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六九、华海宴平江河清(五)
明末风暴 作者:圣者晨雷
三六九、华海宴平江河清(五)
癸泉子竖掌行礼,向着眼前的人笑道:“无量天尊,李贤弟果然不见南海伯一面?”
“不必见了。”艹着一口中原口音官话的汉子相貌堂堂,他笑着道:“我已经见到想见之物,这位南海伯,虽是当世英杰,但生此乱世,需要的不是英杰,而是枭雄。”
癸泉子听到他这样答,不禁长叹了一声:“我请贤弟来,原是想为贤弟谋个前程,南海伯志向远大,才器兼备……”
“师兄不必再说了,朝廷的伯爵,与我这等人物,向来是不对付的。”那李贤弟摆了摆手:“我还是回开`封,当我的店铺伙计,或者回家乡,这个世道!”
他说完之后,大步就走,转身之间甚为果决。在他身后,癸泉子长长叹息,而宋思乙一双妙目,则转了两下,嘴角轻轻撇了撇,表示自己的轻蔑。
“思乙,你不服气?”
“不知道为何师傅如此重视这位李师叔,反正我瞧他不顺眼。”
“不过是他来时不愿教你太极拳养生功么?”癸泉子笑道:“此拳与我三十二式无极散手颇有渊源,学了我三十二式无极散手亦……”
才说到这里,癸泉子眼尖,便看到远处跑来的人,他“咦”了一声:“南海伯一大早就来了?”
宋思乙瞄了那边一眼,然后匆匆跑回了老君庙。癸泉子则又转过去想要将那位李师弟召呼回来,结果那李师弟身影已经消失了。
看来他是真心不想为俞国振效力……俞国振得到这个南海伯的头衔爵位,镇住不少人的同时,也让不少人在心底与他划清了界线啊。
癸泉子多少有些遗憾,这位李师弟精通技击,又博学广闻,可谓文武双全,在俞国振麾下,他本可以有用武之地,错过这次机会,看来他终究只能去店铺里当他的学徒了。
“南海伯今曰怎么有空来?”看到俞国振身边跟着的万时华,癸泉子笑着颔首。
“昨曰便想来了,但昨曰刚到,杂务太多,只能今晨来看看……道长的气色不错啊。”
来找癸泉子,很重要的原因是想问一下他的生物分类工作做得怎么样了,癸泉子的这个工作要是完成了的话,那么下一步就是为学堂编一套从一年级到九年级的生物科目教材——农业是一切产业的基础,而生物科目对于农牧渔这三者合并的大农业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在这里,也见到了宋应星,除了宋应星之外,还有好几个和他们一起来此的“名士”。在锻炼运动之余,众人免不了谈论一些感兴趣的话题,俞国振有意引导之下,这些话题全都是围绕着民生展开的。
万时华一直在冷眼旁观,看到那些原本和他一样饱读圣贤书的,如今为了三两斗米的增产而面红耳赤,他心里既有些鄙夷,同时又有些羡慕。
“为什么在孔孟的话语里,找不到新襄这样的一个怪异地方,为什么新襄这样的富庶康乐之所,却几乎没有孔孟礼仪?”
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万时华有些时曰了,而且还将继续困扰下去。他并没有注意到自己的心态,已经从最初想用孔孟之说驳倒俞国振在新襄推行的这一套,转变为如何用孔孟之说证明俞国振的治政之策了。
从京畿回到新襄,对俞国振来说,只是从一个战场转移到另一个战场,他要关注的事情极多,首要的事情,便是给前去经营耽罗的将岸派去援军。除了“华清号”之外,他另外组织了四艘大福船北上,这些福船的帆具也经过改造,速度有所提高,因此跟不上抢风也能达到八节航速的华清号。因此,华清号载着五百六十名水手和海军,由俞大海率领先期北上,四艘大福船则由罗九河指挥,载着另外三百名水手和海军北上。
俞国振给他们许诺是稳定了对耽罗的控制之后,便给海军扩军,渔政局的战斗人员,至少要扩大到三倍,也就是三千人的规模。
不过要扩充海军,首先要扩充船场。龙门船场已经有正式的工匠四百七十九名,但这个数字俞国振仍然觉得不够,他已经决定从两个渠道增加船场工匠数量。第一是学徒培养,从各个工坊挑选十五岁以上聪明伶俐的少年到船场充任学徒,这些学徒工享受正式工匠一半待遇,而正式工匠采取定级制度,他们每带出一名学徒,便可以升一级,其个人待遇增长五分之一。也就是说,一个原本每月薪金为二十两银子的船匠,若是带出五个徒弟,他们的薪金就直接涨到四十两!
另一个渠道则是招募,二十两一月的待遇,对于船匠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要知道自从虎卫扩军之后,一个普通士兵一个月是十五两,伙长一个月的待遇也只是二十两——当然,对于虎卫来说,他们的收入是纯得,不象船匠或工人,还要用收入支付自己的生活费用,更重要的是虎卫都知道,他们今后的发展前途要远胜过普通的新襄市民。
自然,造船另一个急需的是材料,也就是木材。俞国振高价向安南各方势力购买木材,然后经水路拖到窑场进行烘干处理,充分利用铁坊的窑温,这就可以为制造海船提供充足的材料。另外,大量使用铁钉、铆钉,也算是造船工艺上的一个进步吧。
同时铁器工坊开始研制钢制龙骨,为下一代战舰做技术储备。
俞国振并不知道所有的技术细节,但他知道技术的发展方向,知道大致的外型,手中有一批经过他点拨后可谓这个时代最强的能工巧匠,又有充足的资金给他们去折腾,因此很多时候,他都可以提前进行技术储备。
扩充海军之外,便是针对此次京畿之战进行总结。虽然此前小规模低层次的总结,已经在各队各营之间进行过了,但全面系统总结还没有进行。针对此战中的经验教训,最终总结出三条非常重要的经验:首先是虎卫的火器优势必须尽可能增强;其次是有炮兵相助的火器部队拥有极大的优势,故此虎卫中有必要设置专门的炮营;再次不可忽视冷兵器的作用,但虎卫原先一枝火枪一柄长刀的装备,在实战中显得有些累赘。
这三条经验汇集于一处,还是进行武器改进的意思。经过实战反复使用之后,虎卫对“虎卫乙”型火枪提出了一系列的改进意见,比如说重量还嫌过重,比如说火绳的成功点火率只有一半左右,战场之中需要频繁更换等等。
这些改进意见,最终因为一个人的到来而得到了解决。
“毕侍郎着实辛苦了。”
“不辛苦不辛苦,能见到这自发火真的造出,老朽此生无憾了。”一脸红光的毕懋庚捋须大笑。
“燧发枪”。
这个解决掉问题的并非是俞国振,而是毕懋庚。严格来说,是毕懋庚带来的一张图纸。在退休致仕之后,毕懋庚就一直潜心于火器研究,他是个唯武器论者,认为要对付流寇和建虏,所能依靠者唯有大明的火器。在襄安见到虎卫乙型火枪之后,他便开始着手将自己的自发火想法与虎卫乙型相结合,并且先后绘制了六份图纸,最终在新襄武器研究所的协助下,挑出了其中一份进行改进。虽然它还不是十分细致,但以新襄如今强大的金属零件生产能力,仅仅是半个月时间,便拿出了各种规格的样品十件,最后确定了其中一件为虎卫丙型。
虎卫丙型燧发枪长为四尺七寸,重七斤,另配有卡口,可以安装刺刀。在装上刺刀之后,全长达到六尺二寸,也就是一米八六左右,算得上是一枝长矛了。因为枪膛和火药没有改进,所以火铳的有效射程和精确度,比起虎卫乙并没有太大变化,最大的变化是在射速之上,原先最熟练的虎卫火枪手,也需要约二十七秒才能完成整个射击过程,而现在这个速度减到了二十秒左右;另外,原先有将近一半的击发失败率,在使用燧发击发后,也降到了一成五左右(以上数据来自山鸡桑大作《东宁记》中的孙氏铳)。
“毕侍郎于此火枪上立有殊功,俞某必向陛下上书,为毕侍郎请功。”
“下官老矣,又无起复之意,请不请功,都没有什么,若是南海伯能以此火器多杀几个贼人,少伤几名将士,毕某就心满意足。”说到这里,毕懋庚抬起眼,望着俞国振:“只是有一件事情……”
“毕公请言。”
“这虎卫丙型火枪的图纸,还劳烦南海伯献与朝廷,着工部、兵部督造。”
说到这里的时候,毕懋庚深邃的眼里,闪过一道奇光。
他是随着俞国振一起乘枕霞号来的新襄,俞国振到金陵去,除了为得胜归来的将士举办凯旋仪式之外,另一个目的就是接这位当代的武器设计大师去新襄。他到了新襄之后,感觉到此地与大明别处不同的气氛,也稍接触了一些新襄公开的秘密。这让他在设计改进虎卫丙的同时,也感觉到了一种忧虑。
他并不怀疑俞国振对大明的忠诚,可是新襄虎卫、百姓,是不是象俞国振这样忠诚,会不会有人为了图谋富贵,而做出将黄袍披上俞国振身上的事情?
“此图当由毕公献与朝廷才是。”俞国振坦然应答。
(未完待续)
三六九、华海宴平江河清(五)
三六九、华海宴平江河清(五)
癸泉子竖掌行礼,向着眼前的人笑道:“无量天尊,李贤弟果然不见南海伯一面?”
“不必见了。”艹着一口中原口音官话的汉子相貌堂堂,他笑着道:“我已经见到想见之物,这位南海伯,虽是当世英杰,但生此乱世,需要的不是英杰,而是枭雄。”
癸泉子听到他这样答,不禁长叹了一声:“我请贤弟来,原是想为贤弟谋个前程,南海伯志向远大,才器兼备……”
“师兄不必再说了,朝廷的伯爵,与我这等人物,向来是不对付的。”那李贤弟摆了摆手:“我还是回开`封,当我的店铺伙计,或者回家乡,这个世道!”
他说完之后,大步就走,转身之间甚为果决。在他身后,癸泉子长长叹息,而宋思乙一双妙目,则转了两下,嘴角轻轻撇了撇,表示自己的轻蔑。
“思乙,你不服气?”
“不知道为何师傅如此重视这位李师叔,反正我瞧他不顺眼。”
“不过是他来时不愿教你太极拳养生功么?”癸泉子笑道:“此拳与我三十二式无极散手颇有渊源,学了我三十二式无极散手亦……”
才说到这里,癸泉子眼尖,便看到远处跑来的人,他“咦”了一声:“南海伯一大早就来了?”
宋思乙瞄了那边一眼,然后匆匆跑回了老君庙。癸泉子则又转过去想要将那位李师弟召呼回来,结果那李师弟身影已经消失了。
看来他是真心不想为俞国振效力……俞国振得到这个南海伯的头衔爵位,镇住不少人的同时,也让不少人在心底与他划清了界线啊。
癸泉子多少有些遗憾,这位李师弟精通技击,又博学广闻,可谓文武双全,在俞国振麾下,他本可以有用武之地,错过这次机会,看来他终究只能去店铺里当他的学徒了。
“南海伯今曰怎么有空来?”看到俞国振身边跟着的万时华,癸泉子笑着颔首。
“昨曰便想来了,但昨曰刚到,杂务太多,只能今晨来看看……道长的气色不错啊。”
来找癸泉子,很重要的原因是想问一下他的生物分类工作做得怎么样了,癸泉子的这个工作要是完成了的话,那么下一步就是为学堂编一套从一年级到九年级的生物科目教材——农业是一切产业的基础,而生物科目对于农牧渔这三者合并的大农业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在这里,也见到了宋应星,除了宋应星之外,还有好几个和他们一起来此的“名士”。在锻炼运动之余,众人免不了谈论一些感兴趣的话题,俞国振有意引导之下,这些话题全都是围绕着民生展开的。
万时华一直在冷眼旁观,看到那些原本和他一样饱读圣贤书的,如今为了三两斗米的增产而面红耳赤,他心里既有些鄙夷,同时又有些羡慕。
“为什么在孔孟的话语里,找不到新襄这样的一个怪异地方,为什么新襄这样的富庶康乐之所,却几乎没有孔孟礼仪?”
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万时华有些时曰了,而且还将继续困扰下去。他并没有注意到自己的心态,已经从最初想用孔孟之说驳倒俞国振在新襄推行的这一套,转变为如何用孔孟之说证明俞国振的治政之策了。
从京畿回到新襄,对俞国振来说,只是从一个战场转移到另一个战场,他要关注的事情极多,首要的事情,便是给前去经营耽罗的将岸派去援军。除了“华清号”之外,他另外组织了四艘大福船北上,这些福船的帆具也经过改造,速度有所提高,因此跟不上抢风也能达到八节航速的华清号。因此,华清号载着五百六十名水手和海军,由俞大海率领先期北上,四艘大福船则由罗九河指挥,载着另外三百名水手和海军北上。
俞国振给他们许诺是稳定了对耽罗的控制之后,便给海军扩军,渔政局的战斗人员,至少要扩大到三倍,也就是三千人的规模。
不过要扩充海军,首先要扩充船场。龙门船场已经有正式的工匠四百七十九名,但这个数字俞国振仍然觉得不够,他已经决定从两个渠道增加船场工匠数量。第一是学徒培养,从各个工坊挑选十五岁以上聪明伶俐的少年到船场充任学徒,这些学徒工享受正式工匠一半待遇,而正式工匠采取定级制度,他们每带出一名学徒,便可以升一级,其个人待遇增长五分之一。也就是说,一个原本每月薪金为二十两银子的船匠,若是带出五个徒弟,他们的薪金就直接涨到四十两!
另一个渠道则是招募,二十两一月的待遇,对于船匠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要知道自从虎卫扩军之后,一个普通士兵一个月是十五两,伙长一个月的待遇也只是二十两——当然,对于虎卫来说,他们的收入是纯得,不象船匠或工人,还要用收入支付自己的生活费用,更重要的是虎卫都知道,他们今后的发展前途要远胜过普通的新襄市民。
自然,造船另一个急需的是材料,也就是木材。俞国振高价向安南各方势力购买木材,然后经水路拖到窑场进行烘干处理,充分利用铁坊的窑温,这就可以为制造海船提供充足的材料。另外,大量使用铁钉、铆钉,也算是造船工艺上的一个进步吧。
同时铁器工坊开始研制钢制龙骨,为下一代战舰做技术储备。
俞国振并不知道所有的技术细节,但他知道技术的发展方向,知道大致的外型,手中有一批经过他点拨后可谓这个时代最强的能工巧匠,又有充足的资金给他们去折腾,因此很多时候,他都可以提前进行技术储备。
扩充海军之外,便是针对此次京畿之战进行总结。虽然此前小规模低层次的总结,已经在各队各营之间进行过了,但全面系统总结还没有进行。针对此战中的经验教训,最终总结出三条非常重要的经验:首先是虎卫的火器优势必须尽可能增强;其次是有炮兵相助的火器部队拥有极大的优势,故此虎卫中有必要设置专门的炮营;再次不可忽视冷兵器的作用,但虎卫原先一枝火枪一柄长刀的装备,在实战中显得有些累赘。
这三条经验汇集于一处,还是进行武器改进的意思。经过实战反复使用之后,虎卫对“虎卫乙”型火枪提出了一系列的改进意见,比如说重量还嫌过重,比如说火绳的成功点火率只有一半左右,战场之中需要频繁更换等等。
这些改进意见,最终因为一个人的到来而得到了解决。
“毕侍郎着实辛苦了。”
“不辛苦不辛苦,能见到这自发火真的造出,老朽此生无憾了。”一脸红光的毕懋庚捋须大笑。
“燧发枪”。
这个解决掉问题的并非是俞国振,而是毕懋庚。严格来说,是毕懋庚带来的一张图纸。在退休致仕之后,毕懋庚就一直潜心于火器研究,他是个唯武器论者,认为要对付流寇和建虏,所能依靠者唯有大明的火器。在襄安见到虎卫乙型火枪之后,他便开始着手将自己的自发火想法与虎卫乙型相结合,并且先后绘制了六份图纸,最终在新襄武器研究所的协助下,挑出了其中一份进行改进。虽然它还不是十分细致,但以新襄如今强大的金属零件生产能力,仅仅是半个月时间,便拿出了各种规格的样品十件,最后确定了其中一件为虎卫丙型。
虎卫丙型燧发枪长为四尺七寸,重七斤,另配有卡口,可以安装刺刀。在装上刺刀之后,全长达到六尺二寸,也就是一米八六左右,算得上是一枝长矛了。因为枪膛和火药没有改进,所以火铳的有效射程和精确度,比起虎卫乙并没有太大变化,最大的变化是在射速之上,原先最熟练的虎卫火枪手,也需要约二十七秒才能完成整个射击过程,而现在这个速度减到了二十秒左右;另外,原先有将近一半的击发失败率,在使用燧发击发后,也降到了一成五左右(以上数据来自山鸡桑大作《东宁记》中的孙氏铳)。
“毕侍郎于此火枪上立有殊功,俞某必向陛下上书,为毕侍郎请功。”
“下官老矣,又无起复之意,请不请功,都没有什么,若是南海伯能以此火器多杀几个贼人,少伤几名将士,毕某就心满意足。”说到这里,毕懋庚抬起眼,望着俞国振:“只是有一件事情……”
“毕公请言。”
“这虎卫丙型火枪的图纸,还劳烦南海伯献与朝廷,着工部、兵部督造。”
说到这里的时候,毕懋庚深邃的眼里,闪过一道奇光。
他是随着俞国振一起乘枕霞号来的新襄,俞国振到金陵去,除了为得胜归来的将士举办凯旋仪式之外,另一个目的就是接这位当代的武器设计大师去新襄。他到了新襄之后,感觉到此地与大明别处不同的气氛,也稍接触了一些新襄公开的秘密。这让他在设计改进虎卫丙的同时,也感觉到了一种忧虑。
他并不怀疑俞国振对大明的忠诚,可是新襄虎卫、百姓,是不是象俞国振这样忠诚,会不会有人为了图谋富贵,而做出将黄袍披上俞国振身上的事情?
“此图当由毕公献与朝廷才是。”俞国振坦然应答。
(未完待续)
三六九、华海宴平江河清(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