽快回宁靖,他是被紧急召回台北的,走得时候战事都没结束,那边情况他心里放不下。临走前几天,林达仁跑去拜谒大都督。
    “大人,有几个为难事要向您汇报一下。”
    开府这两年,台湾已经流过去近四万户十二万余口,镇守府基础户骨架搭的相当结实,估摸着不少贪图土地的人家已经去了,后面两三年如果台湾再有五七万口流入宁靖,林文豪就要烧高香了。
    这样后面新增人口主要靠两广和南掌、安南、大清国这几国边境线上的各种山地民族。最近广东各地人流越来越大,最早过来的那批流民产生品牌效应,再加各家船东为了象林贸易,也到处帮着宣传,去年一年光广东过来的就超过五万口,明后年只会越来越多。
    “难就难在广西,云南还有安南边境土民,他们想投靠只能一路走过来,估计一小半都被安南权贵拦在路上。”
    都督府在安南海边买下一个大岛叫吉婆岛,还在这岛对面太平江口租下方圆四百多里的一大片土,鸿基煤矿就在这块土地下面。
    已经有四家公司在鸿基分包开采,矿工接近八千人。江口原来那个十几户渔民的小村正在被改造成商港叫鸿基港,陆上距离镇南关不过两三百里,离广东边境的防城(今属广西)也不过三百多里,看着拿这个口子吸引人流再合适不过,但实际做不到。
    港口太新了,这时代信息传播相当慢,内地还不知道。再说这港来的船十条有九条是煤船,真正能找到这里的流民少得可怜。
    “镇守府交涉了好几次,东京也没个消息,您看是不是您给郑主打个招呼?”合着这是让王浩和老丈人搭点脸面。
    王浩直摇头,他觉得有难度。
    “招呼可以打,我回头就写封信。不过郑主也未必控制的住底下人的小动作。”
    安南是封建制度,各地贵族在自己地盘上权利很大,这种小事理论上也轮不到郑主管。
    与其求人不如求己,王浩倒是给他个别的建议“不如在荣市设个商馆,甭管那里来的流民,只要走必定过荣市,在那儿截住直接后送比什么都简单。”
    还真是,林文豪脑子转转觉得是个办法。荣市正好卡在红河三角洲和中部沿海平原连接处,巧就巧在这地方有条大江从南掌内陆高原上一路冲下来叫蓝江,这江流到荣市入海。河流在长山山脉峡谷里蜿蜒曲折,冲开山脉形成最北一个隘口——仙女隘,这是越北红河三角州到南掌北部的必经之路。
    “大人这办法确实好,那里开了港,咱们能把盐铁顺着隘口送进南掌和云南,比从山中一路走陆路容易得多。”
    宁靖今年发展还是挺快的,除了人口,当地农业、加工业和手工业发展迅速。林文豪瞄准这是中南半岛北部最大内陆出口这个要素,果断把象牙出口量降下来,现在象林光象牙加工作坊就开了二十几家,各种牙雕产品抢了广州的传统生意。
    另外顺化又出铁矿石,冶铁和铁产品加工变成宁靖朝阳行业,实际上这也是抢的广东生意,佛山的铁业是整个中国大陆最发达的。
    “长远看佛山绝对斗不过咱们,他们那边粗铁都是广西深山小矿炼出来,这些粗铁坐内陆小船过一路钞关送到佛山,成本高了去了。”
    佛山还有个致命缺点,珠三角开发上千年,人口密度仅仅比长三角小些。这地方还没燃料,珠三角的燃料靠的全部是广西深山烧出来的木炭,只佛山冶铁一项,大概每年要用三四千万斤。
    今年鸿基煤在广州卖的最好,很大一部分都被转运去佛山冶铁,这件事短期帮佛山降低了冶铁成本,但对广西木炭产业是一个致命打击。
    长期看佛山还是不行,他们那边才开始学着用煤冶铁,南河马上要更进一步,许三多已经在南河试炼焦炭,这可是一直到21世纪的通用冶铁燃料,这东西搞成熟了绝不出口,将来任何地方冶铁都斗不过大都督府。
    还是人口数不够,工人基数也远远不够,产能暂时还不会冲击到广东,将来产量爆起来佛山估计要哭。林大人把象林冶铁的前景说了说,王大人深以为然。
    “盐、铁、布这三样,只要进内陆几百里就是最硬的硬通货,这三样里面只要搞起来一两样,将来宁靖潜力大的很。”
    林文豪马上附和“大人说的是,山中那儿专门有商人组织驼马队往内陆送盐,据说运到万象至少赚两倍,就是陆上运输损耗大了些。”
    趁着大人心情好,林大人悄悄换了个话题“有个事情其实不该我说,不过还是想说出来给您做个参考。”
    大规模普及圣公教,对同化异族效果非常好,宁靖这地方人口来源之杂,语言宗教之混乱简直无法描述,光本地土生的异族就将近二十个,再加上暹罗、南掌、安南、云南和两广过来的,如果分开建寺庙,象林恐怕得建个百八十种庙宇。
    “大人,李智建搞得这个圣公教,其实破绽百出。不过这东西本就是给小民洗脑用的,按我这两年观察,和当年大人搞得全员学国语有异曲同工之妙,实是同化异族绝佳法门。”
    第一代移民会对故乡有真实的记忆,随着年月这些记忆也会模糊。等到第二代,从饮食、穿着到语言宗教,和家乡已经完全不搭界,想分裂都没有可能性。
    林文豪知道王浩对这个东西一向反感,而且这两年李智建一直待在宁靖传教,他跳出来说这些话,很有些瓜田李下的嫌疑。可是说这话确实是出于公心,毕竟在他看来,这么搞属于花钱少见效快,眼下大都督府又要出征倭国,没准那边也用的上。
    话刚说完,果然看到王浩脸色变了又变,林文豪嘴巴不觉有些发干,看上去不像是好事。
    “你是民事官,就别管这些事情了,回头让李老师抽空回台北直接和我说吧。”
    王浩倒是没发火,不过脸上也没一点笑模样“对了达仁,你这次回去记得把弟妹娃娃都带着,让人家待在台北独守空房也不是个事。”
    台湾没有收藩属人质的习惯,更何况自己官员,家属大多数都随着自己家长走。林文豪和别官多少有些不同,他是持节管一个镇守府,他手里还有军权。所以去象林的时候,林镇守很自觉的把老婆孩子留在台北。
    听到大人这么说,林文豪只好讪笑“恐怕有点难呢,我家妞子明年要读小学了,象林也没个像样学校,还是留在台北读竹山小学堂好。”
    所谓竹山小学堂,是当年到台北时专门为烈士和官员家属办的小学,王浩的公子都在那里读书,当然师资力量是一等一的强了。
    “说的好听,恐怕是怕弟妹过去,碍了你和那个越人女子事情。要不这样,不行把妞子放在我家让你嫂子给你一起带着,弟妹还是过去,有个家里人照顾生活还是好些。”
    大人这么不见外,林文豪赶紧接着“那自然最好了,就怕我家妞子年纪小,不懂规矩惹嫂子生气,回家我和内人说下,让她准备准备。”
    出门的时候,林文豪浑身已经湿透,一阵风吹过不禁打了个寒颤。
    虽说台湾可以一妻两妾,但他是个要面子的,有商人送了个绝色给他,一个人孤零零在外的自然就收下了,不过没迎进家门,只放在外面做了个外室。
    这事情除了两三个家人还有几个贴身侍卫还真没外人知道,刚才大都督直接点出来,就是明白告诉自己,自己家里就有情报司的眼线。
    圣公教的事情自己多那个嘴干什么,踏实干好自己活不就得了,林大人心里后悔的不得了。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