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 4 章
易中天中 华史卷十:三国纪(出书版) 作者:易中天
第 4 章
陈蕃死了,他的揭幕不得不以失败告终。
然而该发生的终究要发生。二十一年后,袁绍接过了陈蕃未竟之使命。而且由于他的胆大妄为和不顾一切,外戚与宦官两大集团同归于尽,舞台上只留下了士族。
那么,士族可以大展宏图了吗?
不能。
因为董卓来了。
引狼入室
董卓其实是被袁绍召唤进京的。
没错,下达命令的是何进,出主意的却是袁绍。袁绍出这馊主意,则原本是为了要挟何太后,也是为了给何进壮胆,说白了就是借刀杀人。可惜,这把刀并不在袁绍的手上,董卓却早就盼望有这么一纸诏书。13
董卓是不折不扣的西北军阀。此人膂力过人,能左右开弓,从小就跟羌族的豪帅来往,后来靠着军功平步青云扶摇直上,在汉灵帝去世时做到了并州的州牧。
州牧就是一州的军政长官。东汉制度,县上是郡,郡上是州。州官有刺史,也有州牧。刺史从理论上讲只是监察官,州牧却集军政、行政、财政之权于一身,相当于清代的总督,比现在的大军区司令更有权威。
这是封疆大吏,也是一方诸侯。
所以,后来的袁绍、曹操、刘备、孙权,包括蜀汉丞相诸葛亮,都要担任或兼任州牧。
董卓能够担任并州牧,当然因为有实力。所以,他也不听朝廷的摆布。朝廷要他入京做官,他不去;要他交出兵权,更不肯。他的说法,竟是士兵与自己相处日久难舍难分,自己则既无老谋又无壮事,只好愧对皇上!
这当然是托词。实际情况,是董卓早就看出东汉王朝行将就木,因此拥兵自重以观时变。也因此,他刚一接到何进的命令,就知道机不可失,不但立即上路,还发表了义正词严的宣言。老谋和壮事,顷刻之间就都有了。14
如此反常的态度,便让杀猪出身的大将军何进也不能不狐疑。他的办法,竟是派人宣诏要董卓停止前进。可惜请神容易送神难,董卓哪里肯听何进的?只不过见来人大义凛然,才暂时驻军洛阳城西的夕阳亭。15
结果,当洛阳城大火熊熊燃起时,董卓立即命令部队开拔,并与逃难的小皇帝和护驾的群臣狭路相逢。
小皇帝看见董卓,哇的一声就哭了。
群臣也大喝一声:皇上有诏,董卓退兵!
董卓却嗤之以鼻:诸公身为国家栋梁,不能匡正王室安定社稷,害得皇上流离失所,有什么资格说退兵?16
大臣们面面相觑,没有一个人答话。
于是董卓打马上前,向皇帝请安,询问情况。小皇帝刘辩哭哭啼啼,语无伦次,不得要领。再问旁边九岁的陈留王刘协,则一五一十对答如流。
董卓笑了。他伸出双手对刘协说:小王爷,我是董卓。来来来,让我抱抱,骑我的马回宫去。
刘协谢绝了,与董卓并马而行。17
据说就在这时,董卓起了更换皇帝的心思。
这当然靠不住。
没错,董卓是军阀,却不等于没脑子。他初进洛阳的时候,兵马其实只有三千。于是董卓就让这三千人每天晚上便装出城,第二天再换上军装大张旗鼓开进来,一连数日天天如此,结果人人都以为他有千军万马。18
董卓忽悠成功。
与此同时,他也有了一个意外的发现,那就是京城里面的那些家伙其实并不难对付。于是,董卓决定来一个更大的动作,一举建立自己不可动摇的崇高地位。
这个动作就是换皇帝。
公元189年9月28日(农历九月初一甲戌日),陈留王刘协被立为大汉天子,是为汉献帝。少帝刘辩则被废为弘农王,并在四个月后被杀。19
董卓又得手了。
然而此事却耐人寻味,因为皇帝换得非常仓促。可以说董卓刚刚入京,就立马把皇帝给换掉了。于是我们不禁想问:这家伙到底要干什么?20
这可是只有董卓才能回答的问题。也许,他的想法很简单:你们不是都怕皇帝,都听皇帝的吗?如果我连皇帝都能换,还怕你们不听我的?
何况废掉了少帝刘辩,就可以废掉何太后;而刘协是没有什么太后可以临朝的,他的生母王美人早就被何太后毒死。有孤儿,无寡母,天下岂非就是董卓的?
可惜董卓没有想到,这样一来他就成了众矢之的。因为在正统的士大夫看来,君为臣纲,皇帝乃一国之本,岂能动摇?谁要随便换皇帝,谁就是乱臣贼子。
因此董卓的废立,就遭到了强烈抵制。董卓却不管不顾。他在大臣会议上说:当年大将军霍光废昌邑王,大司农田延年就按着剑说话(请参看本中华史第八卷《汉武的帝国》)。今天也一样,有不同意的,军法从事!21
这可真是军阀作风。
其实平心而论,董卓并不以军阀自居。他进洛阳也不是为了当军阀,反倒是要建立新秩序的。他甚至知道要依靠士族,因此大规模地为党锢之祸的受害者平反,任命了一大批当年受宦官迫害的名士为官员。他自己从西北带来的老部下,反倒只能担任下级军官。22
这倒是难能可贵。
可惜事与愿违,士族并不愿意跟他合作,他也不知道怎样与士族合作。比如他想请名士蔡邕出山,蔡邕便称病不就。董卓的办法,居然是派人告诉蔡邕:我这个人喜欢灭人家族。蔡邕只好到京,最后被王允所杀。23
看来,董卓虽然也想依靠士族重建帝国新秩序,却并不知道新秩序应该怎样建立,自己又不按牌理出牌。结果是新秩序没能建立,旧秩序的寿命也到了头。
天下大乱已在所难免。
事实上,在经历了前面说过的那场大动乱后,外戚和宦官都已经无法重温旧梦。这时,如果董卓是士族,或者是士族能够接受的人,历史也许就会被改写。可惜,董卓却把自己变成了士族更为痛恨的对象。包括许多被他任命提拔的官员,后来也都成了他的掘墓人。
此刻,引狼入室的袁绍又该作何感想呢?
没有史料记载袁绍的想法,但他与董卓确实有过一次正面冲突,起因则正是换皇帝。董卓虽然专横跋扈,也知道如此大事需要有人支持。袁家四世三公,袁绍的叔叔袁隗又是当朝太傅,董卓便把袁绍叫来商量。
袁绍当然不能同意。
于是董卓勃然大怒,以手按剑骂道:臭小子!天下大事难道不是我说了算吗?老子要干的事,谁他妈的还敢反对?你以为董卓的刀不快,是不是?
袁绍也不含糊。他说:普天之下,难道只有董大人的刀快吗?说完,也拔出刀来,横刀长揖而去。24
当天,袁绍就逃出京城,直奔冀州。
我们同样无法知道袁绍当时的想法和心情。也许,这短短一个月的巨变开始让他成熟起来。至少,他应该明白了一点:在这个非常的动乱时期,门第名望等等都是没有用的,管用的只有枪杆子。谁掌握着枪杆子呢?军阀。把中央政府搞得名存实亡的又是谁呢?也是军阀。
第 4 章
恋耽美
第 4 章
陈蕃死了,他的揭幕不得不以失败告终。
然而该发生的终究要发生。二十一年后,袁绍接过了陈蕃未竟之使命。而且由于他的胆大妄为和不顾一切,外戚与宦官两大集团同归于尽,舞台上只留下了士族。
那么,士族可以大展宏图了吗?
不能。
因为董卓来了。
引狼入室
董卓其实是被袁绍召唤进京的。
没错,下达命令的是何进,出主意的却是袁绍。袁绍出这馊主意,则原本是为了要挟何太后,也是为了给何进壮胆,说白了就是借刀杀人。可惜,这把刀并不在袁绍的手上,董卓却早就盼望有这么一纸诏书。13
董卓是不折不扣的西北军阀。此人膂力过人,能左右开弓,从小就跟羌族的豪帅来往,后来靠着军功平步青云扶摇直上,在汉灵帝去世时做到了并州的州牧。
州牧就是一州的军政长官。东汉制度,县上是郡,郡上是州。州官有刺史,也有州牧。刺史从理论上讲只是监察官,州牧却集军政、行政、财政之权于一身,相当于清代的总督,比现在的大军区司令更有权威。
这是封疆大吏,也是一方诸侯。
所以,后来的袁绍、曹操、刘备、孙权,包括蜀汉丞相诸葛亮,都要担任或兼任州牧。
董卓能够担任并州牧,当然因为有实力。所以,他也不听朝廷的摆布。朝廷要他入京做官,他不去;要他交出兵权,更不肯。他的说法,竟是士兵与自己相处日久难舍难分,自己则既无老谋又无壮事,只好愧对皇上!
这当然是托词。实际情况,是董卓早就看出东汉王朝行将就木,因此拥兵自重以观时变。也因此,他刚一接到何进的命令,就知道机不可失,不但立即上路,还发表了义正词严的宣言。老谋和壮事,顷刻之间就都有了。14
如此反常的态度,便让杀猪出身的大将军何进也不能不狐疑。他的办法,竟是派人宣诏要董卓停止前进。可惜请神容易送神难,董卓哪里肯听何进的?只不过见来人大义凛然,才暂时驻军洛阳城西的夕阳亭。15
结果,当洛阳城大火熊熊燃起时,董卓立即命令部队开拔,并与逃难的小皇帝和护驾的群臣狭路相逢。
小皇帝看见董卓,哇的一声就哭了。
群臣也大喝一声:皇上有诏,董卓退兵!
董卓却嗤之以鼻:诸公身为国家栋梁,不能匡正王室安定社稷,害得皇上流离失所,有什么资格说退兵?16
大臣们面面相觑,没有一个人答话。
于是董卓打马上前,向皇帝请安,询问情况。小皇帝刘辩哭哭啼啼,语无伦次,不得要领。再问旁边九岁的陈留王刘协,则一五一十对答如流。
董卓笑了。他伸出双手对刘协说:小王爷,我是董卓。来来来,让我抱抱,骑我的马回宫去。
刘协谢绝了,与董卓并马而行。17
据说就在这时,董卓起了更换皇帝的心思。
这当然靠不住。
没错,董卓是军阀,却不等于没脑子。他初进洛阳的时候,兵马其实只有三千。于是董卓就让这三千人每天晚上便装出城,第二天再换上军装大张旗鼓开进来,一连数日天天如此,结果人人都以为他有千军万马。18
董卓忽悠成功。
与此同时,他也有了一个意外的发现,那就是京城里面的那些家伙其实并不难对付。于是,董卓决定来一个更大的动作,一举建立自己不可动摇的崇高地位。
这个动作就是换皇帝。
公元189年9月28日(农历九月初一甲戌日),陈留王刘协被立为大汉天子,是为汉献帝。少帝刘辩则被废为弘农王,并在四个月后被杀。19
董卓又得手了。
然而此事却耐人寻味,因为皇帝换得非常仓促。可以说董卓刚刚入京,就立马把皇帝给换掉了。于是我们不禁想问:这家伙到底要干什么?20
这可是只有董卓才能回答的问题。也许,他的想法很简单:你们不是都怕皇帝,都听皇帝的吗?如果我连皇帝都能换,还怕你们不听我的?
何况废掉了少帝刘辩,就可以废掉何太后;而刘协是没有什么太后可以临朝的,他的生母王美人早就被何太后毒死。有孤儿,无寡母,天下岂非就是董卓的?
可惜董卓没有想到,这样一来他就成了众矢之的。因为在正统的士大夫看来,君为臣纲,皇帝乃一国之本,岂能动摇?谁要随便换皇帝,谁就是乱臣贼子。
因此董卓的废立,就遭到了强烈抵制。董卓却不管不顾。他在大臣会议上说:当年大将军霍光废昌邑王,大司农田延年就按着剑说话(请参看本中华史第八卷《汉武的帝国》)。今天也一样,有不同意的,军法从事!21
这可真是军阀作风。
其实平心而论,董卓并不以军阀自居。他进洛阳也不是为了当军阀,反倒是要建立新秩序的。他甚至知道要依靠士族,因此大规模地为党锢之祸的受害者平反,任命了一大批当年受宦官迫害的名士为官员。他自己从西北带来的老部下,反倒只能担任下级军官。22
这倒是难能可贵。
可惜事与愿违,士族并不愿意跟他合作,他也不知道怎样与士族合作。比如他想请名士蔡邕出山,蔡邕便称病不就。董卓的办法,居然是派人告诉蔡邕:我这个人喜欢灭人家族。蔡邕只好到京,最后被王允所杀。23
看来,董卓虽然也想依靠士族重建帝国新秩序,却并不知道新秩序应该怎样建立,自己又不按牌理出牌。结果是新秩序没能建立,旧秩序的寿命也到了头。
天下大乱已在所难免。
事实上,在经历了前面说过的那场大动乱后,外戚和宦官都已经无法重温旧梦。这时,如果董卓是士族,或者是士族能够接受的人,历史也许就会被改写。可惜,董卓却把自己变成了士族更为痛恨的对象。包括许多被他任命提拔的官员,后来也都成了他的掘墓人。
此刻,引狼入室的袁绍又该作何感想呢?
没有史料记载袁绍的想法,但他与董卓确实有过一次正面冲突,起因则正是换皇帝。董卓虽然专横跋扈,也知道如此大事需要有人支持。袁家四世三公,袁绍的叔叔袁隗又是当朝太傅,董卓便把袁绍叫来商量。
袁绍当然不能同意。
于是董卓勃然大怒,以手按剑骂道:臭小子!天下大事难道不是我说了算吗?老子要干的事,谁他妈的还敢反对?你以为董卓的刀不快,是不是?
袁绍也不含糊。他说:普天之下,难道只有董大人的刀快吗?说完,也拔出刀来,横刀长揖而去。24
当天,袁绍就逃出京城,直奔冀州。
我们同样无法知道袁绍当时的想法和心情。也许,这短短一个月的巨变开始让他成熟起来。至少,他应该明白了一点:在这个非常的动乱时期,门第名望等等都是没有用的,管用的只有枪杆子。谁掌握着枪杆子呢?军阀。把中央政府搞得名存实亡的又是谁呢?也是军阀。
第 4 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