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五章 锦州被围
锡克教同意迁徙之后,唐军所控制的地域就完全成了可以兑现的土地。这片已经超过一百七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超过了南亚次大陆的半数,此地土壤肥沃气候湿润,是种植农作物的好地方,很受农民们的欢迎。
有唐军守在实际控制线上,根本不怕莫卧儿帝国的战争波及到移民,因此兑换战争债券的热情很高,大批人口通过各个海运公司的往返客轮前往南亚次大陆,接收自己的土地。
看着唐军一片片的收取肥沃土地,东林党人也是眼热无比,有人向崇祯皇帝提出将这些土地收归大明朝廷国有,结果被新派官员当场反问,皇上的话还要不要作数?难道让天子食言而肥?结果将其堵了回去。
最近在朱聿键的资助和整合下,新派官员组成的新党已经正式成型,成为了朝堂之内的第二大势力。尽管他们的势力还非常稚嫩,官员大多处于中下级,但有朱聿键的扶植,又都是务实肯干的年轻官员,发展前途还是不错的,至少他们如今在朝堂上已经能够发出声音,为朱聿键辩护了。
就在他们堵住东林党人关于将土地收归国有的论断之后,东林党又提议作价购买,结果新党官员们给这些不通术数的老糊涂们算了一笔账。
就算将那里以国内最便宜的耕地价格购买,崇祯皇帝购买那么一大片土地,也至少需要五亿两白银。更何况朝廷没有海军,就算买下那块地方,朝廷也是鞭长莫及,又如何去管理那块土地,结果东林党人集体哑火了。
崇祯也的确有将那些土地收为国有的打算,只是报纸上说得清楚,唐军历经血战才拿下的土地,而且有自己亲自盖章的圣旨,他又如何去反悔。这件事情崇祯也是毫无办法,眼看着朱聿键的名望节节上升,甚至被人夸成是大明柱石天降星宿,他就心塞得不行。
崇祯的危机感越来越重了,八贤王朱聿键的文治武功,已经达到了大明立朝以来的最高点,没有一个皇帝能够达到如此的高度,就连明成祖朱棣也不行。就是这样的威望高度,让崇祯充满着危机感,尤其是在李自成突然再次冲入甘肃,并凭借积石关的险峻堵住了杨嗣昌的追击,将整个甘肃一股而下之后,他就更加忧心了。
唐军的战斗力已经达到了难以想象的高度,这与官军屡战屡败形成了鲜明对比。他很羡慕朱聿键手下有那么多将才,那么多善战的军队,这些人如果决定拥护朱聿键登基为帝,恐怕整个大明都将山河色变。崇祯为此整夜睡不着觉,甚至连登基后从未出现过的怠政现象也开始出现了,朝中诸人都觉察出了不对。
朝中诸人虽然都知道,崇祯的怠政很有可能是因为朱聿键的声望日渐高涨,但谁也不敢捅破这层窗户纸。因为崇祯最喜欢迁怒于人,虽然谁敢将这件事情堂而皇之的提出来,恐怕会惹恼了崇祯成为替死鬼。一时间就连策略破产连吃败仗的杨嗣昌也没人去弹劾了,这让他躲过了必杀的一劫,得以着手加强对甘肃的攻势,希望能够弥补错处。
然而有些事情怕什么就来什么,正在朝中不敢弹劾杨嗣昌,以免崇祯想起唐军战绩而恼怒的时候,北方却出了大事情。原来就在这一年的十月,已经完成蒙古八旗整合的皇太极,突然出兵锦州,将锦州总兵祖大寿所部团团包围了起来。
锦州作为宁锦防线最重要的据点,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如果此地失守,那么防线以南的大片村镇都将受到满清铁骑的劫掠,山海关将直接暴露在对方骑兵的铁蹄之下。
对于皇太极的想法,以及锦州的重要性洪承畴知道的一清二楚,但心急也没有用,因为洪承畴能指挥的军队实在太少了。自从袁崇焕被崇祯“冤杀”之后的几年,祖大寿为首的关宁军始终游离在中央政府之外,甚至连崇祯六年皇太极率军入关劫掠,关宁军也没有出兵勤王。
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崇祯开始重视起关宁军的问题来,当时他借着洪承畴清剿农民军声名鹊起的机会,将其调任蓟辽总督,希望利用他控制住这群骄兵悍将。洪承畴也算是个人物,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空手上任没有亲信,对付关宁军就只能以分化为主。
洪承畴故意挑拨各地将帅不和,借以插手关宁军内部事务,又利用九边戍军将领的正常调动给各部掺沙子。经过一年多的谋划,他的手上已经掌握了一万多精兵,算是初步在辽东建立起势力。然而洪承畴如此做法却没有意识到,随着他不断挑拨离间,关宁军内部已经出现了裂痕,再加上他不断往里面掺沙子,渐渐造成关宁军各部离心离德,再也无法形成合力了。
如今辽东最重要的锦州城被围,竟然没有人主动请缨去救援,关宁军内部分裂就可见一斑了。不管现在关宁军内部是否分裂,锦州城都是必须救援的,这一点洪承畴非常清楚,可是凭借他手中的一万多人去救援,无异于送羊入虎口。
这个时候洪承畴就打起了九边精兵的主意。所谓九边,就是来自于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的北部防线上的九个重镇,其中包括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
这其中辽东镇、蓟州镇和宣府镇本就归属辽东,所以也合称三边,另外的六个军镇中,延绥镇和宁夏镇已经失落与李闯之手,剩下的四镇精兵都在杨嗣昌手中。这些精兵本来洪承畴都统帅过,也算有些香火缘分,所以他打算抽调这些精兵过来,借用他们压制蓟辽的三边精兵,共同去对付皇太极。
然而杨嗣昌虽然是崇祯最为看重的臣子,战略上却极其短视,本来他们无法攻入甘肃,根本用不到那么多精兵进攻关隘,但作为自己五省总督辖区内的军队,他却一点也不想外流,因此就直接拒绝了洪承畴。
有唐军守在实际控制线上,根本不怕莫卧儿帝国的战争波及到移民,因此兑换战争债券的热情很高,大批人口通过各个海运公司的往返客轮前往南亚次大陆,接收自己的土地。
看着唐军一片片的收取肥沃土地,东林党人也是眼热无比,有人向崇祯皇帝提出将这些土地收归大明朝廷国有,结果被新派官员当场反问,皇上的话还要不要作数?难道让天子食言而肥?结果将其堵了回去。
最近在朱聿键的资助和整合下,新派官员组成的新党已经正式成型,成为了朝堂之内的第二大势力。尽管他们的势力还非常稚嫩,官员大多处于中下级,但有朱聿键的扶植,又都是务实肯干的年轻官员,发展前途还是不错的,至少他们如今在朝堂上已经能够发出声音,为朱聿键辩护了。
就在他们堵住东林党人关于将土地收归国有的论断之后,东林党又提议作价购买,结果新党官员们给这些不通术数的老糊涂们算了一笔账。
就算将那里以国内最便宜的耕地价格购买,崇祯皇帝购买那么一大片土地,也至少需要五亿两白银。更何况朝廷没有海军,就算买下那块地方,朝廷也是鞭长莫及,又如何去管理那块土地,结果东林党人集体哑火了。
崇祯也的确有将那些土地收为国有的打算,只是报纸上说得清楚,唐军历经血战才拿下的土地,而且有自己亲自盖章的圣旨,他又如何去反悔。这件事情崇祯也是毫无办法,眼看着朱聿键的名望节节上升,甚至被人夸成是大明柱石天降星宿,他就心塞得不行。
崇祯的危机感越来越重了,八贤王朱聿键的文治武功,已经达到了大明立朝以来的最高点,没有一个皇帝能够达到如此的高度,就连明成祖朱棣也不行。就是这样的威望高度,让崇祯充满着危机感,尤其是在李自成突然再次冲入甘肃,并凭借积石关的险峻堵住了杨嗣昌的追击,将整个甘肃一股而下之后,他就更加忧心了。
唐军的战斗力已经达到了难以想象的高度,这与官军屡战屡败形成了鲜明对比。他很羡慕朱聿键手下有那么多将才,那么多善战的军队,这些人如果决定拥护朱聿键登基为帝,恐怕整个大明都将山河色变。崇祯为此整夜睡不着觉,甚至连登基后从未出现过的怠政现象也开始出现了,朝中诸人都觉察出了不对。
朝中诸人虽然都知道,崇祯的怠政很有可能是因为朱聿键的声望日渐高涨,但谁也不敢捅破这层窗户纸。因为崇祯最喜欢迁怒于人,虽然谁敢将这件事情堂而皇之的提出来,恐怕会惹恼了崇祯成为替死鬼。一时间就连策略破产连吃败仗的杨嗣昌也没人去弹劾了,这让他躲过了必杀的一劫,得以着手加强对甘肃的攻势,希望能够弥补错处。
然而有些事情怕什么就来什么,正在朝中不敢弹劾杨嗣昌,以免崇祯想起唐军战绩而恼怒的时候,北方却出了大事情。原来就在这一年的十月,已经完成蒙古八旗整合的皇太极,突然出兵锦州,将锦州总兵祖大寿所部团团包围了起来。
锦州作为宁锦防线最重要的据点,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如果此地失守,那么防线以南的大片村镇都将受到满清铁骑的劫掠,山海关将直接暴露在对方骑兵的铁蹄之下。
对于皇太极的想法,以及锦州的重要性洪承畴知道的一清二楚,但心急也没有用,因为洪承畴能指挥的军队实在太少了。自从袁崇焕被崇祯“冤杀”之后的几年,祖大寿为首的关宁军始终游离在中央政府之外,甚至连崇祯六年皇太极率军入关劫掠,关宁军也没有出兵勤王。
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崇祯开始重视起关宁军的问题来,当时他借着洪承畴清剿农民军声名鹊起的机会,将其调任蓟辽总督,希望利用他控制住这群骄兵悍将。洪承畴也算是个人物,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空手上任没有亲信,对付关宁军就只能以分化为主。
洪承畴故意挑拨各地将帅不和,借以插手关宁军内部事务,又利用九边戍军将领的正常调动给各部掺沙子。经过一年多的谋划,他的手上已经掌握了一万多精兵,算是初步在辽东建立起势力。然而洪承畴如此做法却没有意识到,随着他不断挑拨离间,关宁军内部已经出现了裂痕,再加上他不断往里面掺沙子,渐渐造成关宁军各部离心离德,再也无法形成合力了。
如今辽东最重要的锦州城被围,竟然没有人主动请缨去救援,关宁军内部分裂就可见一斑了。不管现在关宁军内部是否分裂,锦州城都是必须救援的,这一点洪承畴非常清楚,可是凭借他手中的一万多人去救援,无异于送羊入虎口。
这个时候洪承畴就打起了九边精兵的主意。所谓九边,就是来自于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的北部防线上的九个重镇,其中包括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
这其中辽东镇、蓟州镇和宣府镇本就归属辽东,所以也合称三边,另外的六个军镇中,延绥镇和宁夏镇已经失落与李闯之手,剩下的四镇精兵都在杨嗣昌手中。这些精兵本来洪承畴都统帅过,也算有些香火缘分,所以他打算抽调这些精兵过来,借用他们压制蓟辽的三边精兵,共同去对付皇太极。
然而杨嗣昌虽然是崇祯最为看重的臣子,战略上却极其短视,本来他们无法攻入甘肃,根本用不到那么多精兵进攻关隘,但作为自己五省总督辖区内的军队,他却一点也不想外流,因此就直接拒绝了洪承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