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 512 章
重生之穷济天下 作者:梦里挣扎
第 512 章
☆[]の★:交代一下
[章节0]:第六百四十九节、父辈旗帜
第六百四十九节、父辈旗帜
第六百四十九节、父辈旗帜
“哥,校长想让你讲话你为什么拒绝了?”还是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神情凝重的雨光想起了这个细节问题。
我连看都没看他:“有必要吗?”
车里再次安静了下来,四个孩子没有一个人还有来时的那种兴奋情绪,其实不止他们四个,整个影院中所有认真观看完影片的人无不沉默着走出会场,从他们的表情上很难看出震撼、吃惊或是若有所思之类的表情,大多数人都是十分平静的离开电影院,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对于他们的反应,我个人觉得十分满意。这并不是我对影片的质量要求太低,而是在我看来,一部真正能打动观众使其沉浸其中的影片,就应该是那种能让观众平静的离开,并且全盘接受其内容以至于都不会有一丝的质疑。完全接受一部影片并不容易,人们总是能在任何时间与任何地点产生出任何一种自主的思维,尤其是现代社会海量的信息让人们这种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尽可能的发挥。也许某部知名的影片可以让观众在观赏时闭上嘴巴认真去看,但只有很少的作品能让大家在放映结束后依旧保持着不能自拔的状态,甚至不愿意去想这部影片可能存在的某些漏洞。
我的作品很多,但平心而论能做到这一点的却很少。尤其是这部影片严格的来说还和我没什么关系,我除了是制片商兼发行人之外,无论是剧情还是特效都没有我的参与。但它还是凭借着那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与细致入微的情节刻画,赢得了当之无愧的王者头衔。即便是再挑剔的批评家最多也只能嫌我的战场描写太逼真,以至于吓到了一些胆小的观众,除此之外他们就再也没有其他的不满。甚至很多人都认为我之所以会采用这么写实的手法,就是要让战场之外的人看到战争的残酷。其实我没那么高尚,更不是什么和平主义者。只是纯粹的想让一些“精英们”闭上臭嘴,不要在揪着这场战争的创伤来展示自己有多无知了。同时也想让很多每天叫嚣着发动战争的傻小子们清醒一下,马革裹尸可没有诗句中那么豪迈,尤其是现代战争中就是想落个全尸恐怕都只能是奢望。
现在看来我的目的算是基本达到了,不少挤进首映场次的娱乐记者在接受其他同行采访时,当提到对这部影片的第一印象时,大多数人竟然是深沉的摇着头,很难用一句简练的话来说出心中的那种复杂感觉。最有个性的一位竟然回答:“我终于明白了牺牲二字的沉重……”
“牺牲”这个词的分量绝对不是一部电影就能诠释的,但至少能让人窥见一个大概。生活在和平中的人们已经很难有机会去理解这个词语了,人们也大多自私的摈弃了一些社会基本道德。这其中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外来文化其实也就是西方文化对咱们造成的冲击,对社会风气的改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很长时间内,欧美那种绝对的利己主义夹杂在民主、人权的光环下渗透到中国人的生活当中,迅速的堕落的道德使“雷锋精神”都成为了受嘲笑贬斥的对象。逐渐丧失了民族个性以及赖以起家的那种革命精神之后,就导致在这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社会当中各种乱象、怪相丛生,一桩桩骇人听闻的事件就此诞生。人们为什么堕落的如此之快呢?除了受到文化冲击之外,最主要的就是不发达的经济在剧烈变革时期所带来的那种唯利是图,使人们无法抵抗金钱以及其他物质的yòu祸,从而抛弃了本来就不牢固的公共道德。本来这也就是任何社会在转型时都会出现的波动,但是当我们被各种强敌环伺,很多事情都被掺杂进各种政治阴谋之后,这种堕落就有些令人毛骨悚然了。说到底这还是因为“钱”给闹的,当社会无法做到“均富”的时候,你能指望所有的国民都是谦谦君子吗?根据国内外通行的经验来看,要想约束民众就必须拥有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要么是财富催生道德,要么就是严刑厉法震慑宵小。而搞笑的是我们恰恰缺乏创建和谐社会的这两个充要条件……根据我的记忆,即便是在这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混乱时期,中国人也还是在很多时候紧密的团结在一起,为了某个共同的目的而不惜牺牲一切。这种情况说明了一个问题,并不是中国的百姓完全丧失掉了人格,而是在拜金主义盛行的情况下人性被掩盖了起来。那么让我们来看看是什么样的条件才能重新唤起出这个民族的气节。
第一、当某件事情成为争取国家尊严,提升国民自豪感以及能挣得颜面的事情。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各种国际性体育赛事,包括第一次承办亚运会和申办奥运会。因为我们一直被“东亚病夫”这个词语所折磨,所以没有哪个民族会如同我们这样高度看重体育成绩。也不会有哪个国家将赢得金牌当做政治高度的任务来完成。归根结底是我们想向世界证明自己不是“病夫”!这其中的心理原因我也不用多说了。
第二、那就是当我们的国家或民族遭受到空前灾难的时候。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沉沦的百年让逐渐觉醒的国人心痛不已,日本的侵略更刺痛了有识之士的神经,为什么泱泱大国竟沦落到任人鱼肉的境地?为什么我中华就如此不幸的总是遭受各种天灾的蹂躏?所以每当有灾难发生,总是能鸡发出空前的凝聚力。正是因为我们的灾难多得有点离谱,所以也造就了我们这种绝不低头众志成城的民族性格。
现在离我最近的例子就有两个,第一个是98年的大洪水,拜先进的传媒所赐,即便是远离灾区的人们也很直观的看到了一片泽泊的景象,更加为舍生忘死的抗灾英雄们所感动。在经历过计划经济转轨、工人下岗待业以及全民皆商的各种浮躁心态之后,在二十世纪末中国人那种久违的阶级感情再度一统天下。但这仅仅是开始,这次抗灾行动只能说是团结了社会各阶层。真正让国人的紧迫感与使命感重新燃烧,使普通中国人再次关注起国际政治的催化剂就是我要说的第二个例子――科索沃战争!
一开始老百姓对这场战争的态度大多是看看热闹,毕竟巴尔干半岛离咱们也实在太远了,普通人对南斯拉夫的印象也都停留在《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这样的老电影之中,可是我们的宣传机器以及国家喉舌在一开始就直接的摆明了立场,坚决反对北约的暴行。为什么?因为这场战争开了冷战后一个很坏的先例,当大家以为毁灭世界的核战争打不起来了,以后国家间将主要通过联合国调停各种矛盾的时候,美国人以及他们的帮凶们却在没有国际社会支持的情况下对一个主权国家发动了战争!这让真正的精英阶层一瞬间就明白了一个道理,达尔文式的国际准则到现在依然适用,联合国只是发达国家的工具,当你弱小的时候所谓的《国际法》连个屁都不如。
但这也只能算是精英阶层的觉醒,可善解人意的山姆大叔生怕学识不高的中国人不能理解这层道理,所以为了加深我们的印象,便悍然对我大使馆下手了!这事要是放在1949年之前,恐怕除了一些愤怒的学生之外没有人会去过多的关心,因为当时的中国就是任人欺凌的废物,可是在五十年之后,中国人那点沾沾自喜的面子被剧烈的爆炸所摧毁,别说是首都各高校的学生,恐怕当时全中国的人们都意识到了“革命尚未成功”的真意,我们再次君临天下之前,这种为了国家利益与尊严的斗争将会贯穿新中国的历史,任何粉饰太平宣传“亲善”的论调都是虚伪与邪恶的。这一炸算是彻底的炸醒了国人,以至于事后美国人都头痛的发现自己做了一件愚蠢的事情,它使得本来只存在于幻想中的敌对政权以及其十几亿人民真的站到了自己的对立面上去。有这两件重大事件垫底,当《朝鲜战争》的第二部电影上映的时候,国民在观赏时的心态会有着怎样的变化?“牺牲”二字再次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之中,此时绝对不会有人笑话我制作了一部主旋律电影,除了一些没心没肺的家伙与天生的卖国贼之外,恐怕所有人都会在内心中重新衡量一下它的分量。
说到底其实是内心空虚的中国人需要重新拾起这一伟大的目标,彷徨迷茫的社会需要需要一个精神上的寄托,为了保证国家永远向前发展我们也必须拥有一个敌人,当这一切因素聚集到一起的时候,我们发现现实社会中除了美国这个庞然大物之外,已经没有哪个国家够资格作为对手了。好在这个国家也从来不把我们当成朋友,所以在感情上我们没什么负担。
按照习惯,观看完影片的学生们都要上交《观后感》,不擅长写作的雨光依旧写不出东西,不过听贞子透露说,这次他并不是不知道该怎样去写,而是想写的东西太多却理不出头绪,这对于雨光来说可说是自出生以来的第一次。其实不止是他,据老妈向我爆料,别说是雨光这类不善言辞的学生,就是很多执教多年的语文老师都有很多人不知该如何动笔,各种感情在心中鸡荡翻涌,万千感慨却化成仰天长叹。
“这不是很好嘛,我们成功的调动起观众的情绪,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美国依旧禁止该片上映。”在视频会议上,我故作轻松的向制作者们调侃:“美国人的禁令其实恰好说明你们让山姆大叔头疼,不仅打击了美国人的自信心同时还让世界冷眼旁观他们的伪善。不过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你们挣不着美国观众兜里的钱了。”
挣不着钱只是句玩笑话,满世界都是的《国际英文版》光盘在哪都能买到,可笑的是欧美那些影评家们实在不敢对剧情说三道四,这个内容太敏感他们也不是耿直的绅士,唯一能让欧美共同讨论的就是该片的艺术欣赏性了。不过与他们那种欲说还休的倒霉模样相比,国内的观众则一边倒的给予了好评。
“这是我见过的最伤感的片头,没有一句歌词,画面就像是不停跳帧发黄的老电影,但是所凝聚的战场瞬间又那样的让人揪心,夕阳下山岭上的战士们的剪影让我再也忍不住泪水……”这类动情的影评在网络上比比皆是,要不是雨光他们考虑到抄袭所要承担的惩罚,估计随便摘抄一篇就能交作业了,而我现在调出这种东西并念出来,就是在视频会议用来讨论的:“观众认可了你们的努力,虽然这个片头是我的构思,但是你们最终呈现的效果超出了我的预期,所以这是对你们的表扬……但是!”
线路上一片寂静,所有人都凝神静气的等着我指出问题,他们也早就习惯我这种吹毛求疵的做派了:“我在电影院中认真的看完了整部片子,不得不说还有一些瑕疵影响了整体的效果……”
这也是我同意和学生们共同观影的原因之一,有些问题你只是盯着电脑屏幕是看不出来的,只有亲身坐在影院之中,并且以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去观看,才能发现某些以前注意不到的问题。
“……总的来说就是你们在一部120分钟的电影中塞进了太多的东西,我知道这是为了照顾剧本的需要,但是你们可以采用一些深入的细节刻画来凸显出全局,没必要贪大求全使影片的节奏偏快,还好这是战争片,本身就是电光火石之间血肉横飞的故事,否则这次就一定会有人站出来骂你们拍流水账了……”
关掉线路之后,将身体靠在转椅里长出了一口气,眼角的余光瞥着贴吧中不停刷新的留言。我知道自己这次又过关了,那种让人喘不过气的沉重感使大多数观众都没有在意结构上的硬伤。想到这里我拉开了抽屉拿出那张还属于保密阶段的全年龄版v端详了起来。
☆[]の★:交代一下
[章节1]:第六百五十节、审视历史
第六百五十节、审视历史
第六百五十节、审视历史
影片是在一片混乱之中开场的,五十年代的汉城街头到处都是举家迁移的难民,以及眼神中透露着绝望恐怖的南朝鲜士兵,就算是士气稍微高一点的美军也是坐在汽车上混在人群中拼命的向南开去,一个身量不高的美国将军眼神忧郁的看着这溃败的场面,无论他怎样努力的想稳住阵脚都不能让吓破胆的士兵放慢一丝脚步。最后他也只能在一面墙壁上写下了向横刀立马致敬的留言后,转身加入了南逃的队伍当中去。在这里他的脸部有个特写镜头,眼神中的无奈逐渐的转为了一种坚定……
至此,在开场不到五分钟的时间里,志愿军最难缠的对手李奇微以不太闪亮的方式登场了。接下来的剧情就犹如大多数主旋律电影一样,势如破竹的志愿军闪电般攻克汉城,并继续追击大面积溃逃的敌军,似乎一场朝鲜版的“渡江战役”已经拉开了帷幕,那种宜将剩勇追穷寇的乐观情绪充斥着全军,就好像美国人也即将同委员长一样转进到海边并登上一艘大船去别的地方宣讲民主自由。但是经历过长时间战争洗礼的老一代军人很快就发现了问题,我们的补给跟不上了!于是当横刀立马果断的让部队停留在三十六度线的附近时,收容了足够的溃兵并重新整训完毕的李奇微也即将展开自己的反攻。这个关键的转折在电影中只不过就是前二十分钟的内容。
以这个转折为基点,此后的剧情就是让广大观众难以承受的内容了,这前二十分钟也是我对这部影片最不满的地方,志愿军的追击、联合的溃逃、韩国平民的混乱、包括那著名的被爆破掉的挤满了难民的汉江大桥。如此混乱的场面竟然被压缩进二十分钟的时长里,要不是那些副导演、艺术总监之类的功底深厚,镜头剪切与渲染做的滴水不漏,恐怕要是换一批能力稍差一点的制作人,这部影片都不会拥有现在的效果。在我看来既然要表现的内容比较多,那就索性在延长一点时间,反正我也没有限制他们的预算。可这些家伙延续了去年的习惯,对非技术需要的制作成本斤斤计较。能省钱的地方一定要省,结果就有了这么一个紧张的节奏。
如果单从观赏性上分析,他们这种处理反而效果不错,伴随着狗撵鸭子般的追击,是对方的阻击越发难以突破,映衬着已经干瘪的弹药和粮食袋,一种难以言语的迟滞感突然出现在观众的眼前,就算是对军事一窍不通的人,也能从我方沉重的脚步与声嘶力竭的呐喊中看出这种胜利已经无法维持。就在胜负即将逆转的时候,镜头却突然切换到了一线战场的后方,因为从这里开始我们要向大家解释一下李奇微发动的空中绞杀战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天空中机群密布,犹如雨后觅食的燕子在上下翻飞,随着她们每一次俯冲,地面上必然会爆发出一团亮光并伴随着黑烟随风飘散。美国人的真正实力总算是显示了出来,与他们拙劣的陆军相比,世界第一的空军绝不是可以藐视的对象,当初为了能制作出战斗机的真正飞行姿态,我们不惜跑到美国找到一群军事爱好者将老古董都开上天,也是美迷的存货较为丰富,让我们不仅领略到了当年那种近距离战场打击全貌,甚至还有个俄罗斯人开着一架不知从哪搞来的米格15,和美国人来了一场模拟空战,事后我在看采风样片的时候,不止一次看见这个俄国人向美国人炫耀这经典的名机,似乎他又找回了当年作为苏联人的那种自豪。
为了表现出后勤战场上的惨烈,编剧们很不厚道的安排了一队文工团的战士走在了北朝鲜的山路上,其中一个年轻的小战士为了不在女性队员面前小便,结果跑到了公路边不远处的一块大石头后边解决,而就在这个时候,一阵尖啸裹挟着狂风将他掀翻在地。巨大的爆炸让整个画面都变得模糊不可辨认,等他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挣扎着重新站起来寻找战友的时候,画面变成了一个近景的全身特写,呆滞的眼神中透出一股绝望,本来一直死死攥着的军帽轻轻的滑落到硝烟弥漫的土地上。谁都知道他看到了什么,可是全年龄版剪辑掉了那些会让某些人无法接受的画面。要想让更多的人能够静下心来观赏,这种剪辑又十分的必要,这个细节也凸显了美国空中打击力量的强悍,即便是这个看上去没有什么武装的文工团都能招致毁灭性的轰炸,可想而知那些真正的后勤部队究竟在承受着怎样的损失。在李奇微有步骤的后退消耗志愿军前线力量的磁性战术,与规模庞大的空中绞杀相结合的双重打击下,恐怕历史上任何国家的任何一支军队都不能做的比志愿军更出色,即便如此我们还是靠着高昂的士气力图保住现有的战果。此时没有人再乐观的认为能将美国人赶下大海了,战场的局势逐渐开始逆转。
看到这里,我注意了一下时间轴,刚好走到了四十五分钟的位置上,经历了四十多分钟的紧张剧情,一般来说应该放缓一下节奏好让观众喘口气,并且有时间理顺前边的内容。还是打着压缩成本的旗号,制作组的这帮疯子为了满足其变态的“战争情节”竟然只给了观众仅仅一分钟寂静的画面,在简单的野战工事前,一个年轻的哨兵警惕的观察着对面的动静,不远处的山岗上覆盖着茂密的植被,所有的人都知道这山上一定有敌人,但是他们究竟在何处却又让人不得而知,如果不是在战争年代,这里将会是一片生机勃勃的原始森林,可这短短一分钟的平静马上就被铺天盖地呼啸而来的炮弹所淹没……
我说制作组变态恐怕都算是口下留德了,当我重新审视影片的时候感觉到了他们这样做的某种用意,表面上看这的确是在为我节省,但动画制作主要开销并不是时间的长短而是画面的变换速度,越是复杂的画面处理起来就越费劲,加上我对道具的选取有着严格的规定,不符合历史的东西一概不能有,很多爆炸声与机器的轰鸣也是尽可能的采用原声加工,这就导致其制作成本并没有降低多少,他们所谓的“节约”恐怕是以这种制作方式如果压缩时长将会严重的超支,所以就做了这么一个让人窒息的速度来展现剧情,结果就是很多人包括我在内,第一次看到该片时的确是没有时间“多想”,完全被这种迅雷不及掩耳的真实“战场”所摆布,观看时的心情是大起大落完全没有调整休息的空当,让所有看完影片的人在一瞬间会有一种再世为人的感觉,就好像自己刚刚经历了一场生死的考验。
这是他们故意耍的小聪明还是无心栽柳?我没兴趣调查清楚。这个时代除了这种动画电影之外,恐怕没有人能将如此庞大的场面在真人电影中完全复制出来。这倒不是他们舍不得花钱,而是不可能找到几百架古董飞机并将他们铺满整个天空。也不能让摄像机在重磅炸弹的轰炸下还能正常工作,所以无论片子的载体是什么,电脑特效技术就成了必不可少的要素,而今后所谓的大制作电影中,十有也是将钱花在了特效上。我一边感叹着大电影就是个吞金巨兽,一边暂停了影片好让自己喘口气,可结果身边的四个人同时叹了口气。
“哥,你别停啊,到要紧的地方了!”
我回头看看他们四个:“你们不去写作业,跑到我这里干什么?”
贞子听了这话不乐意了:“要不是这次的作文太难写,我也不会再看一遍这么吓人的电影。”
“很恐怖吗?”我向两个男生询问:“你们觉得这部片子和上一部相比区别在哪?”
“那还用说!”着急想看下去的雨光马上开口回答:“上一部虽然也比较惨,但至少我们还算是赢了,可这部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我们拼死拼活到最后也只是避免了全军覆没,这身份整个调了过来。”
晓明也在一边搭话:“没错,尤其是这马上就要开打的铁源阻击战,几乎是拼光了63军才保住了主力。”
“那么你们认为这场惨烈的阻击战所换来的是什么呢?”既然他们还是写不出作文,那我只好引导一下他们的思路。
本来站在一边并不搭话的晓清见男生们都成了哑巴便小声的对我说:“这一仗换来的朝鲜停战谈判!”
“哦?”我眼睛一亮,电影受限于篇幅,没办法将这五次战役最关键的战场全都描写出来,也就是说对铁源战役的分析肯定要放到下一部电影当中去了,可是她这个并不喜好军事的女孩子竟然能说出这么关键的结论,显然是在私下里做足了功课的。想到这我看了看神色不太自在的俩小子,便继续播放起来。
从1951年5月21日开始,前线部队开始大规模撤退,被人穷追猛打的志愿军各部从没有吃过这种亏,全军上下都有种难以言喻的郁闷气氛,就在这弹尽粮绝人困马乏似乎随时都有可能被敌人包围全歼的时候,志愿军六十三军领命:为了掩护大部队突围,为了给后方构筑阵地争取时间,必须迟滞敌人的进攻……
☆[]の★:交代一下
[章节2]:第六百五十一节、商业政治
第六百五十一节、商业政治
第 512 章
恋耽美
第 512 章
☆[]の★:交代一下
[章节0]:第六百四十九节、父辈旗帜
第六百四十九节、父辈旗帜
第六百四十九节、父辈旗帜
“哥,校长想让你讲话你为什么拒绝了?”还是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神情凝重的雨光想起了这个细节问题。
我连看都没看他:“有必要吗?”
车里再次安静了下来,四个孩子没有一个人还有来时的那种兴奋情绪,其实不止他们四个,整个影院中所有认真观看完影片的人无不沉默着走出会场,从他们的表情上很难看出震撼、吃惊或是若有所思之类的表情,大多数人都是十分平静的离开电影院,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对于他们的反应,我个人觉得十分满意。这并不是我对影片的质量要求太低,而是在我看来,一部真正能打动观众使其沉浸其中的影片,就应该是那种能让观众平静的离开,并且全盘接受其内容以至于都不会有一丝的质疑。完全接受一部影片并不容易,人们总是能在任何时间与任何地点产生出任何一种自主的思维,尤其是现代社会海量的信息让人们这种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尽可能的发挥。也许某部知名的影片可以让观众在观赏时闭上嘴巴认真去看,但只有很少的作品能让大家在放映结束后依旧保持着不能自拔的状态,甚至不愿意去想这部影片可能存在的某些漏洞。
我的作品很多,但平心而论能做到这一点的却很少。尤其是这部影片严格的来说还和我没什么关系,我除了是制片商兼发行人之外,无论是剧情还是特效都没有我的参与。但它还是凭借着那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与细致入微的情节刻画,赢得了当之无愧的王者头衔。即便是再挑剔的批评家最多也只能嫌我的战场描写太逼真,以至于吓到了一些胆小的观众,除此之外他们就再也没有其他的不满。甚至很多人都认为我之所以会采用这么写实的手法,就是要让战场之外的人看到战争的残酷。其实我没那么高尚,更不是什么和平主义者。只是纯粹的想让一些“精英们”闭上臭嘴,不要在揪着这场战争的创伤来展示自己有多无知了。同时也想让很多每天叫嚣着发动战争的傻小子们清醒一下,马革裹尸可没有诗句中那么豪迈,尤其是现代战争中就是想落个全尸恐怕都只能是奢望。
现在看来我的目的算是基本达到了,不少挤进首映场次的娱乐记者在接受其他同行采访时,当提到对这部影片的第一印象时,大多数人竟然是深沉的摇着头,很难用一句简练的话来说出心中的那种复杂感觉。最有个性的一位竟然回答:“我终于明白了牺牲二字的沉重……”
“牺牲”这个词的分量绝对不是一部电影就能诠释的,但至少能让人窥见一个大概。生活在和平中的人们已经很难有机会去理解这个词语了,人们也大多自私的摈弃了一些社会基本道德。这其中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外来文化其实也就是西方文化对咱们造成的冲击,对社会风气的改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很长时间内,欧美那种绝对的利己主义夹杂在民主、人权的光环下渗透到中国人的生活当中,迅速的堕落的道德使“雷锋精神”都成为了受嘲笑贬斥的对象。逐渐丧失了民族个性以及赖以起家的那种革命精神之后,就导致在这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社会当中各种乱象、怪相丛生,一桩桩骇人听闻的事件就此诞生。人们为什么堕落的如此之快呢?除了受到文化冲击之外,最主要的就是不发达的经济在剧烈变革时期所带来的那种唯利是图,使人们无法抵抗金钱以及其他物质的yòu祸,从而抛弃了本来就不牢固的公共道德。本来这也就是任何社会在转型时都会出现的波动,但是当我们被各种强敌环伺,很多事情都被掺杂进各种政治阴谋之后,这种堕落就有些令人毛骨悚然了。说到底这还是因为“钱”给闹的,当社会无法做到“均富”的时候,你能指望所有的国民都是谦谦君子吗?根据国内外通行的经验来看,要想约束民众就必须拥有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要么是财富催生道德,要么就是严刑厉法震慑宵小。而搞笑的是我们恰恰缺乏创建和谐社会的这两个充要条件……根据我的记忆,即便是在这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混乱时期,中国人也还是在很多时候紧密的团结在一起,为了某个共同的目的而不惜牺牲一切。这种情况说明了一个问题,并不是中国的百姓完全丧失掉了人格,而是在拜金主义盛行的情况下人性被掩盖了起来。那么让我们来看看是什么样的条件才能重新唤起出这个民族的气节。
第一、当某件事情成为争取国家尊严,提升国民自豪感以及能挣得颜面的事情。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各种国际性体育赛事,包括第一次承办亚运会和申办奥运会。因为我们一直被“东亚病夫”这个词语所折磨,所以没有哪个民族会如同我们这样高度看重体育成绩。也不会有哪个国家将赢得金牌当做政治高度的任务来完成。归根结底是我们想向世界证明自己不是“病夫”!这其中的心理原因我也不用多说了。
第二、那就是当我们的国家或民族遭受到空前灾难的时候。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沉沦的百年让逐渐觉醒的国人心痛不已,日本的侵略更刺痛了有识之士的神经,为什么泱泱大国竟沦落到任人鱼肉的境地?为什么我中华就如此不幸的总是遭受各种天灾的蹂躏?所以每当有灾难发生,总是能鸡发出空前的凝聚力。正是因为我们的灾难多得有点离谱,所以也造就了我们这种绝不低头众志成城的民族性格。
现在离我最近的例子就有两个,第一个是98年的大洪水,拜先进的传媒所赐,即便是远离灾区的人们也很直观的看到了一片泽泊的景象,更加为舍生忘死的抗灾英雄们所感动。在经历过计划经济转轨、工人下岗待业以及全民皆商的各种浮躁心态之后,在二十世纪末中国人那种久违的阶级感情再度一统天下。但这仅仅是开始,这次抗灾行动只能说是团结了社会各阶层。真正让国人的紧迫感与使命感重新燃烧,使普通中国人再次关注起国际政治的催化剂就是我要说的第二个例子――科索沃战争!
一开始老百姓对这场战争的态度大多是看看热闹,毕竟巴尔干半岛离咱们也实在太远了,普通人对南斯拉夫的印象也都停留在《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这样的老电影之中,可是我们的宣传机器以及国家喉舌在一开始就直接的摆明了立场,坚决反对北约的暴行。为什么?因为这场战争开了冷战后一个很坏的先例,当大家以为毁灭世界的核战争打不起来了,以后国家间将主要通过联合国调停各种矛盾的时候,美国人以及他们的帮凶们却在没有国际社会支持的情况下对一个主权国家发动了战争!这让真正的精英阶层一瞬间就明白了一个道理,达尔文式的国际准则到现在依然适用,联合国只是发达国家的工具,当你弱小的时候所谓的《国际法》连个屁都不如。
但这也只能算是精英阶层的觉醒,可善解人意的山姆大叔生怕学识不高的中国人不能理解这层道理,所以为了加深我们的印象,便悍然对我大使馆下手了!这事要是放在1949年之前,恐怕除了一些愤怒的学生之外没有人会去过多的关心,因为当时的中国就是任人欺凌的废物,可是在五十年之后,中国人那点沾沾自喜的面子被剧烈的爆炸所摧毁,别说是首都各高校的学生,恐怕当时全中国的人们都意识到了“革命尚未成功”的真意,我们再次君临天下之前,这种为了国家利益与尊严的斗争将会贯穿新中国的历史,任何粉饰太平宣传“亲善”的论调都是虚伪与邪恶的。这一炸算是彻底的炸醒了国人,以至于事后美国人都头痛的发现自己做了一件愚蠢的事情,它使得本来只存在于幻想中的敌对政权以及其十几亿人民真的站到了自己的对立面上去。有这两件重大事件垫底,当《朝鲜战争》的第二部电影上映的时候,国民在观赏时的心态会有着怎样的变化?“牺牲”二字再次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之中,此时绝对不会有人笑话我制作了一部主旋律电影,除了一些没心没肺的家伙与天生的卖国贼之外,恐怕所有人都会在内心中重新衡量一下它的分量。
说到底其实是内心空虚的中国人需要重新拾起这一伟大的目标,彷徨迷茫的社会需要需要一个精神上的寄托,为了保证国家永远向前发展我们也必须拥有一个敌人,当这一切因素聚集到一起的时候,我们发现现实社会中除了美国这个庞然大物之外,已经没有哪个国家够资格作为对手了。好在这个国家也从来不把我们当成朋友,所以在感情上我们没什么负担。
按照习惯,观看完影片的学生们都要上交《观后感》,不擅长写作的雨光依旧写不出东西,不过听贞子透露说,这次他并不是不知道该怎样去写,而是想写的东西太多却理不出头绪,这对于雨光来说可说是自出生以来的第一次。其实不止是他,据老妈向我爆料,别说是雨光这类不善言辞的学生,就是很多执教多年的语文老师都有很多人不知该如何动笔,各种感情在心中鸡荡翻涌,万千感慨却化成仰天长叹。
“这不是很好嘛,我们成功的调动起观众的情绪,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美国依旧禁止该片上映。”在视频会议上,我故作轻松的向制作者们调侃:“美国人的禁令其实恰好说明你们让山姆大叔头疼,不仅打击了美国人的自信心同时还让世界冷眼旁观他们的伪善。不过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你们挣不着美国观众兜里的钱了。”
挣不着钱只是句玩笑话,满世界都是的《国际英文版》光盘在哪都能买到,可笑的是欧美那些影评家们实在不敢对剧情说三道四,这个内容太敏感他们也不是耿直的绅士,唯一能让欧美共同讨论的就是该片的艺术欣赏性了。不过与他们那种欲说还休的倒霉模样相比,国内的观众则一边倒的给予了好评。
“这是我见过的最伤感的片头,没有一句歌词,画面就像是不停跳帧发黄的老电影,但是所凝聚的战场瞬间又那样的让人揪心,夕阳下山岭上的战士们的剪影让我再也忍不住泪水……”这类动情的影评在网络上比比皆是,要不是雨光他们考虑到抄袭所要承担的惩罚,估计随便摘抄一篇就能交作业了,而我现在调出这种东西并念出来,就是在视频会议用来讨论的:“观众认可了你们的努力,虽然这个片头是我的构思,但是你们最终呈现的效果超出了我的预期,所以这是对你们的表扬……但是!”
线路上一片寂静,所有人都凝神静气的等着我指出问题,他们也早就习惯我这种吹毛求疵的做派了:“我在电影院中认真的看完了整部片子,不得不说还有一些瑕疵影响了整体的效果……”
这也是我同意和学生们共同观影的原因之一,有些问题你只是盯着电脑屏幕是看不出来的,只有亲身坐在影院之中,并且以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去观看,才能发现某些以前注意不到的问题。
“……总的来说就是你们在一部120分钟的电影中塞进了太多的东西,我知道这是为了照顾剧本的需要,但是你们可以采用一些深入的细节刻画来凸显出全局,没必要贪大求全使影片的节奏偏快,还好这是战争片,本身就是电光火石之间血肉横飞的故事,否则这次就一定会有人站出来骂你们拍流水账了……”
关掉线路之后,将身体靠在转椅里长出了一口气,眼角的余光瞥着贴吧中不停刷新的留言。我知道自己这次又过关了,那种让人喘不过气的沉重感使大多数观众都没有在意结构上的硬伤。想到这里我拉开了抽屉拿出那张还属于保密阶段的全年龄版v端详了起来。
☆[]の★:交代一下
[章节1]:第六百五十节、审视历史
第六百五十节、审视历史
第六百五十节、审视历史
影片是在一片混乱之中开场的,五十年代的汉城街头到处都是举家迁移的难民,以及眼神中透露着绝望恐怖的南朝鲜士兵,就算是士气稍微高一点的美军也是坐在汽车上混在人群中拼命的向南开去,一个身量不高的美国将军眼神忧郁的看着这溃败的场面,无论他怎样努力的想稳住阵脚都不能让吓破胆的士兵放慢一丝脚步。最后他也只能在一面墙壁上写下了向横刀立马致敬的留言后,转身加入了南逃的队伍当中去。在这里他的脸部有个特写镜头,眼神中的无奈逐渐的转为了一种坚定……
至此,在开场不到五分钟的时间里,志愿军最难缠的对手李奇微以不太闪亮的方式登场了。接下来的剧情就犹如大多数主旋律电影一样,势如破竹的志愿军闪电般攻克汉城,并继续追击大面积溃逃的敌军,似乎一场朝鲜版的“渡江战役”已经拉开了帷幕,那种宜将剩勇追穷寇的乐观情绪充斥着全军,就好像美国人也即将同委员长一样转进到海边并登上一艘大船去别的地方宣讲民主自由。但是经历过长时间战争洗礼的老一代军人很快就发现了问题,我们的补给跟不上了!于是当横刀立马果断的让部队停留在三十六度线的附近时,收容了足够的溃兵并重新整训完毕的李奇微也即将展开自己的反攻。这个关键的转折在电影中只不过就是前二十分钟的内容。
以这个转折为基点,此后的剧情就是让广大观众难以承受的内容了,这前二十分钟也是我对这部影片最不满的地方,志愿军的追击、联合的溃逃、韩国平民的混乱、包括那著名的被爆破掉的挤满了难民的汉江大桥。如此混乱的场面竟然被压缩进二十分钟的时长里,要不是那些副导演、艺术总监之类的功底深厚,镜头剪切与渲染做的滴水不漏,恐怕要是换一批能力稍差一点的制作人,这部影片都不会拥有现在的效果。在我看来既然要表现的内容比较多,那就索性在延长一点时间,反正我也没有限制他们的预算。可这些家伙延续了去年的习惯,对非技术需要的制作成本斤斤计较。能省钱的地方一定要省,结果就有了这么一个紧张的节奏。
如果单从观赏性上分析,他们这种处理反而效果不错,伴随着狗撵鸭子般的追击,是对方的阻击越发难以突破,映衬着已经干瘪的弹药和粮食袋,一种难以言语的迟滞感突然出现在观众的眼前,就算是对军事一窍不通的人,也能从我方沉重的脚步与声嘶力竭的呐喊中看出这种胜利已经无法维持。就在胜负即将逆转的时候,镜头却突然切换到了一线战场的后方,因为从这里开始我们要向大家解释一下李奇微发动的空中绞杀战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天空中机群密布,犹如雨后觅食的燕子在上下翻飞,随着她们每一次俯冲,地面上必然会爆发出一团亮光并伴随着黑烟随风飘散。美国人的真正实力总算是显示了出来,与他们拙劣的陆军相比,世界第一的空军绝不是可以藐视的对象,当初为了能制作出战斗机的真正飞行姿态,我们不惜跑到美国找到一群军事爱好者将老古董都开上天,也是美迷的存货较为丰富,让我们不仅领略到了当年那种近距离战场打击全貌,甚至还有个俄罗斯人开着一架不知从哪搞来的米格15,和美国人来了一场模拟空战,事后我在看采风样片的时候,不止一次看见这个俄国人向美国人炫耀这经典的名机,似乎他又找回了当年作为苏联人的那种自豪。
为了表现出后勤战场上的惨烈,编剧们很不厚道的安排了一队文工团的战士走在了北朝鲜的山路上,其中一个年轻的小战士为了不在女性队员面前小便,结果跑到了公路边不远处的一块大石头后边解决,而就在这个时候,一阵尖啸裹挟着狂风将他掀翻在地。巨大的爆炸让整个画面都变得模糊不可辨认,等他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挣扎着重新站起来寻找战友的时候,画面变成了一个近景的全身特写,呆滞的眼神中透出一股绝望,本来一直死死攥着的军帽轻轻的滑落到硝烟弥漫的土地上。谁都知道他看到了什么,可是全年龄版剪辑掉了那些会让某些人无法接受的画面。要想让更多的人能够静下心来观赏,这种剪辑又十分的必要,这个细节也凸显了美国空中打击力量的强悍,即便是这个看上去没有什么武装的文工团都能招致毁灭性的轰炸,可想而知那些真正的后勤部队究竟在承受着怎样的损失。在李奇微有步骤的后退消耗志愿军前线力量的磁性战术,与规模庞大的空中绞杀相结合的双重打击下,恐怕历史上任何国家的任何一支军队都不能做的比志愿军更出色,即便如此我们还是靠着高昂的士气力图保住现有的战果。此时没有人再乐观的认为能将美国人赶下大海了,战场的局势逐渐开始逆转。
看到这里,我注意了一下时间轴,刚好走到了四十五分钟的位置上,经历了四十多分钟的紧张剧情,一般来说应该放缓一下节奏好让观众喘口气,并且有时间理顺前边的内容。还是打着压缩成本的旗号,制作组的这帮疯子为了满足其变态的“战争情节”竟然只给了观众仅仅一分钟寂静的画面,在简单的野战工事前,一个年轻的哨兵警惕的观察着对面的动静,不远处的山岗上覆盖着茂密的植被,所有的人都知道这山上一定有敌人,但是他们究竟在何处却又让人不得而知,如果不是在战争年代,这里将会是一片生机勃勃的原始森林,可这短短一分钟的平静马上就被铺天盖地呼啸而来的炮弹所淹没……
我说制作组变态恐怕都算是口下留德了,当我重新审视影片的时候感觉到了他们这样做的某种用意,表面上看这的确是在为我节省,但动画制作主要开销并不是时间的长短而是画面的变换速度,越是复杂的画面处理起来就越费劲,加上我对道具的选取有着严格的规定,不符合历史的东西一概不能有,很多爆炸声与机器的轰鸣也是尽可能的采用原声加工,这就导致其制作成本并没有降低多少,他们所谓的“节约”恐怕是以这种制作方式如果压缩时长将会严重的超支,所以就做了这么一个让人窒息的速度来展现剧情,结果就是很多人包括我在内,第一次看到该片时的确是没有时间“多想”,完全被这种迅雷不及掩耳的真实“战场”所摆布,观看时的心情是大起大落完全没有调整休息的空当,让所有看完影片的人在一瞬间会有一种再世为人的感觉,就好像自己刚刚经历了一场生死的考验。
这是他们故意耍的小聪明还是无心栽柳?我没兴趣调查清楚。这个时代除了这种动画电影之外,恐怕没有人能将如此庞大的场面在真人电影中完全复制出来。这倒不是他们舍不得花钱,而是不可能找到几百架古董飞机并将他们铺满整个天空。也不能让摄像机在重磅炸弹的轰炸下还能正常工作,所以无论片子的载体是什么,电脑特效技术就成了必不可少的要素,而今后所谓的大制作电影中,十有也是将钱花在了特效上。我一边感叹着大电影就是个吞金巨兽,一边暂停了影片好让自己喘口气,可结果身边的四个人同时叹了口气。
“哥,你别停啊,到要紧的地方了!”
我回头看看他们四个:“你们不去写作业,跑到我这里干什么?”
贞子听了这话不乐意了:“要不是这次的作文太难写,我也不会再看一遍这么吓人的电影。”
“很恐怖吗?”我向两个男生询问:“你们觉得这部片子和上一部相比区别在哪?”
“那还用说!”着急想看下去的雨光马上开口回答:“上一部虽然也比较惨,但至少我们还算是赢了,可这部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我们拼死拼活到最后也只是避免了全军覆没,这身份整个调了过来。”
晓明也在一边搭话:“没错,尤其是这马上就要开打的铁源阻击战,几乎是拼光了63军才保住了主力。”
“那么你们认为这场惨烈的阻击战所换来的是什么呢?”既然他们还是写不出作文,那我只好引导一下他们的思路。
本来站在一边并不搭话的晓清见男生们都成了哑巴便小声的对我说:“这一仗换来的朝鲜停战谈判!”
“哦?”我眼睛一亮,电影受限于篇幅,没办法将这五次战役最关键的战场全都描写出来,也就是说对铁源战役的分析肯定要放到下一部电影当中去了,可是她这个并不喜好军事的女孩子竟然能说出这么关键的结论,显然是在私下里做足了功课的。想到这我看了看神色不太自在的俩小子,便继续播放起来。
从1951年5月21日开始,前线部队开始大规模撤退,被人穷追猛打的志愿军各部从没有吃过这种亏,全军上下都有种难以言喻的郁闷气氛,就在这弹尽粮绝人困马乏似乎随时都有可能被敌人包围全歼的时候,志愿军六十三军领命:为了掩护大部队突围,为了给后方构筑阵地争取时间,必须迟滞敌人的进攻……
☆[]の★:交代一下
[章节2]:第六百五十一节、商业政治
第六百五十一节、商业政治
第 512 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