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
润谷 作者:六月之息
分卷阅读2
被安置,皆是太守在苏州隐士韩霖斌的帮助下治理的。本以为他无心庙堂,没想到他竟同治水的官员一起进了京。
初见之时,他不过弱冠少年,风度翩翩。
“草民韩霖斌,参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少年的声音十分悦耳。
如此少年不该跪任何人。当时这样想着,竟扶着没让他跪下。到底是当时年少轻狂,最厌礼法,若是此时相遇,自己定不会这样。可当时呢,几番相争,只得了句“未有大功在身,又非望重老臣,不敢不跪。”自此之后,自己将其屡屡重用。抗天灾,平匪患,灭旧党……韩霖斌不失所望建功无数,从此封官加爵,官拜丞相。八年时间,奔波在外的时日超越半数,却堵住了众人的悠悠之口,从此韩霖斌再未在朝堂上跪拜过。
记得初次对弈长谈,是在他在回朝途中平定小型匪患之后。
“朕不曾想到韩爱卿还有这般才能。”
“世间万事皆是相通,不过‘人心’二字。匪徒本是百姓,没有血性,失了活路才落草为寇。此次事中,匪首得利最多,已乐得占山为王,只得以武力压制,才略棘手了些。但匪首一死,其众不过是一盘散沙,将活路予了便无心再战。当然,臣的名声也起了不小的作用。”
“陛下,如今北境安稳是夷人三王相争没有闲暇所致。时间一久,三王分出胜负,北境就危了。如今边关士卒久于安逸……”
“朕知道了,即日使人加紧操练边关士卒百姓,只是此时风月正好,还是莫谈国事吧。”
韩霖斌张了张口,却放弃了出言,一时静寂,气氛十分尴尬。当时有些后悔,又不好收回前言,便抿了口茶,道:“未闻卿家中之人。”
“并无兄弟姊妹,先妣去得早,先考过世亦十二载有余。”
“那卿的表字可是自取的吗?”
“确实如此。‘润谷’取得是甘霖润谷之意,臣只愿如及时之雨,福泽万民。”
“倒是好字。”
少年笑而不语。
“润谷。”
“臣在。”
“既有出世之意,为何不走科举之路?莫非怕朕不重视吗。”
“陛下想岔了。苏州风景独好,民间又便于体察民情,况臣若是科举定是不中的。”
“卿文章极好,又怎么会不中?”
“臣……”韩霖斌犹豫了一下,“……不会背书……”
“何解?”
“臣读书,若遇不喜之书便记忆不住。且‘之乎者也’本无实意,记忆起来就更加困难。故臣在作文之时引经据典尚可,若要臣背书却是一句也不会的。”
“如此看来,科举制度倒是埋没了不少人才。”
“无妨,陛下时常遣人走访名士,并委以重任。有明君如此,天下贤士定将竞相效命,配以陛下的慧眼,宝珠定不会蒙尘。”
记得那夜相谈甚欢,及至末时,夜已深了,就留他住下。起时清晨寒冷,自己还为他披上了一件保暖的狐裘。
记得北夷一王战败,另两王斗得正烈时,其中一王暴毙。本以为夷人会休整一番,但夷人准备以战养战,顿时大军压境。边关守将大败,令人悲痛消息百里加急送至京城。
当时自己确实被国内的天灾人祸分了心思,忽略了北夷的威胁,以至兵士懈怠,几不能战。本欲与夷人讲和,但夷人狮子大张口,分明是不想讲和的模样,接着就是七八座城池先后沦陷。一时百官中竟无人敢战,局势十分危急。润谷竟以一文臣之身自请出战。定民心、组奇兵、抗北夷。一去七年,润谷收复了失地,自己只等他凯旋归来。不曾想到,一支带毒的暗箭结束了一切美好的幻想。待他归来之时,奏的是凯歌,也是哀歌。举国上下,百姓自发衣白以奠。
“润谷——朕的丞相——”不知自己不顾诸臣劝谏,出城迎了多少里。仍不忍看迎来的那樽棺木。自己眼中闪着泪花,好久才看清穿戴整齐的棺木中人,仿若生时,几乎一般无二。只有触目惊心的暗色唇瓣,明明白白地彰显着,那人再不能说笑,再不能享受他怀念已久的山水的事实。想着这些,眼又被泪水浸透。一日之间,那一世的泪水就都已经哭尽了。
厚葬之后,自己只能睹物思人,回忆当年的种种。润谷昔日用过的笔,和一直留存的满满一箱书信,总让自己有那人还在人间的错觉,但染血的狐裘却无情地提醒着自己,那人再也不会回来。
副官已成气候,边关也再少有危急之事。之后自己又有了多少良臣能将,却再无一个润谷。忠臣之中不缺能与之相谈的达人雅士,后宫佳丽的娇媚温柔也一如往昔,然而漫漫长夜却倍感孤独。十四年勤政爱民,期间两度南巡,人皆言是为体察民情,却独知是为了替那人游览壮美山河。
一十四年对自己的逼迫终使自己早衰多病,恍惚之间又看到润谷灵动的模样,本以为是迟来的幻梦,却惊喜地发现一朝回到了少年。不知是何时候,不敢唤得亲切,只以“爱卿”代之。
第4章 第三章
入了寝殿,招润谷进来,唤退一众阉人,皇帝仍觉头重脚轻,便靠在软垫上。
丞相自入了寝殿,便有些心惊,总觉得会有些不好的事发生。眼前的皇帝熟悉又陌生,让人琢磨不透。
罢,罢。无论如何皇帝的信任从未变过。
见皇帝以手扶额,双目紧闭,眼皮不住颤动,一副痛苦的样子,丞相有些不忍心,于是上前给皇帝按揉眉心。
良久,皇帝缓缓道:“朕有些乱,近日发生的事,还望爱卿为我理一遍。”
丞相不疑有他,却在讲述之时细细观察皇帝的反应并旁敲侧击地讲出了北夷之事,唯恐再刺激到他。忽然,却见皇帝浑身剧烈颤抖,一口血喷到了他的身上。他一惊,想抚慰皇帝,却发现皇帝再也听不进一句话了。他想喊人,却被皇帝勾住了脖子,捂住了嘴。皇帝的手颤抖不止,却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不肯松手一分,甚至让他有些喘不过气来。
皇帝的心情如波涛一般汹涌。
该死!为什么偏偏是这个时候!悲剧的开端,既是生离又是死别的时刻。决不能放他走,决不能第二次失去润谷!
皇帝的束缚骤然减轻,仿佛脱力一般。
“臣去唤太医。”扶皇帝躺下,丞相说着快步走向门口,却听皇帝唤他,声音一如既往地清朗平静:
“润谷,此事你怎么看?”
只见皇帝稳稳地站在身后,唇边血迹擦得半干。
“陛下……”他关切地唤道。
“无事,你且说说。”
“臣,愿为国分忧。”
“何解?”皇帝说这两个字的语气给丞相冷寂之感。
“臣虽不才,亦读过些许兵法。须知南方半蛮之地,民
分卷阅读2
分卷阅读2
被安置,皆是太守在苏州隐士韩霖斌的帮助下治理的。本以为他无心庙堂,没想到他竟同治水的官员一起进了京。
初见之时,他不过弱冠少年,风度翩翩。
“草民韩霖斌,参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少年的声音十分悦耳。
如此少年不该跪任何人。当时这样想着,竟扶着没让他跪下。到底是当时年少轻狂,最厌礼法,若是此时相遇,自己定不会这样。可当时呢,几番相争,只得了句“未有大功在身,又非望重老臣,不敢不跪。”自此之后,自己将其屡屡重用。抗天灾,平匪患,灭旧党……韩霖斌不失所望建功无数,从此封官加爵,官拜丞相。八年时间,奔波在外的时日超越半数,却堵住了众人的悠悠之口,从此韩霖斌再未在朝堂上跪拜过。
记得初次对弈长谈,是在他在回朝途中平定小型匪患之后。
“朕不曾想到韩爱卿还有这般才能。”
“世间万事皆是相通,不过‘人心’二字。匪徒本是百姓,没有血性,失了活路才落草为寇。此次事中,匪首得利最多,已乐得占山为王,只得以武力压制,才略棘手了些。但匪首一死,其众不过是一盘散沙,将活路予了便无心再战。当然,臣的名声也起了不小的作用。”
“陛下,如今北境安稳是夷人三王相争没有闲暇所致。时间一久,三王分出胜负,北境就危了。如今边关士卒久于安逸……”
“朕知道了,即日使人加紧操练边关士卒百姓,只是此时风月正好,还是莫谈国事吧。”
韩霖斌张了张口,却放弃了出言,一时静寂,气氛十分尴尬。当时有些后悔,又不好收回前言,便抿了口茶,道:“未闻卿家中之人。”
“并无兄弟姊妹,先妣去得早,先考过世亦十二载有余。”
“那卿的表字可是自取的吗?”
“确实如此。‘润谷’取得是甘霖润谷之意,臣只愿如及时之雨,福泽万民。”
“倒是好字。”
少年笑而不语。
“润谷。”
“臣在。”
“既有出世之意,为何不走科举之路?莫非怕朕不重视吗。”
“陛下想岔了。苏州风景独好,民间又便于体察民情,况臣若是科举定是不中的。”
“卿文章极好,又怎么会不中?”
“臣……”韩霖斌犹豫了一下,“……不会背书……”
“何解?”
“臣读书,若遇不喜之书便记忆不住。且‘之乎者也’本无实意,记忆起来就更加困难。故臣在作文之时引经据典尚可,若要臣背书却是一句也不会的。”
“如此看来,科举制度倒是埋没了不少人才。”
“无妨,陛下时常遣人走访名士,并委以重任。有明君如此,天下贤士定将竞相效命,配以陛下的慧眼,宝珠定不会蒙尘。”
记得那夜相谈甚欢,及至末时,夜已深了,就留他住下。起时清晨寒冷,自己还为他披上了一件保暖的狐裘。
记得北夷一王战败,另两王斗得正烈时,其中一王暴毙。本以为夷人会休整一番,但夷人准备以战养战,顿时大军压境。边关守将大败,令人悲痛消息百里加急送至京城。
当时自己确实被国内的天灾人祸分了心思,忽略了北夷的威胁,以至兵士懈怠,几不能战。本欲与夷人讲和,但夷人狮子大张口,分明是不想讲和的模样,接着就是七八座城池先后沦陷。一时百官中竟无人敢战,局势十分危急。润谷竟以一文臣之身自请出战。定民心、组奇兵、抗北夷。一去七年,润谷收复了失地,自己只等他凯旋归来。不曾想到,一支带毒的暗箭结束了一切美好的幻想。待他归来之时,奏的是凯歌,也是哀歌。举国上下,百姓自发衣白以奠。
“润谷——朕的丞相——”不知自己不顾诸臣劝谏,出城迎了多少里。仍不忍看迎来的那樽棺木。自己眼中闪着泪花,好久才看清穿戴整齐的棺木中人,仿若生时,几乎一般无二。只有触目惊心的暗色唇瓣,明明白白地彰显着,那人再不能说笑,再不能享受他怀念已久的山水的事实。想着这些,眼又被泪水浸透。一日之间,那一世的泪水就都已经哭尽了。
厚葬之后,自己只能睹物思人,回忆当年的种种。润谷昔日用过的笔,和一直留存的满满一箱书信,总让自己有那人还在人间的错觉,但染血的狐裘却无情地提醒着自己,那人再也不会回来。
副官已成气候,边关也再少有危急之事。之后自己又有了多少良臣能将,却再无一个润谷。忠臣之中不缺能与之相谈的达人雅士,后宫佳丽的娇媚温柔也一如往昔,然而漫漫长夜却倍感孤独。十四年勤政爱民,期间两度南巡,人皆言是为体察民情,却独知是为了替那人游览壮美山河。
一十四年对自己的逼迫终使自己早衰多病,恍惚之间又看到润谷灵动的模样,本以为是迟来的幻梦,却惊喜地发现一朝回到了少年。不知是何时候,不敢唤得亲切,只以“爱卿”代之。
第4章 第三章
入了寝殿,招润谷进来,唤退一众阉人,皇帝仍觉头重脚轻,便靠在软垫上。
丞相自入了寝殿,便有些心惊,总觉得会有些不好的事发生。眼前的皇帝熟悉又陌生,让人琢磨不透。
罢,罢。无论如何皇帝的信任从未变过。
见皇帝以手扶额,双目紧闭,眼皮不住颤动,一副痛苦的样子,丞相有些不忍心,于是上前给皇帝按揉眉心。
良久,皇帝缓缓道:“朕有些乱,近日发生的事,还望爱卿为我理一遍。”
丞相不疑有他,却在讲述之时细细观察皇帝的反应并旁敲侧击地讲出了北夷之事,唯恐再刺激到他。忽然,却见皇帝浑身剧烈颤抖,一口血喷到了他的身上。他一惊,想抚慰皇帝,却发现皇帝再也听不进一句话了。他想喊人,却被皇帝勾住了脖子,捂住了嘴。皇帝的手颤抖不止,却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不肯松手一分,甚至让他有些喘不过气来。
皇帝的心情如波涛一般汹涌。
该死!为什么偏偏是这个时候!悲剧的开端,既是生离又是死别的时刻。决不能放他走,决不能第二次失去润谷!
皇帝的束缚骤然减轻,仿佛脱力一般。
“臣去唤太医。”扶皇帝躺下,丞相说着快步走向门口,却听皇帝唤他,声音一如既往地清朗平静:
“润谷,此事你怎么看?”
只见皇帝稳稳地站在身后,唇边血迹擦得半干。
“陛下……”他关切地唤道。
“无事,你且说说。”
“臣,愿为国分忧。”
“何解?”皇帝说这两个字的语气给丞相冷寂之感。
“臣虽不才,亦读过些许兵法。须知南方半蛮之地,民
分卷阅读2