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9章争论到此为止
越绣宁让人去将太医院的院使找来询问。
果然院使说正在准备,是要跟着去的,沈御医已经定了,还有其他几位御医正在遴选,应该是会去四位御医,院使领队。
越绣宁听了放了心,点头叫他们回去准备。
她这边依然是继续的准备药材。
朝上自然是经过了一番激烈的争论,皇上说出来让皇后娘娘监国的话之后,尽管有准备,但是没想到满朝居然哗然了一下。
肃穆的金銮殿很少有这样的声音,这让林炤心里头沉了沉。
争论的时候,虽然越承耕一直没说话,但很多朝臣将矛头都指向了他。好在林炤之前已经说服了都察院的人,都察院的几位官员轮番出来帮着说话。
今天是商量好了,越承耕不发言,因为他一开口,必然全都针对他。
林炤最后火气都起来了。撂下一句话,谁说皇后监国不合适的,就必须举荐一个合适的人出来。
果然这样一来,先让一些并没有任何打算,只是单纯反对妇人监国的朝臣们闭上了嘴。
皇上让他们举荐合适的监国人选,他们举荐谁?谁都不合适。这些朝臣们不傻,京里头独独一位胖王爷,但胖的走不动路,加上以前跟二皇子有来往,皇上必然忌讳,这时候举荐这位王爷,不是让皇上疑心?
新皇的脾气怎么样,这半年多没发生什么大事情,暂时还摸不透,但是先皇的疑心病可是很重的,一旦对谁疑心了,这个人的前程基本上也到此为止了。
所以,这些人就先闭上了嘴。
即便是有坚决不满,举荐了人的,但大部分都没有敢提那位王爷,反倒是说了些其他的更不合适的人。
都察院的人自然是理直气壮将这些一一驳斥了。
头天就在争论中结束了,当然,因为皇上后来已经带了些火气,所以将那些反对的大臣们训斥了一顿,还是将他们的气焰压下去了一些。
林炤当然也清楚,这件事还是要说服大部分人,而不是强行就这样决定,那样的话对朝廷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
因此第二天上朝继续争论。不过这天开始,已经在做出发前的准备了,要出发的兵士们开始集结。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行军途中的粮草已经启动出发了,而岭州当地需要的粮草,也在准备中。
穆寒要去打仗了,他和邓紫虞才成亲,他们小夫妻自然是更加的难舍难分,这几天邓紫虞也没有进宫,反倒是邓夫人进宫了一趟。
邓夫人进宫是来安抚皇后娘娘的,有慰问的意思,皇上要去打仗了,皇后娘娘还身怀六甲呢,必然会需要人安慰。
不过邓夫人进宫之后发现皇后娘娘情绪稳定,一点都没有难过无措等情绪,反倒是多说了几句让邓夫人回去安抚好邓紫虞的话。
邓夫人心里头感叹,到底是民间出身的,确实没有那么矫情,很多事情都看得出来,稳重,理智,大气。
她也就不用多说什么了。
第三天,林炤上朝让越绣宁和他一起去。
昨天的争论比前天好了些,也没有那么激烈了,因为大家举荐不出来合适的人选,大臣们都不傻,勇于将那位王爷提出来的还真的没有,反倒是最后有几位提了提封地离京城比较近的王爷。
皇上都冷笑起来了。
臣子们心里也清楚,皇上的笑代表着什么。
皇上要去亲征,监国的人,监的难道真的是朝廷吗?不,监的是皇位。任何一个王爷,皇上都不放心,不管以前和二皇子有没有来往,其实都是一样的。让王爷们监理皇位,皇上还担心这些王爷们会不会直接称帝呢。
矫旨、篡位,各朝各代的这种教训还少了?
所以,臣子们举荐来举荐去,皇上一直冷笑,臣子们脑后勺就冷嗖嗖的刮凉风,就算是谁还想多争辩几句,也都算了。
不得不承认,确实,没有比皇后娘娘更合适的人了。就在这个时候,越承耕出来禀奏,给大家说明白,真正监国的不是皇后娘娘,是皇后娘娘腹内的骨肉,是皇上的子嗣。
这么一说,大家就好接受了一些,一些人也就放弃了争辩。
当然不是全都放弃了,但是好歹的,达到了林炤的目的,大部分的臣子们已经默认了。
于是,转天让越绣宁和自己一起上朝。
皇上重视皇后,登基那天,登基大典都在册封大典后面,就是为了让皇后娘娘和他一起登基,所以,臣子们看见皇后娘娘穿着朝服,在皇上的搀扶下走上金銮宝座,坐在了皇上身边,也没觉着多刺眼,在都察院和兵部、吏部官员先跪下去的情况下,也都跟着跪下了,叩见皇上和皇后娘娘。
越绣宁也知道,大臣们虽然跪下了,但是心里多有不服的。不服的自然是因为自己是女人,女人怎么能处理朝政呢?女人怎么能比男人懂得多呢?
虽然唐时有位女人还当了皇帝呢,但现在跟唐朝不一样,而且便是林炤也不敢说出来这个例子啊,说出来了,那些臣子们不是更有理由反对了?皇后娘娘会不会有取而代之的野心啊?
头一天上朝,越绣宁没说什么,一直在听着。
因为皇上要亲征了,所以今天朝上其他什么朝政都没有议,说得全都是皇上出征的话题。粮草准备了多少,已经出发了多长时间走到了什么地方。大军走什么路径,在什么地方停留。
听着像是很多细节都在朝上议论起来。
越绣宁也觉着新鲜。原来朝上议论的其实也很婆妈的,有时候一件小事都要争论半天,文臣们就容易较真儿,没什么效率。
臣子们分两班,一边文臣一边武将,因为辅臣已经定了,所以越承耕站在最前面,然后是武将那一班,站在队伍前面的是兵部尚书邓荣生。文臣这边站在最前面的是都察院的都御史吴泽。
这两位的官职并不是最高的,不过因为是次辅,所以站在前面,这种情况应该是只在皇上出征期间,等皇上回来了,就恢复原状。
言情海
果然院使说正在准备,是要跟着去的,沈御医已经定了,还有其他几位御医正在遴选,应该是会去四位御医,院使领队。
越绣宁听了放了心,点头叫他们回去准备。
她这边依然是继续的准备药材。
朝上自然是经过了一番激烈的争论,皇上说出来让皇后娘娘监国的话之后,尽管有准备,但是没想到满朝居然哗然了一下。
肃穆的金銮殿很少有这样的声音,这让林炤心里头沉了沉。
争论的时候,虽然越承耕一直没说话,但很多朝臣将矛头都指向了他。好在林炤之前已经说服了都察院的人,都察院的几位官员轮番出来帮着说话。
今天是商量好了,越承耕不发言,因为他一开口,必然全都针对他。
林炤最后火气都起来了。撂下一句话,谁说皇后监国不合适的,就必须举荐一个合适的人出来。
果然这样一来,先让一些并没有任何打算,只是单纯反对妇人监国的朝臣们闭上了嘴。
皇上让他们举荐合适的监国人选,他们举荐谁?谁都不合适。这些朝臣们不傻,京里头独独一位胖王爷,但胖的走不动路,加上以前跟二皇子有来往,皇上必然忌讳,这时候举荐这位王爷,不是让皇上疑心?
新皇的脾气怎么样,这半年多没发生什么大事情,暂时还摸不透,但是先皇的疑心病可是很重的,一旦对谁疑心了,这个人的前程基本上也到此为止了。
所以,这些人就先闭上了嘴。
即便是有坚决不满,举荐了人的,但大部分都没有敢提那位王爷,反倒是说了些其他的更不合适的人。
都察院的人自然是理直气壮将这些一一驳斥了。
头天就在争论中结束了,当然,因为皇上后来已经带了些火气,所以将那些反对的大臣们训斥了一顿,还是将他们的气焰压下去了一些。
林炤当然也清楚,这件事还是要说服大部分人,而不是强行就这样决定,那样的话对朝廷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
因此第二天上朝继续争论。不过这天开始,已经在做出发前的准备了,要出发的兵士们开始集结。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行军途中的粮草已经启动出发了,而岭州当地需要的粮草,也在准备中。
穆寒要去打仗了,他和邓紫虞才成亲,他们小夫妻自然是更加的难舍难分,这几天邓紫虞也没有进宫,反倒是邓夫人进宫了一趟。
邓夫人进宫是来安抚皇后娘娘的,有慰问的意思,皇上要去打仗了,皇后娘娘还身怀六甲呢,必然会需要人安慰。
不过邓夫人进宫之后发现皇后娘娘情绪稳定,一点都没有难过无措等情绪,反倒是多说了几句让邓夫人回去安抚好邓紫虞的话。
邓夫人心里头感叹,到底是民间出身的,确实没有那么矫情,很多事情都看得出来,稳重,理智,大气。
她也就不用多说什么了。
第三天,林炤上朝让越绣宁和他一起去。
昨天的争论比前天好了些,也没有那么激烈了,因为大家举荐不出来合适的人选,大臣们都不傻,勇于将那位王爷提出来的还真的没有,反倒是最后有几位提了提封地离京城比较近的王爷。
皇上都冷笑起来了。
臣子们心里也清楚,皇上的笑代表着什么。
皇上要去亲征,监国的人,监的难道真的是朝廷吗?不,监的是皇位。任何一个王爷,皇上都不放心,不管以前和二皇子有没有来往,其实都是一样的。让王爷们监理皇位,皇上还担心这些王爷们会不会直接称帝呢。
矫旨、篡位,各朝各代的这种教训还少了?
所以,臣子们举荐来举荐去,皇上一直冷笑,臣子们脑后勺就冷嗖嗖的刮凉风,就算是谁还想多争辩几句,也都算了。
不得不承认,确实,没有比皇后娘娘更合适的人了。就在这个时候,越承耕出来禀奏,给大家说明白,真正监国的不是皇后娘娘,是皇后娘娘腹内的骨肉,是皇上的子嗣。
这么一说,大家就好接受了一些,一些人也就放弃了争辩。
当然不是全都放弃了,但是好歹的,达到了林炤的目的,大部分的臣子们已经默认了。
于是,转天让越绣宁和自己一起上朝。
皇上重视皇后,登基那天,登基大典都在册封大典后面,就是为了让皇后娘娘和他一起登基,所以,臣子们看见皇后娘娘穿着朝服,在皇上的搀扶下走上金銮宝座,坐在了皇上身边,也没觉着多刺眼,在都察院和兵部、吏部官员先跪下去的情况下,也都跟着跪下了,叩见皇上和皇后娘娘。
越绣宁也知道,大臣们虽然跪下了,但是心里多有不服的。不服的自然是因为自己是女人,女人怎么能处理朝政呢?女人怎么能比男人懂得多呢?
虽然唐时有位女人还当了皇帝呢,但现在跟唐朝不一样,而且便是林炤也不敢说出来这个例子啊,说出来了,那些臣子们不是更有理由反对了?皇后娘娘会不会有取而代之的野心啊?
头一天上朝,越绣宁没说什么,一直在听着。
因为皇上要亲征了,所以今天朝上其他什么朝政都没有议,说得全都是皇上出征的话题。粮草准备了多少,已经出发了多长时间走到了什么地方。大军走什么路径,在什么地方停留。
听着像是很多细节都在朝上议论起来。
越绣宁也觉着新鲜。原来朝上议论的其实也很婆妈的,有时候一件小事都要争论半天,文臣们就容易较真儿,没什么效率。
臣子们分两班,一边文臣一边武将,因为辅臣已经定了,所以越承耕站在最前面,然后是武将那一班,站在队伍前面的是兵部尚书邓荣生。文臣这边站在最前面的是都察院的都御史吴泽。
这两位的官职并不是最高的,不过因为是次辅,所以站在前面,这种情况应该是只在皇上出征期间,等皇上回来了,就恢复原状。
言情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