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章大迁徙
炎炎烈日笼罩着关中,八月,差不多算是一年中最为炎热的时候。
但张扬却无心顾忌这些,迁徙大计说起来简单,不过真的要做的时候,他才发现,这件事十分的复杂。并不是说招呼老百姓们走就是了,这里面涉及到
了许许多多的问题,比如说迁徙的路线,所需的时间,以及如何让关中百姓心甘情愿地跟他们走等等,这些事情,哪一项都算不上简单。
而到了并州怎么安置反而成了最为简单的事情。
并州六郡外加河套的人口都十分稀少,以前是因为北方胡族的威胁,毕竟没谁愿意时刻担心家破人亡,但如今南匈奴被张扬收编,鲜卑被打得找不着北
,并州的外敌已经扫清,就连大片草原都归属在张扬的麾下,有足够的土地安置这些迁徙的百姓。只是粮草,可能略有不足。河套毕竟只有十几万人,
一年的丰收又能有多少粮草?好在关中各郡也有不少屯粮,再加上俘获的牛羊,虽然不能说很富裕,但也勉强足够。
而且,如今已经临近九月,关中的粮草已经接近能够收获,虽说现在就收割的话,难免会浪费不少,但也总好过留给凉州军。
最大的问题在于,古人的恋乡情节极为严重。
想要劝动他们在还能活下去的时候就举族迁徙,背井离乡,绝对不是三言两语鼓动一番便能成功的,有时候,甚至不得不动用武力才行。
左冯翊的百姓还好一些,他们见识过张扬军的强大兵锋,但其他各郡,就免不了花上一番功夫了。
若不是随后赶到的田丰和刚刚投降的种时候这个时候花费了大量的功夫,把并州夸得天花乱坠,这迁徙的难度,只怕还要大上三分。
而且,并州和关中紧邻,生活习惯上也没有太大的区别,还算可以接受。
其实关中的百姓愿意迁徙,最重要的一点是,张扬跟他们保证,在抵达并州之后,每个人都能获得从前两到三倍的土地。
总而言之,不管是自愿也好,是受到了威胁也罢,除了长安之外,整个关中的百姓开始了他们携家带口的长途跋涉。队伍中有不少的老人、孩子还有女
子,所以这速度也快不起来,一天能走上个二三十里就算好的,不过还好有高顺和李严死死地拦在函谷关前,所以张扬的时间还算充裕。
如果要说张扬擅长什么的话,确实不怎么好说。
大局观,这玩意他有一些,但不擅长,即便是到达北地之后,不断研读兵书,也没有多大的改变。
识人之明,他本身不算太强,虽然在有系统的情况下,那是天下顶尖,但他时常忘记有这么个东西存在,而且他英雄谱背得不熟,除非在原本历史中非
常出名的牛人,否则他概不认识。再加上他出身的问题,武夫倒是对成为他的属下比较向往,文人却往往是敬而远之。
如果说暗杀也算的话,那张扬倒是有一样长处,不过到了他现在这个身份地位,谁又值得他亲自动手暗杀呢?就算有,他的这些属下,又怎么可能让他
亲自去做这样危险的事呢?
仔细想一想,似乎除了率军征战,诡诈机变之外,张扬着实也没有什么优点。但按蔡邕的话来说,张扬最大的优点,就是他能够对手下放手,简单地说
,就是毫无保留地去相信一个人,让那些人为他卖命。
或者也可以说张扬很懒,喜欢当甩手掌柜。
把大概的方向定下来之后,张扬便喜欢交给手下的人来负责,他自己不管不顾,这可以说是优点,也可以说是缺点。优点就是,能让手下的人尽情的施
展他们的才能,缺点就是,手下若是有那么一两个野心旺盛的家伙的话,恐怕结局会不怎么美好。
就想这次迁徙的事,张扬就全权交给了刘伯温、田丰、钟繇等人来负责,他自己连问都不问。其实这里面很多的事情,什么时候该干什么,该怎么干,
真要交给他的话,他还真的不怎么该怎么处理。
不管张扬也无所谓,既然自己干不了,那就交给能处理的人去干,这就是张扬的想法。
也许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田丰、刘伯温等人才会心甘情愿地为他效力吧。
移民这种事情,不是说你大手一挥便能完成的,需要一个城池一个城池地去完成。
好在田丰和钟繇都是处理这种事情的高手,而那无数的大军和他们手中锋利的长刀,则决定了关中百姓不管愿不愿意,都必须听从张扬的命令。最后再
加上蔡邕那一群学生的从中协助,事情进行得还算顺利。
当然,这里面也不会缺少了鲜血的流淌。
一些关中的世家大族,自持身份,觉得张扬不敢拿他们怎么样,所以不愿意遵从张扬的命令。
当张扬听到这个的消息的时候,颇为震惊,他实在是没有想到,到了这个时候,还有人不愿意相信他是一个狠得下心的人?或者说,他们对他们的身份
颇为自信?
张扬不知道他们的自信从何而来,不过也无所谓,回过神来的张扬冷笑一声,森然道:“既然他们不愿意走的话,那就永远地留在这里吧。”
当时听到这句话的人,都不由打个一个冷战,但包括田丰在内,也没有什么人反对,总有一些人冥顽不灵,需要来一点教训。
说动就动,张扬可不是一个拖泥带水的人,于是,乌力带着他的命令出发了。
如今这个匈奴人基本上已经成了张扬的御用刽子手,虽然不怎么聪明,但好在听话,心狠手辣,执行能力不错,不会像林冲、徐晃等人,总是会有一些
恻隐之心,下不去手。
每到这个时候,张扬就会想起管亥,论配合默契,心狠手辣,理解张扬的意思,没有一个人能比过管亥,只是...
乌力奉命而去,没过多久,那些不愿迁徙的大户家中便会发生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比如说满门暴毙,比如说遭遇劫匪...
而田丰顺利地接收了那些大户人家的私兵和财产,让本来并不是那么富裕的粮草,变得充足起来。
至于张扬,这里已经没他什么事,所以每日都在陪伴着蔡琰,如今张扬的治所已经从河套美稷城移到了并州晋阳,而蔡邕和蔡琰等一干人自然也就随着
来了晋阳。张扬幸苦的耕耘有了收获,蔡琰已经有了身孕,而且已经两月之久,算算时间,就是在张扬出征并州之前。
大为紧张的张扬索性直接将孙思邈安顿在了他的将军府里,并时不时要求孙思邈给蔡琰做个检查。
也不能怪张扬紧张,这个时代小孩的夭折率实在是太过,不说有一半也差不了多少,容不得张扬不小心谨慎。
消息传来,张扬军上下一片欢欣鼓舞,主公有后,不管是男是女,都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消息,哪怕生下来是个女孩也无所谓,再生就是。甚至就连田丰
、刘伯温等智谋之士都充满了干劲,张扬有后,可不只是他一个人的事,而是关系着他麾下所有人的大事。
不信的话,看看董卓,如果他能够有一个成年的儿子,或许在他死后凉州军就不会乱得如此彻底,董平只是一个侄子,名义上有些说不过去,也难怪李
傕、郭汜等人会有一些想法。
而关中的大迁徙,从开始到现在,已经持续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但是根据刘伯温的统计,也不过迁徙了左冯翊、右扶风的二十余万人而已,剩下的京
兆尹、弘农等两郡还在动员之中。
其中,左冯翊、右扶风总共有四十七家世家大族被灭,包括商县李氏、郑县杨氏、池阳卢氏等关中最大的豪族,彻底成为了历史,一个血脉后人都没有
留下。
一手胡萝卜,一手大棒,这确实是一个最好的办法,哪怕再蠢的人都知道如此去选择。
史书,自古便是由胜利者书写,至于后人会怎么评价他和这件大迁徙,张扬不想考虑,现在都没法改变别人的想法,更何况以后呢?
而刘伯温和田丰等人对这种行为也没有任何异议,当主公的,自然不能十分残暴,但若是不够果决的话,那也不是一个真正的王者,至于中间的这个度
,那也只能自己去把握。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就是张扬的道理,只要我的手中握着屠刀,那我怎么说,你就应该怎么做,这就是张扬的逻辑。
其中长安附近的抵抗算是最强烈的,因为长安没有陷落,这些豪族的心里就难免会有一些别的想法。最后张扬从晋阳赶来亲自主持,凡不听从劝说的人
,皆以从逆处置,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字:杀!
在张扬的眼中,根本就不存在士卒门阀和贫苦百姓的区别,长刀所向,不论贫富贵贱全部迁徙,张扬的屠刀,可不仅仅只会斩向异族。
他可以对平常百姓留情,但对待这些世家大族,在中原的时候就杀了不少,北上之后没什么大族,可能这些人已经忘了他的手段,他觉得自己有必然提
醒一下天下人。
此前也不是没有过这样的大迁徙,比如西汉武帝时期,刘彻就曾征发上百万移民填充边塞。只不过那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前后花了数十年的时间来完成
,就算如此,百万人能够活着抵达边塞并幸存下来的,大概只有一半。
毫不夸张地说,大迁徙就是一条由白骨铺成的死亡之路。
不过无论是张扬,还是刘伯温,哪怕是田丰,都根本没有意识到大规模迁徙所能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严格来说,这次的迁徙十分粗糙。毕竟这规模这么
大的迁徙,纵观整个历史都十分少见,所以也没有什么成熟的经验来给他们借鉴,所有人都在摸着石头过河,这其中难免会有一些疏漏,而就这么一点
点小问题,就可能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
这倒不是说如今的张扬比汉武帝要强,手中的实力还要雄厚,只是张扬发动了他手中的一切力量而促成这次迁徙,而武帝时候的大迁徙不管是粮草,还
是其他什么东西,全部得要百姓自己准备,官府一概不管。想想上千里路,贫苦百姓又能有多少余粮,造成这么大的伤亡也就不奇怪了。
最后据不完全统计,整个关中,除了还在樊稠手中的长安之外,总共有六十余万百姓,最后能活着赶到并州的,只有四十多万不到五十万。而这四十多
万百姓中绝不大多都熬到了这个十分寒冷的冬天,这不能不算是个天大的奇迹。
也好在张扬手中什么都缺,就是不缺马,为了加快迁徙的进程,张扬好专门命寇准从河套驱赶了整整十万驽马前来关中,帮助百姓驮载粮食和各种东西
,这其中又有一多半的马匹全部成为了迁徙百姓过冬的口粮,极大地缓解了大迁徙的粮食供给。
马肉虽然不好吃,但也是肉,能够让迁徙百姓吃上肉的,张扬不说后无来者,但绝对是前无古人。
只不过,虽然关中到并州的路途并不遥远,但正值夏末深秋,天气仍然十分炎热,好在张扬军中有医护兵的存在,再加上张扬提前想到了这件事,并采
取了一定的措施,才没有大规模瘟疫的爆发。种种因素相加,最终造就了这次罕见的奇迹。
不过,身在其中的张扬和刘伯温等人却浑然不知自己正在创造奇迹。
但张扬却无心顾忌这些,迁徙大计说起来简单,不过真的要做的时候,他才发现,这件事十分的复杂。并不是说招呼老百姓们走就是了,这里面涉及到
了许许多多的问题,比如说迁徙的路线,所需的时间,以及如何让关中百姓心甘情愿地跟他们走等等,这些事情,哪一项都算不上简单。
而到了并州怎么安置反而成了最为简单的事情。
并州六郡外加河套的人口都十分稀少,以前是因为北方胡族的威胁,毕竟没谁愿意时刻担心家破人亡,但如今南匈奴被张扬收编,鲜卑被打得找不着北
,并州的外敌已经扫清,就连大片草原都归属在张扬的麾下,有足够的土地安置这些迁徙的百姓。只是粮草,可能略有不足。河套毕竟只有十几万人,
一年的丰收又能有多少粮草?好在关中各郡也有不少屯粮,再加上俘获的牛羊,虽然不能说很富裕,但也勉强足够。
而且,如今已经临近九月,关中的粮草已经接近能够收获,虽说现在就收割的话,难免会浪费不少,但也总好过留给凉州军。
最大的问题在于,古人的恋乡情节极为严重。
想要劝动他们在还能活下去的时候就举族迁徙,背井离乡,绝对不是三言两语鼓动一番便能成功的,有时候,甚至不得不动用武力才行。
左冯翊的百姓还好一些,他们见识过张扬军的强大兵锋,但其他各郡,就免不了花上一番功夫了。
若不是随后赶到的田丰和刚刚投降的种时候这个时候花费了大量的功夫,把并州夸得天花乱坠,这迁徙的难度,只怕还要大上三分。
而且,并州和关中紧邻,生活习惯上也没有太大的区别,还算可以接受。
其实关中的百姓愿意迁徙,最重要的一点是,张扬跟他们保证,在抵达并州之后,每个人都能获得从前两到三倍的土地。
总而言之,不管是自愿也好,是受到了威胁也罢,除了长安之外,整个关中的百姓开始了他们携家带口的长途跋涉。队伍中有不少的老人、孩子还有女
子,所以这速度也快不起来,一天能走上个二三十里就算好的,不过还好有高顺和李严死死地拦在函谷关前,所以张扬的时间还算充裕。
如果要说张扬擅长什么的话,确实不怎么好说。
大局观,这玩意他有一些,但不擅长,即便是到达北地之后,不断研读兵书,也没有多大的改变。
识人之明,他本身不算太强,虽然在有系统的情况下,那是天下顶尖,但他时常忘记有这么个东西存在,而且他英雄谱背得不熟,除非在原本历史中非
常出名的牛人,否则他概不认识。再加上他出身的问题,武夫倒是对成为他的属下比较向往,文人却往往是敬而远之。
如果说暗杀也算的话,那张扬倒是有一样长处,不过到了他现在这个身份地位,谁又值得他亲自动手暗杀呢?就算有,他的这些属下,又怎么可能让他
亲自去做这样危险的事呢?
仔细想一想,似乎除了率军征战,诡诈机变之外,张扬着实也没有什么优点。但按蔡邕的话来说,张扬最大的优点,就是他能够对手下放手,简单地说
,就是毫无保留地去相信一个人,让那些人为他卖命。
或者也可以说张扬很懒,喜欢当甩手掌柜。
把大概的方向定下来之后,张扬便喜欢交给手下的人来负责,他自己不管不顾,这可以说是优点,也可以说是缺点。优点就是,能让手下的人尽情的施
展他们的才能,缺点就是,手下若是有那么一两个野心旺盛的家伙的话,恐怕结局会不怎么美好。
就想这次迁徙的事,张扬就全权交给了刘伯温、田丰、钟繇等人来负责,他自己连问都不问。其实这里面很多的事情,什么时候该干什么,该怎么干,
真要交给他的话,他还真的不怎么该怎么处理。
不管张扬也无所谓,既然自己干不了,那就交给能处理的人去干,这就是张扬的想法。
也许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田丰、刘伯温等人才会心甘情愿地为他效力吧。
移民这种事情,不是说你大手一挥便能完成的,需要一个城池一个城池地去完成。
好在田丰和钟繇都是处理这种事情的高手,而那无数的大军和他们手中锋利的长刀,则决定了关中百姓不管愿不愿意,都必须听从张扬的命令。最后再
加上蔡邕那一群学生的从中协助,事情进行得还算顺利。
当然,这里面也不会缺少了鲜血的流淌。
一些关中的世家大族,自持身份,觉得张扬不敢拿他们怎么样,所以不愿意遵从张扬的命令。
当张扬听到这个的消息的时候,颇为震惊,他实在是没有想到,到了这个时候,还有人不愿意相信他是一个狠得下心的人?或者说,他们对他们的身份
颇为自信?
张扬不知道他们的自信从何而来,不过也无所谓,回过神来的张扬冷笑一声,森然道:“既然他们不愿意走的话,那就永远地留在这里吧。”
当时听到这句话的人,都不由打个一个冷战,但包括田丰在内,也没有什么人反对,总有一些人冥顽不灵,需要来一点教训。
说动就动,张扬可不是一个拖泥带水的人,于是,乌力带着他的命令出发了。
如今这个匈奴人基本上已经成了张扬的御用刽子手,虽然不怎么聪明,但好在听话,心狠手辣,执行能力不错,不会像林冲、徐晃等人,总是会有一些
恻隐之心,下不去手。
每到这个时候,张扬就会想起管亥,论配合默契,心狠手辣,理解张扬的意思,没有一个人能比过管亥,只是...
乌力奉命而去,没过多久,那些不愿迁徙的大户家中便会发生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比如说满门暴毙,比如说遭遇劫匪...
而田丰顺利地接收了那些大户人家的私兵和财产,让本来并不是那么富裕的粮草,变得充足起来。
至于张扬,这里已经没他什么事,所以每日都在陪伴着蔡琰,如今张扬的治所已经从河套美稷城移到了并州晋阳,而蔡邕和蔡琰等一干人自然也就随着
来了晋阳。张扬幸苦的耕耘有了收获,蔡琰已经有了身孕,而且已经两月之久,算算时间,就是在张扬出征并州之前。
大为紧张的张扬索性直接将孙思邈安顿在了他的将军府里,并时不时要求孙思邈给蔡琰做个检查。
也不能怪张扬紧张,这个时代小孩的夭折率实在是太过,不说有一半也差不了多少,容不得张扬不小心谨慎。
消息传来,张扬军上下一片欢欣鼓舞,主公有后,不管是男是女,都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消息,哪怕生下来是个女孩也无所谓,再生就是。甚至就连田丰
、刘伯温等智谋之士都充满了干劲,张扬有后,可不只是他一个人的事,而是关系着他麾下所有人的大事。
不信的话,看看董卓,如果他能够有一个成年的儿子,或许在他死后凉州军就不会乱得如此彻底,董平只是一个侄子,名义上有些说不过去,也难怪李
傕、郭汜等人会有一些想法。
而关中的大迁徙,从开始到现在,已经持续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但是根据刘伯温的统计,也不过迁徙了左冯翊、右扶风的二十余万人而已,剩下的京
兆尹、弘农等两郡还在动员之中。
其中,左冯翊、右扶风总共有四十七家世家大族被灭,包括商县李氏、郑县杨氏、池阳卢氏等关中最大的豪族,彻底成为了历史,一个血脉后人都没有
留下。
一手胡萝卜,一手大棒,这确实是一个最好的办法,哪怕再蠢的人都知道如此去选择。
史书,自古便是由胜利者书写,至于后人会怎么评价他和这件大迁徙,张扬不想考虑,现在都没法改变别人的想法,更何况以后呢?
而刘伯温和田丰等人对这种行为也没有任何异议,当主公的,自然不能十分残暴,但若是不够果决的话,那也不是一个真正的王者,至于中间的这个度
,那也只能自己去把握。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就是张扬的道理,只要我的手中握着屠刀,那我怎么说,你就应该怎么做,这就是张扬的逻辑。
其中长安附近的抵抗算是最强烈的,因为长安没有陷落,这些豪族的心里就难免会有一些别的想法。最后张扬从晋阳赶来亲自主持,凡不听从劝说的人
,皆以从逆处置,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字:杀!
在张扬的眼中,根本就不存在士卒门阀和贫苦百姓的区别,长刀所向,不论贫富贵贱全部迁徙,张扬的屠刀,可不仅仅只会斩向异族。
他可以对平常百姓留情,但对待这些世家大族,在中原的时候就杀了不少,北上之后没什么大族,可能这些人已经忘了他的手段,他觉得自己有必然提
醒一下天下人。
此前也不是没有过这样的大迁徙,比如西汉武帝时期,刘彻就曾征发上百万移民填充边塞。只不过那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前后花了数十年的时间来完成
,就算如此,百万人能够活着抵达边塞并幸存下来的,大概只有一半。
毫不夸张地说,大迁徙就是一条由白骨铺成的死亡之路。
不过无论是张扬,还是刘伯温,哪怕是田丰,都根本没有意识到大规模迁徙所能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严格来说,这次的迁徙十分粗糙。毕竟这规模这么
大的迁徙,纵观整个历史都十分少见,所以也没有什么成熟的经验来给他们借鉴,所有人都在摸着石头过河,这其中难免会有一些疏漏,而就这么一点
点小问题,就可能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
这倒不是说如今的张扬比汉武帝要强,手中的实力还要雄厚,只是张扬发动了他手中的一切力量而促成这次迁徙,而武帝时候的大迁徙不管是粮草,还
是其他什么东西,全部得要百姓自己准备,官府一概不管。想想上千里路,贫苦百姓又能有多少余粮,造成这么大的伤亡也就不奇怪了。
最后据不完全统计,整个关中,除了还在樊稠手中的长安之外,总共有六十余万百姓,最后能活着赶到并州的,只有四十多万不到五十万。而这四十多
万百姓中绝不大多都熬到了这个十分寒冷的冬天,这不能不算是个天大的奇迹。
也好在张扬手中什么都缺,就是不缺马,为了加快迁徙的进程,张扬好专门命寇准从河套驱赶了整整十万驽马前来关中,帮助百姓驮载粮食和各种东西
,这其中又有一多半的马匹全部成为了迁徙百姓过冬的口粮,极大地缓解了大迁徙的粮食供给。
马肉虽然不好吃,但也是肉,能够让迁徙百姓吃上肉的,张扬不说后无来者,但绝对是前无古人。
只不过,虽然关中到并州的路途并不遥远,但正值夏末深秋,天气仍然十分炎热,好在张扬军中有医护兵的存在,再加上张扬提前想到了这件事,并采
取了一定的措施,才没有大规模瘟疫的爆发。种种因素相加,最终造就了这次罕见的奇迹。
不过,身在其中的张扬和刘伯温等人却浑然不知自己正在创造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